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评传

出版时间:1997-2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祥浩  页数:556  字数:40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本书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肯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作者又对王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语言通畅易懂,说理深入浅出,所引资料丰富翔实,为作者近年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张祥浩,1945年3月生,浙江省乐清市高桥村人。1969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1年12月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编辑与记者,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唐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 王守仁的生平经历 一、诗书家世 二、少年志趣 三、学海求宗 四、龙场悟道 五、两都讲学 六、巡抚南赣 七、擒获叛藩 八、居越讲学 九、起征思田 十、身后际遇第二章 王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救治当世学术流弊的需要 二、屡经坎坷的痛苦体悟 三、王学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王学与孟学  (二)王学与陆学  (三)王学与禅宗第三章 人生论 一、人生真谛 二、不计毁誉 三、为善最乐 四、超俗即俗 五、出处之道 六、生死之道 七、狂者胸次第四章 修身论 一、存天理去人欲 二、求仁 三、无我 四、修孝 五、立诚 六、去傲 七、改过 八、内圣外王第五章 立政论 一、民为邦本 二、正君国定 三、为政以德 四、勤政守职 五、因时致治 六、任贤使能 七、民族自治 八、大同理想第六章 兵略论第七章 教学论第八章 知行合一论第九章 致良知论第十章 心本体论第十一章 王门四句教第十二章 王学的分化衰落和影响索引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王守仁的生平经历  明代是我国思想家、哲学家辈出的时代,其中以王守仁最为著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10日)。他的一生,有着独特的经历,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后世学者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诗书家世  王守仁的先世,钱德洪所作的《年谱》,湛若水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均追溯到晋光禄大夫瑯琊人王览。王览曾孙王羲之徙居山阴,王氏遂居山阴。《年谱》又谓王览二十三世孙迪功郎王寿,自山阴徙余姚,故王氏遂为余姚人。但是,以王览为守仁远祖,只是为着说明守仁的成功,有其家世的渊源,有如庄子所言,“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蕃”。至于守仁是否真是晋代徙居山阴的瑯琊王氏之后,则很难断定。而王寿,在山阴县志和余姚县志里,都没有记载。如果王寿仕至迪功郎,又是守仁祖先的话,在县志里是应有记载的。因此,在守仁的先世中,有无王寿这个人,也很难断定。  守仁的家世,有可靠资料记载的,始于六世祖王纲。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有文武长才,擅长识鉴人物。明洪武四年,以诚意伯刘伯温的推荐,以文学征至京师,拜兵部郎中。后擢广东参议,在增城死于国难。其子王彦达时年16岁,羊革裹尸,归葬禾山。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在增城为其建庙,以褒忠烈。明世宗嘉靖七年十月,守仁平定广西思田之乱后回山阴,曾绕道增城谒祠奉祀,又在好友甘泉故居壁上题诗说:“我祖死国事,肇裎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对祖先表示了无限的敬仰和怀念。  守仁的五世祖王彦达,号秘湖渔隐,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曾上疏表彰性常事迹,朝廷下诏录用彦达。但他深痛父亲以忠死,对做官不感兴趣,不应征召。一生粗衣恶食,躬耕养母,并取先世遗留下来的书对儿子王与准说:“记住勿废弃先人事业,我并不期望你将来做官!”他虽以儒学为业,却终身不仕。  守仁的四世祖王与准,字公度,伟貌长髯。与准绍承家学,精究《礼》、《易》,尝著《易微》数干言。受父亲的影响,亦终身不仕。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贤,欲起用与准。与准就逃入四明山,坠崖伤足,由是得免。与准认为如果不是崖石伤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为不忘石之德,遂自号遁石翁。  守仁的曾祖王杰,是与准的第二子。因先世在门前植有三槐,遂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槐里先生。槐里亦淡于名利,而热于学问。著有《易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等。明宣德年间,朝廷诏郡邑贡举异才,邑令黄维为其具行李,戒仆从,强其应诏。而槐里以亲老辞让。及遁石翁殁,邑令又贡举槐里,又以母老辞行。虽衣食不继,犹安然自得。及母殁,始应贡入太学。第二年,祭酒陈敬宗向朝廷推荐,未及报而槐里殁。  守仁的祖父王伦,字天叙。性爱竹,所居轩四周皆种竹,且时常啸咏其中,学者因称竹轩先生。竹轩在家乡以教书为业,于书无所不读,尤好《仪礼》、《左氏传》、《史记》等书。又好诗词与鼓琴,而淡于名利。时人把他比作陶靖节、林和靖一类的人物。所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等书。在守仁的祖先中,竹轩是对守仁有过直接影响的人物。《年谱》记载,守仁幼小时,常在竹轩身旁听其读书,且加默记。守仁少年豪迈不羁,其父龙山公常以为忧,而竹轩则深深地了解这孙子将来会有所作为。守仁入仕后,不管是在京师还是在江西,常以祖父为念,可见他与祖父关系的密切。  竹轩夫人岑氏,信佛教,有贤名。王、岑夫妇有子三人:长子王荣,号半岩;二子王华,即守仁父;三子王衮,字德章。据说,王华生时,祖母孟氏梦其姑抱一绯衣玉带童子授其说:“你很孝顺我,孙妇也很孝顺你,吾与你祖求之上帝,以此孙给你,世世荣华无比。”所以王华兄名荣,而他名华,以与梦相符。这当然是神话,但说明王氏对王华一代振兴家族有殷切的期望。  守仁父亲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称龙山先生。据说王华自小机敏有加,刚学话时,槐里授以诗歌,经耳就能成诵。稍长,读书过目不忘。弱冠,即为故家世族聘为子弟师。当时提学松江张时敏考校余姚士人,以王华和谢迁为首。后浙江方伯祈阳宁良要张时敏为其子推荐塾师,张就把王华推荐了去,宁良延至家,居梅庄别墅。湖湘之士闻风而来,从学者数十人,前后三年才归越。  王氏家族的发达,始于王华。守仁说:“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王华于成化辛丑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元年,与修《宪宗实录》,充经筵官。丙辰,命为孝宗的日讲官,赐金带四品级。据说,王华“讲筵音吐明畅,词多切直,每以勤圣学,戒逸豫,亲仁贤,远邪佞”规劝孝宗。当时内侍李广得到宠幸,王华与讲官数人在文华殿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一节,诸讲官讳而不敢言,独王华诵说朗然,讽谏明切,以至左右闻者皆缩头吐舌。王华以此得到孝宗的赏识。壬戌(1502年)迁翰林院学士,与编《大明会典》、《通鉴纂要》等书。六月,以其政绩,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等官。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守仁时为兵部主事,上疏得罪刘瑾,王华受到牵连,于正德二年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即被勒令致仕。  据记载,王华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岑氏百岁时,王华亦年逾七十,却朝夕如童子侍奉左右,未尝懈怠。岑氏殁,王华以高年犹寝苫蔬食,哀毁逾节。及葬,跣足随号,行数十里,以致染疾,卧床逾年。王华的这些高行,很得社会舆论的好评。王华又能诗善文,主张为文辞达而已,不事雕刻。所著有《龙山稿》、《坦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共46卷。  王华的为人行事,对守仁的教育和影响很大。守仁从小即由王华进行启蒙教育。守仁11岁,王华供职京师,又携他同往,守仁直至17岁归越至洪都迎娶夫人诸氏止,皆生活在王华身边。弘治三年,王华以外艰归越,又命从弟王冕、王阶及妹婿牧,相与守仁讲析经义。正是王华的这种教诲,铸成了守仁的儒者性格。  王华的元配夫人郑氏,出身微寒。富贵以后,犹不忘恭俭,年四十九而逝。王华继室赵氏,侧室杨氏。有子四人:长子守仁,为郑夫人出;次子守俭,四子守章,为杨氏所出;三子守文,女儿王某,系赵氏所出。又守仁有同祖兄弟五人:伯父之子名守义、守智;叔父之子名守礼、守信、守恭。其诸兄弟取名为仁、义、礼、智、信、文、章、恭、俭,这一事实,亦说明王氏家族是一儒学世家。守仁就是在这一儒学气氛很浓的家庭中长大的。  二、少年志趣  《年谱》言郑太夫人娠守仁十四月而生。生时,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予岑。岑醒来,已闻婴儿啼哭声。祖父竹轩公感到奇怪,就替孩子取名为云。由此,守仁出生处被称为瑞云楼。守仁出生的这一传说,还见于湛若水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和张廷玉的《明史·王守仁传》。这与其父王华诞生时,其祖母孟氏梦其姑托一绯衣玉带童子授她一样,都是寄托了王氏家族对新生孩子富贵发达的期待。  但是,据《年谱》载,守仁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王家的人。一日,守仁与群儿嬉,有一道人经过看见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云”这个名字,泄露了天机,受到不能讲话的惩罚。竹轩公醒悟,就把王云改为王守仁。果然,守仁就开口讲话了。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的书,众人都很惊讶。一问,回答说:“闻祖父读时已默记了。”这一传说,显然与岑氏梦神人授绯衣童子给她一样的离奇,不可相信。但其中亦包含着《年谱》作者的用意:守仁还不能讲话就能默记经籍,其聪明是可想而知的。  守仁的少年,11岁以前是在余姚度过的。11岁到17岁,是随父在京师度过的。守仁少年的这一段生活,《年谱》记载很简略。但少年时代的守仁,并非如有些传记资料所说的那样,从小就志于学圣贤。如《年谱》11岁条记守仁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守仁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一个11岁的小孩,正是贪玩的年龄,恐未必就立志读书学圣贤的。  其实,守仁少年时代的兴趣是在习武和辞章。守仁少时是一个很顽皮很好动的孩子,这种性格,使他对军事战阵有着天然的兴趣。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王龙溪《滁阳会语》说他“英毅凌迈,超侠不羁”,黄绾《阳明先生行状》说他“性豪迈不羁,喜任侠”,都道出了他少年喜欢习武的个性。冯梦龙《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说得更具体:守仁12岁在京师就塾师,不肯专心诵读,每潜出与群儿戏,制大小旗居中调度,左旋右旋,略如战阵之势。龙山公出见之,发怒说:“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守仁问:“读书有什么用处?”龙山公说:“读书则可以做大官,如你父亲中状元,就是读书之力!”守仁说:“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否?”龙山公说:“父亲中状元只止父亲,你如果要中状元还得去勤读。”守仁说:“只有一代,虽状元也不希罕。”龙山公更为愤怒,重重地打了他一顿。《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有小说家习气,所载虽不可尽信,但这一段记载比《年谱》言守仁11岁就以读书学圣为志,似更近人情,因为这比较符合一个11岁孩子的性格特征。守仁48岁时平定宁王叛乱,张忠、许泰等人嫉妒守仁功劳,挑衅性地提出要与守仁在教场较射,想以此出守仁的洋相。结果守仁三发三中,挫伤了张、许等人的傲气,不得不班师还京。试想守仁如无少年时代的习武骑射之功,是绝不会三发三中的。  守仁喜爱习武,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有关。守仁随父在京师的几年,国内不断地有零星的农民起义,退回北方的蒙古贵族亦不断犯边。《年谱》载,守仁15岁曾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在塞外调查诸少数民族的种族,思考备御之策。并驱逐胡儿骑射,经月始返。由于一心想着骑射,一日梦游伏波将军庙,并赋诗说:“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马伏波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将,尝有男儿当“以马革裹尸还”的志向,以后屡建奇功,在讨伐五溪蛮时,病死军中,果然以马革裹尸而还。嘉靖七年十月,守仁平广西思田之乱,在归越的途中过梧州,拜谒马伏波庙,忆及15岁梦游伏波庙,不觉感慨万千,遂题诗二首,以抒感慨和对伏波将军的敬仰。一个少年时代的梦到晚年竟变成了事实,这给守仁的一生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他自己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要说是命定也确实是一种命定,只是这种命定不是由外在的力量所主宰的,而是由其自己的人生选择决定的。李贽说:“先生卒亦裹尸而归,为朝臣桂萼所谗毁,夺其封爵,何其若合符契也。有志竟成,先生可以无恨矣。”在历史上,凡志同者亦有其大略相似的人生经历,要说命定,这就是一种命定吧。  应该认为,守仁以后对武事的关切正是他少年爱武的发展。《年谱》载他26岁在京师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可以看出,此时他不仅从武艺层面上留心武事,而且从战略层面上留意武事了。这比起他15岁时出居庸逐胡儿骑射来说,在思想上确是一个跃进,现收录在吴光等人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中的《武经七书评》,或许就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从所评的情况看,确实有其超越古人的见解。这说明守仁学兵法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其少年时喜爱习武的自然延伸。  守仁以后不仅热心于理论上探讨兵法,而且企图把它用于实践。《年谱》载守仁“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虽然依然属于纸上练兵,但可以看出他的心思所在。而在他中进士,被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时,他就尝试以军事的方法管理工程建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整个工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守仁没有少时练就的武功和以后的军事学基础,他日后又如何平定赣南之乱和宁王之叛!  守仁在少年时代,除了关注武事以外,还对所谓辞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下过很大的功夫。古人所谓辞章,是指诗文。《汉书·蔡邕传》载蔡“好辞章”,即是此意。我国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后,诗文是进士考试的重要科目,故士大夫之族,无不雅好诗文。守仁出身于一个诗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在诗文方面即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天才。守仁11岁随祖父到京师,过金山寺,祖父与客酒酣,拟赋诗,未成。守仁即从旁赋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以一个11岁的小孩,能随口诵出如此顺畅的七绝,不能不使客人大为惊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守仁又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其诗思之敏捷,确实为数不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守仁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这书是去年买的,当时才6折。王守仁的全集我也买了。读了本书,能较全面了解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评传,不是小说和传奇之类好看,但是是客观的。这本书语言通畅易懂,说理深入浅出,所引资料较丰富翔实。有用的书!
  •   好好的了解一下中国思想家的一些精髓,对自己也是相当有好处的
  •   阳明先生心学确实值得一睹,建议结合传习录而读,受益匪浅。
  •   学究气味太浓,枯燥无味。
  •   还想买王阳明的书,特别是全集,但不需要繁体字的,有谁可以推荐?
  •   喜欢研究阳明先生的可以一读。
  •   但很有哲理
  •   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可我不觉得能将他划分到“大儒”这一行列。书的内容比较全面,材料引用也很丰富,对于想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的人来说,还是很实用的。不过作者文笔一般,而且似乎是个比较典型的无神论者,对于历史材料中出现的佛道文化和一些“不合常规”、有些“玄妙”的事情,基本都以“迷信”和“谬传”解释,这一点,实在不敢苟同,而且有失狭隘。世界上的奇人异事这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这么多,何必处处都只看自己眼中的世界?我并非信佛才会有此看法,只是写书,既然要客观,那么对于历史材料中所记载的一些现象,又何必强加以迷信作为解释。说回来,书的内容其实还是不错的。
  •   既然是传我喜欢故事顺便讲讲心学,就好我通常跳过大段大段的评论
  •     因为看了许葆云的王阳明的传记小说,感觉书中的问题很多,才找来此书开始阅读,果不其然,小说的阉割太厉害,根本没有把这个思想大师的风采写出来。
      这里的吹捧这本小说的人还挺多。
      这本书写的很认真,客观,全面,作为门外汉也能一窥其精华。也看过此系列的海瑞一书,我认为那个作者纯粹是混稿费,居然用了将近20%描写时代背景,太过分了。
  •     虽然出版时间较早,思想不够放开,但作者还是有不少中肯的观点
      历史上王阳明是被神化得厉害的人,解放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本书大抵上还是不错的
  •     不错的一本书,不用看一堆古文来研究王守仁,这书我正在读,许多作者的观点都引经论据,有这本书先打个基础,以后再拜读一下阳明先生的大作。
  •     評心而論,這部書寫得還可以,但今天只說不喜歡的地方。
      作者很嚴謹,也很謙遜,甚至有些不夠自信。很多論點都是試探性的給出,後面羅列的各種資料又似乎缺少了個人的分析,反而更加凸現了字裡行間缺乏自信的氣質。
      不喜歡的地方,猶在於作者唯一能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出的判斷,竟然都是什麽地主階級的局限性,封建統治的局限性之類云云。說王守仁在任期間出兵鎮壓反軍起義,雖然在其個人成就上是一大輝煌,卻在其日後思想的圣人之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污點。就連及其推崇王陽明的學者也對此段經歷諱莫如深。
      一個出生在那個年代的作者,有些迂腐而有失厚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失厚道就是不厚道,客觀的講。
      對於一個生活在明朝的思想家,圣人,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拿階級論調去褒貶他。那個年代沒有馬克思,王守仁死的時候是1529年,馬克思卻是在近三百年之後的1818年才出世的。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但問題是,明朝,不是一個叛軍都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了思想的無產階級農民兄弟的年代,叛軍起義的目的也并非是爲了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甚至,他們可能都不是簡單的因為活得水深火熱。事實是,那些起義的人,尤其是帶頭的少數人,分明都是利用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來達到自己當皇帝目的的危害國家民族統一的賊子。鬧得大一點兒,我們稱之為梟雄,不成氣候的,根本就是盲流地痞無賴。一個李自成的大順皇帝還不能說明問題么~而王守仁,只不過是終於自己的國家民族,盡忠職守的阻止了那些破壞國家安定團結統一的忠臣而已。怎么就因為是地主階級利益集團的一份子而成為生命的污點了,怎么就是受到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束縛而讓后世人羞於提起了。
      就好像現在大家會用手機會開車,難到能說孔夫子不知手機汽車為何物就是無知么?
      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今人的眼界確實比古人開闊很多,了解了很多古人所不可能了解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拿這些當做古人的把柄亂加評論,還沾沾自喜。階級的局限性,是整個時代所具有的,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抗衡的事情。不是說,沒有看透階級局限性的圣人就不配稱之為圣人,更不是說,如今用現成兒的階級理論來評價他人的人就高明到哪裡去。
      
      我們所看到的,以及我們後代子孫所應該看到并永遠銘記與心的,是王守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勸諫皇上,剪除奸黨,守衛疆土,體恤百姓。當權的帝王或者權奸確實可恨,但是王守仁鎮壓叛軍暴亂,是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淪入朝廷和匪患的雙重火坑之中,以他一己之力,讓盡可能多的百姓能夠足與溫飽,安居樂業,甚至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是國家民族的英雄,更是不論當時還是數百年之後的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所以,我們視之為國家的瑰寶。
      所以,我們稱頌傳承和發揚。
      所以,我們稱之為完人,圣人。
      所以,我們說,一生俯首拜陽明。
  •   支持~
  •   是人都有缺点,我要学习他的优点!
  •   他也许可以带着我找到内心的自由!
  •   嗯,双手同意。
    其实什么东西都拿了阶级那一套东西来划分本身也是一种局限性。归根结底这还是被洗脑的结果。。。
    我也要看这书。
  •   写的好,我不懂为什么这么牛逼伟大的人在当今中国这么受冷落。靠谱的书都找不到几本,楼主牛,能不能多多推荐几本啊。不要意识形态严重的。你骂的好。
  •   比较客观,这本书也不是全无用处,大家惟精惟一吧.
  •   我看这本书,感觉和楼主一样。作者太严谨,引经据典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
    当我看到说王阳明是为地主阶层利益服务的时候,我就把书扔了。不看了。
  •   有这句话
    我也决定不买了,呵呵
  •   感覺適宜普通人讀的關於王陽明的書不多,爲了有一定的了解,買還是買了,雖然作者有些觀點我并不同意并拿出來與大家探討,但是書中客觀講述王陽明生平的部分以及羅列的史料還是有其價值的,畢竟,作者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才能完書的。
  •   写的很中肯 很有同感
    后来才知道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而共产主义也不过是马克思因为长期的债务才幻想出的理想国模型
    唯物主义解释不了的就嫁祸给唯心 其实唯物与唯心如同“知”“行”二者的关系一样 是互为存在的
    所以 凡事终究要靠自己 知行合一
    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人人皆可是圣贤
  •   很赞成。
    镇压叛军一节,个人认为恰是阳明先生一生亮点之一。是知行合一,而因时因势而为之典范,谓之儒者未必不将军也。
  •   不了解王明阳生平的同学其实可以看看《明史》里的《王守仁》传,写得也还是很荡气回肠的,俺不是说张廷玉他们文笔荡气回肠,是这位宗师的一生付诸文字本就该这般荡气回肠....
      
    纵观古今,真正做到“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儒学宗师,在俺心目中算来算去统共也就这么一位...恕俺语言贫乏,能想起来的评语还是荡气回肠....
  •   我不赞同你的评论,镇压农民起义即便是出于无奈,毕竟是不仁的行为,尤其是在官逼民反的情形
    作者这本书写的不错,虽然有些观点我也不赞成,比如你提到的阶级分析,这种一边倒的观点可能作者自己也很无奈啊
  •   不论是社会的局限还是作者个人观点的局限,我只是认为最终我看到了一本论点有局限的书,难道这不算是此书的一个弱点么。何况,我只是陈述了一些不喜欢的地方,而书中所有优秀的陈述我想自不必由我在这里展开赞扬。
    而且对于农民起义这个事情的定性本身也很有问题,那如果现在有一群有着农村户口的氓流聚众闹事,做非法的勾当,伤害了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你能说这就是农民起义么?封建社会是有他的问题,但是不能说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去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就是封建社会的走狗。为什么自古以来都叫农民起义,有的可以建立王朝,有的就被镇压消灭,无非是因为有的真是官逼民反,有深厚的社会根源和群众基础,一呼百应,于是顺天应民推翻前朝的统治;而另外一些根本是一些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妄图以不法手段来得到暴利的乌合之众。毕竟古人没有户口制度,农民的儿子考出秀才一样是可以官至一品的,这些起义的农民,有多少真的是实在走投无路,有待商榷。恐怕投机倒把的有,趁乱起哄的也不少。我们不能抹杀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对历史的推动力,但也不能因为如此而把所有农民发起的暴乱造反都定性为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仁与不人,要看这些起义的人本身对百姓国家是否仁爱,如果他们烧杀抢掠为祸百姓,难道还要政府姑息他们的行径不成?不管是封建王朝还是社会主义,都不能一概而论。而作者对于当时王守仁所经历的大小战役不加历史背景和具体因果分析的论证,先入为主的将其定性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显然是非常不成熟不客观的,对我们古上历史中的这些人物,尤其像王阳明这样的大家,首先应该抱着一种崇敬的态度去品读,在全面了解其人生之后,再客观的对其的缺失做出评价。
  •   写得真好,尤其是关于作者是否自信这一段。我刚看完这本书。
  •   地主阶级的局限 这个观点真的是有点诡异.......可能老一辈人在mao的带领下,都根正苗红吧
  •   六十年前的贫民现在是资本家了!开玩笑!六十年前的地主很多都死了。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可以把这六十年分成两部分来看!
  •   这书我就不看了...
    还是明朝一哥王阳明好看,继续拜读
    一个85后,诠释的这么好,实为难得,看完楼主的评论,两本书的作者思想高低也立现
  •   90年代了作者还强调这个确实有点过不去。这套书里的苏轼评传挺好的,没有这个问题强力推荐呢~~~
  •   书中的地主阶级的局限的论断真是太诡异了。另外,我觉得王阳明是为了百姓免于遭受战争之苦,而不是楼主说的为了国家统一。在他的行动和言语中都可以体现他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国家这个词真是。。太有中国特色了
  •   王守仁平定的叛乱怎么会是农民起义呢?我就想不明白了,明明是宁王朱宸濠叛乱,难道朱宸濠也是农民兄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