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魅影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石计生  页数:170  
Tag标签:无  

前言

  出版这本书的约其实和群学出版有限公司签得很早,推算一下,应是2003年写完《艺术与社会:阅读班雅明的美学启迪》后半年,但此计划却因为忙了别的事,就搁置乃至于完全忘记了。其间,我除了日常教学研究之外,时常追索一个困惑自己已久的问题,用学术的语言来说,是“主体性”(subjectivity),用白话文说,是“我能以何种方式说出我血液里流动的精神”。过去,特别是写三民版的《社会学理论》时以为,能以批判“西方霸权”的角度萃取出看似黄皮肤意涵的东西,但昨夜的一个梦却又示警地把我带回留学时代的芝加哥,想起泰伦斯·史都华的悲剧。  泰伦斯·史都华是一位寻常的美国黑人知识分子,也是我的博士班要好同学。刚到芝加哥的前两年,我们时常一起读书、吃饭和闲聊。他父亲是美国州立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rlotte)的教授,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品学兼优,待人谦恭有礼,见面就微微颔首说,“How are you doing,Stone?”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后现代的社会转变中,从本雅明的思想遗产与其后的配置发展受到启迪,所写成的有关艺术与社会方面的思考与评论。作者以比较研究的态度,通过与班雅明(即本雅明)精神的对话辩证,借关照美学理论和城市的艺术表现,以诗文学的笔法,自由出入东西方作品解读,内容触及现代诗、小说、造型、摄影和电影诸美学形式,并以动中之静的当代闲逛者角度切入观察,裸露城市空间文化的跨界变化。

作者简介

  石计生,诗人(笔名奎泽石头),社会学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博士,现任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台湾美学策进会会长,台北紫藤庐常任美学讲座诗人。目前出版各类文学艺术书籍及社会学研究专著十余部,包括:诗集《在芝加哥微光中》(书林,1999)、《海底里开满了花》(唐山,2001)、《时光飞逝》(唐山,2003)、《完整的他者》(唐山,2006),散文集《成为抒情的理由》(宝瓶,2005)、《就在木棉花开时:公馆/温罗汀的那个年代》(联经,2006),以及美学评论集《艺术与社会阅读班雅明的美学启迪》(左岸文化,2003)等。

书籍目录

自序:说出你血液里流动的精神辑一  寻找后本雅明精神 动中之静:论本雅明“闲逛者”的城市意象阅读转变辑二 重读卢卡奇的灵魂与美学 离岸之路:青年时期的灵魂与形式 时代倾斜:在现实的边缘感受小说理论 可能使命:从此超拔遇见一种写实主义 死后纪念:本雅明与你我的若干种心辑三 城市中的诸艺术表现 拉冈/跋:分裂自我的镜像——评拉冈跋的伪装装置艺术 波德莱尔的练剑术:巴黎城漫步与现代诗创作 禁忌的游戏:后悲情城市中的“天边一朵云” 挽歌中微明的氛围:偶遇一张澎湖天人菊照片 台北、上海、北京:建筑作为一种奇观东方主义辑四 圆现象阅读的实践 建构“圆现象阅读” 三岛由纪夫的轮回美学:小说《丰饶之海》四部曲论 死亡与永恒的辩证:从《人间系列——三军》谈朱铭雕刻的创精神性后记:写实的梦

章节摘录

  有一天,他漫步走在芝  而台北盆地起伏的山峦与天际线,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消失在几何形体的建筑秩序中。自然与人造的倒置同时脚注了奇观社会:“奇观在其一般性中是生活的具体倒置,而且其本身就是无生命之物的一种自主运动”(Debord,1994)。建筑体作为一种无生命之物,其自主运动是以资本积累为本质的现代人消费意识侵蚀行为,并且隐藏着阶级与西方优越性的意识形态。  6、其次,“建筑东方主义”的标准化也可以渗入感性的成分,科比西耶在分析La Roche住宅内部时提到建筑的感性原则:自由与不规则的表现;浪漫之如19世纪浪漫时期建筑表现的肖像画(picturesque)式具体手法:曲线,以自然的曲线的自己交会处是节点(nodes),从而产生诗意反应,宛若巴洛克的膨胀而使墙面弯曲,触目所见的斜坡产生令人惊喜的重迭空间。这些都是人造的空间美感,让建筑是一种可视化的辩证过程。经由点、线、面与光影交织而成的造型,是站立起来行走的诗篇。在驻足与移动之间,透过视觉的诠释与感受,使得外在的物质介质构成,与我们的内在心灵相互映照。一种流动的重迭。无所不在的阻抗。无所不在的穿透。涨大。缩小。在眼帘完整。对于这样的建筑文本的理解看来一目了然,是于几何学的震惊行走经验中感受都市的奇观,但是当我们进入其内在与场域,时常会觉得陷入一条隐蔽的深渊,在晕眩夺目的商品世界中找不到停止购买消费的出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阅读魅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见过石老师本人,觉得文笔很好,也很直入人的灵魂深处;尤其是在去过台湾之后。
  •   书还好,就是语言不流畅,可以一读。
  •      从很多年前开始,我就喜欢在每次拿起书的时候,先打开书的中页闻一闻书的味道,纸浆混着油墨的味道仿佛能够给人安心的力量去开启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大门。一本好的书,可以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体会和玩味,《阅读魅影——寻找后本雅明精神》大概就是这样一本书了。奶白色的封皮上没有几无装饰,只有简单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名字,这种“朴实”也是作者要传递读者的重要信息吧,那就是当你决定去读一本书,那么请带着刨去杂念,放空头脑里一切浮华和躁动,干干净净进入到书的境界中去。
       说来,我曾与书的作者有过两面之缘,两次都是他来我所在的学校做讲座,很遗憾没有与他有过更多的交流,只是认真的听他做讲座,回答问题。对他的印象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儒雅,谦和,是那种看一眼便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具有个人魅力的人。那个时候我还只知道他是一位来自台湾东华大学社会学学者,在这本书的关于作者的介绍中知道他还是是一位诗人,笔名是奎泽石头,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他还是个艺术家,一个具有超越现世的感知能力的人。这种感知是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可以从其对诗歌,小说,以及雕塑的分析可见一斑。
       作为一位诗人,世界的维度是呈现多重空间的,此时只是诗人展示思想的一个平面,而诗人抒发情感的过程则是穿越的古今的,他可以在各种空间层面中搜罗意象,将这些意象按照心灵所达的境界进行排列组合,此时,诗人的世界是独有的,即使再完美的读者,能和诗人形成的交流都是有限的,仅有的只是体味,从那些飘远的,或者极近的各种事物中找寻与自我建立关系途径。诗人的空间是空旷的,也是狭窄的,它包括存在的,不存在万象,同时这空间里也只有他一个人,他只能凭着自我感知来实现对实现自我。
       如果说诗人的世界是他者无法解开的迷,那么小说中所透露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与轮回则是读者解开空间之谜的一把钥匙。作者通过对小说《丰饶之海》四部曲的所展现的空间上的延续性和人物内在情感的展现的轮回,将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空间集中体现在同一物像,那些精神的,实体的相关性在空间的展演中得到诠释。
       空间所展示的不只是现实存在,还包括基于现实的所有的想象的存在。就像雕塑《人间系列——三军》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雕塑中的每一个个体的都存在于真实世界,同时这种“真实”又是存在于虚幻的,集中所有时间段所具有的三军装备,以及女性在三军中也占一定的位置,这种空间的设置使得任何具有军旅体验的人都能在这样的雕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忆。空间的设置不只是“实在”的,也是想象的,是艺术家和参观者的想象的共同展演。
       作者从诗歌,小说,摄影作品,雕塑作品等各种艺术形态中找寻本雅明空间构建,或者说,这本说是作者从现实和想象的空间世界里与本雅明进行了一次真诚的谈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