全国高职高专通识课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李萍、 肖国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李萍,肖国香 编  页数:196  

内容概要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正在进行着全方位覆盖,由衍生出数字化时代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概论》立足于网络文化的基本领域,如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艺术、网络伦理、网络法规等,描述了网络文化的存在形态与未来发展,同时对其中的活跃因素,如网络行为进行了列举与归纳,对网络文学进行了梳理与反思,为更好地认识网络社会文化架构了一条通道。  《全国高职高专通识课规划教材:网络文化概论》适合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跨专业通识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满足广大普通读者了解和掌握网络文化知识的需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网络与网络文化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崛起 一、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性 三、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功能 四、网络改变生活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形态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一、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意义 二、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网络政治 第一节 网络上的政治诉求 一、网络民意的表达 二、网络民意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与国家安全 一、网络环境下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二、网络信息战 三、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 第三节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一、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三、电子化政府 第三章 网络经济 第一节 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一、网络经济的形成 二、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 电子商务 一、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举措 三、国内成功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第三节 网络创业 一、网络创业的模式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 第四章 网络艺术 第一节 网络艺术的起源与勃兴 一、网络艺术的起源 二、网络艺术的勃兴 第二节 网络艺术的门类与特征 一、网络艺术的门类 二、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网络艺术的评价与反思 一、网络艺术的价值 二、网络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网络艺术个案分析 第五章 网络文学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产生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创作与表达 一、网络文学的载体 二、网络语言的特色 三、网络文学个案分析 第四节 网络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阅读的冲击 二、网络文学的现实反思 第六章 网络行为 第一节 网络社区与网络行为 一、网络社区的形式与构成要素 二、丰富多彩的网络行为 第二节 网络“客”文化 一、“客”文化的产生背景 二、“客”文化现象分析 第三节 网络失范行为 一、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 二、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 三、网络失范行为的防治 第七章 网络伦理 第一节 网络伦理概述 一、网络伦理的由来 二、网络伦理的内涵与特征 三、网络伦理中的道德要素 第二节 网络伦理危机 一、网络伦理面临的困境 二、网络伦理的失范 三、网络社会的道德规制 第三节 网络伦理规范 一、网络伦理原则 二、网络自律规范 三、BBS管理规范 四、聊天室管理规范 第八章 网络法规 第一节 透视网络犯罪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二、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 三、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不可逾越的警戒线 一、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维护 二、我国的网络安全立法 第三节 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 一、我国互联网管理的现状 二、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冷战结束后,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文化问题则成为国际关系的新焦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络,散布反动网络舆论,发布虚假网络信息,精心策划网上反动宣传活动,图谋西化、分化我国,对我国政权和政治制度形成严重挑战。 可见,由于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政府不能控制信息的发布和传递,而且不能控制信息的真伪。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激烈斗争直接威胁着国家安全。 (二)难以控制的虚拟政治动员挑战政治稳定 传统的权威性政治动员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党,而网络时代的诱发性政治动员是“多头政治动员”。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不仅互联,而且互动,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给新兴动员主体提供了行动的机会和场域。网络的交互性和超链接扩散性促成新兴动员主体的出现,网络的快捷性和低成本性使个人和组织的政治动员成为可能。由此,政治动员的主体不再被以往权威性的国家和政党所垄断,其他力量已跻身政治动员主体的行列。上网者以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在广大的范围发布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成为全球范围的媒体制造商”。 在重大事件和社会危机发生及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常常起到鼓动、误导和干扰的作用。当某种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人们在网络上各个BBS、新闻组以及邮递列表等地方会迅速作出反应,并以“多对多”(Many-to-Many)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源于民众的自发性抗议很快就会自发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即使在对媒体和舆论予以高度控制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抗议也会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迅速地得到传播,从而干预到具体的社会、商业以及政治等事件的决策和进程。在这里,互联网既是一种媒体,本身又构成了一种环境。一旦矛盾激化,可能会触发大规模政治骚乱与街头暴乱。由于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其组织活动的隐蔽性,政府一般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也很容易错过控制的最佳时机,因此,网络舆论的政治极化,成为威胁国家政治稳定的极大隐患。 2002年,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报告就指出:“在印度尼西亚,苏哈托专制政府没有有效控制住互联网,民主派利用互联网进行协调和组织,推翻了专制政府。”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颜色革命”中,由一些组织和个人操纵的网上信息发布和舆论制造,在串联闹事、鼓动民众走向街头推翻政府的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

《全国高职高专通识课规划教材:网络文化概论》适合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跨专业通识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满足广大普通读者了解和掌握网络文化知识的需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国高职高专通识课规划教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