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评传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升任  页数:6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遵宪,晚清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新派诗人、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黄遵宪评传》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深入考察了黄遵宪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重点论述了黄遵宪的外交思想、政治思想、法制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和中西文化观,探讨了黄遵宪与近代中国思想转型和社会变迁的相关度,多层面地展现了黄遵宪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和思想特色,客观地评价了黄遵宪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全书坚持从历史本身来说明历史,论从史出,夹叙夹议,注重整体把握与具体考证相结合,力求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作者简介

黄升任  男,1971年出生,广西贵港人。1990-1997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文化史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中国近现代法制研究。参与整理编撰《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在《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学术研究兴趣:中国思想文化史、法律史与法律文化。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绪论  黄遵宪研究的回顾第一章  “书在肩挑剑在囊”    ——青少年时期    第一节  客家之子    第二节  诗书生活    第三节科举途中第二章  “随槎万里赋东征”    ——随使日本    第一节  随槎东征    第二节  琉球交涉    第三节  朝鲜策略    第四节  文字结缘    第五节  思想激荡第三章  “东西南北转蓬身”    ——辗转美欧亚之间    第一节  驻旧金山    第二节  随使英伦    第三节  驻新加坡    第四节  回国后的对外交涉活动第四章  “吟到中华以外天”    ——《日本杂事诗》与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日本杂事诗》的撰著刊行    第二节  《日本杂事诗》的内容题材    第三节  《日本杂事诗》的修订及意义第五章  “草完明治维新史”    ——《日本国志》与明治维新    第一节  《日本国志》的编撰刊行    第二节  《日本国志》与“日本模式”    第三节  《日本国志》的改革思想第六章  “千秋鉴借《吾妻镜》”    ——《日本国志》与戊戌变法    第一节  《日本国志》的流传与修订    第二节  《日本国志》与戊戌维新思潮    第三节  《日本国志》的历史地位第七章  “欲知今事看新闻”    ——黄遵宪与《时务报》    第一节  “以言救世”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发起创办《时务报》    第三节  卷入《时务报》之争第八章  “万国强由法变通”    ——黄遵宪与湖南新政    第一节  时务学堂与教育改革    第二节  南学会与政治改革    第三节  保卫局与地方自治    第四节  维新成旧梦第九章  “风雨鸡鸣守一庐”    ——晚年思想及其影响    第一节  改革与革命    第二节  中学与西学    第三节  教育改革思想第十章  “读我连篇新派诗”    ——黄遵宪与近代文学转型    第一节  黄遵宪的诗歌理论    第二节  黄遵宪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黄遵宪与近代文学革新运动    第四节黄遵宪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结语  “黄氏以忧国死,今后书生尚有以忧国而死乎”附  录  黄遵宪政学活动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黄遵宪虽然才华出众,但命运并没有垂青于他。科场上屡战屡败,使他对百弊丛生的科举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发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强烈吁求,以为八股制艺“徒积汗牛文,焉用扶危颠?到此法不变,终难兴英贤”。他坚信“后有王者兴,张网罗贤俊,决不以文章,此语吾敢信”。这充分显示了黄遵宪青年时代思想中的批判性色彩。    1873年秋,黄遵宪重整旗鼓,以新科拔贡生的资格到广州参加乡试。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乡试,但最终还是落榜了。这种沉重打击对于一个青年士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但黄遵宪没有放弃努力,他决定到北京应试。按照当时科举考试的办法,凡秀才在北京落籍的,或者已取得“监生”、“贡生”头衔的,都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清朝以北京为顺天府)。1874年春,黄遵宪启程往北京应试,此时他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在科场上“三战三北”,让他切身体会到了科举制度的残酷、人生命运的无常,前路又将如何呢?他在《将应廷试感怀》一诗中写道:    二十余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何如。    暂垂鹏翼扶摇势,一学蝇头世俗书。    荡荡天头争欲上,茫茫人海岂难居?    寻常米价无须问,要访奇才到狗屠。    黄遵宪怀着无限期望和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告别家人,走上漫漫长路。他先是来到广州,然后乘轮船从海道北上天津,再乘车赶往北京,一路风尘仆仆。这次远行使黄遵宪得以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象,接触了各地的风土民情,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也成为他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时,他的父亲黄鸿藻正在北京户部做官,结交了不少高官大吏。1875年(光绪元年),黄遵宪随父亲往天津,结识了将赴福建任巡抚的丁日昌。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广东丰顺人,曾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任过苏松太道、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后兼理总理衙门大臣,在推行新政方面颇有成效。他十分器重黄遵宪的学识才略,亟欲延至幕下,但因黄遵宪将应顺天乡试,最终没有前往就事。第二年,黄遵宪往烟台,结识了当时在山东任职的张荫桓和龚易图,抵掌纵谈天下事。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曾出任美、日、秘三国大臣,回国后又任户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要职。张荫桓对黄遵宪颇为赏识,后来两人关系密切,1886年张荫桓任驻美公使时曾想邀请黄遵宪继任旧金山总领事,但被黄遵宪婉拒。1894年张荫桓被清廷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本谈判和约,曾向黄遵宪咨询,所谓“谓我识途马,召我来咨诹”。张荫桓与康有为同乡,维新运动期间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被贬谪到新疆,后被斩于戍所。龚易图(1830—1888),字霭人,福建闽县人,进士出身,曾任山东登莱青道,后任广东布政使、湖南布政使,40多岁被罢官回乡。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当官”,黄遵宪频频结交官场中人,显然是希望能够获得赏识、提携,以谋求进一步发展。更何况他现在正是人生失意、前途茫茫的时候,急于展现其才华,同时更希望遇上识才的伯乐。这期间他与龚易图、张荫桓频频诗文往来,其中不少诗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对外患日重的忧虑,以及经世济民的志向。他在一首诗中倾诉道:    宪也少年时,谓芥拾青紫,    五岳填心胸,往往矜爪嘴。    三战复三北,马齿加长矣!    破剑短后衣,年年来侮耻。    下争鸡鹜食,担囊走千里。    时时发狂疾,痛洒忧天泪。    群书杂然陈,所志非所事。    枘凿殊方圆,如何可尝试?    黄遵宪在烟台时,还通过郑藻如的引荐,拜见了当时正在这里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商议马嘉里案的李鸿章。在晚清官场上,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向以待人傲慢著称,而与当时尚未中举的黄遵宪一谈,却“许以霸才”,这颇让初出茅庐的黄遵宪感激不已,以至终生视为知遇之恩。    1876年(光绪二年)秋,黄遵宪回到北京应试,中式顺天府乡试第一百四十一名举人,走过了中世纪传统士子所必经的一段风尘路。    P4-7

编辑推荐

黄遵宪,晚清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新派诗人、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本书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深入考察了黄遵宪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重点论述了黄遵宪的外交思想、政治思想、法制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和中西文化观,探讨了黄遵宪与近代中国思想转型和社会变迁的相关度,多层面地展现了黄遵宪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和思想特色,客观地评价了黄遵宪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全书坚持从历史本身来说明历史,论从史出,夹叙夹议,注重整体把握与具体考证相结合,力求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遵宪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