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精品赏析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封钰 主编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十多年前,我调任南京大学执教,始识封钰君。百年南大,文理兼容,生源多为历年的高考尖子,且对艺术极具热情,封钰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给大学本科生主讲西方美术史课程,从事大学生艺术和入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2002年封钰君调至新创立不久的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参与了美术学硕士点的建设工作,并开始招收研究生,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封钰君在专业上一直孜孜以求,不断精进。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西方美术精品赏析》,是为高校文化素质课编写的教材。这门课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中外许多科学与文化大师,他们于艺术上皆具有极高素养,由此可见艺术在人文精神塑造与科学思维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缘故,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相对薄弱,大学的艺术教育就尤显重要。可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将是不完全的教育。  课程重要,教材更重要。一部好的教材本身便是一个人生的导航仪,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导航,能使学生在追求学术真理、艺术真谛的过程中方向明确,少走曲折之路。  因此,在教材中,封钰君对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性质以及对艺术鉴赏功能等概念的阐述,既中肯又具有启发力,在对具体作品解释中也充分贯彻了这些理解。其次,值得称道的是这本教材中有关如何鉴赏西方艺术的论述。我们知道,向西方学习,是现代化过程中的自觉认识,艺术并不例外。不过,艺术问题与技术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在技艺上分享“先进”的活动,更重要的一种可能是,它通过理解异质文化,一方面促进对本民族的反思从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沟通促进普世文明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在今天所言的全球化过程中十分重要。例如,在近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实践中,特别是“85新潮”之后,许多美术新秀多模仿西方主流,这既无助于提高中国艺术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又阻碍了与中国百姓沟通的机会,甚至压抑了艺术之社会功能。我个人长于雕塑,在自己的实践中一贯主张融通中西,创造审美新境界。

内容概要

纵观中外许多科学与文化大师,他们于艺术上皆具有极高素养,由此可见艺术在人文精神塑造与科学思维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中学阶段试教育的缘故,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相对薄弱,大学的艺术教育就尤显重要。可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将是不完全的教育。    文化素质课教材,《西方美术精品赏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修课的同学提供一个简明的鉴赏西方美术发展历程的导读。这样的目的,决定了本书的基本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概要地介绍西方美术变迁的历史,从而展示西方美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变迁的特点。

作者简介

封钰,女,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文学学士,1989),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1998),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现任南京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装饰与设计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西方美术史、艺术设计、中国传统图像学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等方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神圣的曙光:艺术之始第三章  永恒的彼岸:古埃及美术第四章  和谐的人性:古希腊艺术第五章  世俗的秩序:古罗马美术第六章  上帝的世界:中世纪美术第七章  人性的光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早期  第二节  文艺复兴的盛期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其他代表  第四节  样式主义与文艺复兴的衰落第八章  多彩的风格: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  第一节  十七世纪意大利美术  第二节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第三节  17世纪荷兰美术  第四节  十七世纪西班牙美术  第五节  十七世纪法国美术第九章  自由的气息: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  第一节  十八世纪的法国罗可可美术  第二节  18世纪的新艺术运动  第三节  十八世纪英国  第四节  十八世纪意大利第十章  个性的色调:十九世纪的欧洲和美国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美术  第二节  浪漫主义  第三节  现实主义美术  第四节  印象派美术  第五节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  第六节  十九世纪英国美术第十一章  终极点上的舞蹈: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术  第一节  现代主义艺术概述  第二节  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前奏  第三节  野兽派  第四节  表现主义  第五节  立体主义  第六节  抽象艺术  第七节  未来主义  第八节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第九节  其他风格的现代派画家  第十节  1945年以后西方美术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 艺术与艺术品  亚里士多德说过“艺术是一种高于经验的知识”。因此,在最宽泛的意义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绘画、雕塑、舞蹈、电影等,都是艺术的形式。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艺术”这个术语时,主要指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陶器等类型。美术便是这类艺术的专有名称,在当代,随着人类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又发展出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形式。  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美术既体现艺术的一般特征(或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个性)。在共性层次上,它必须提供令人愉悦的形式,并最终体现人的理想、自由和尊严。在个性层次上,它以视知觉形象来呈现被称之“美”的对象。  毋庸置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始终的一个古老现象。作为一种基本活动,艺术表现着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理解,因而最终表现着“永恒的人性”。这意味着,艺术作品体现着某些时代的人类一般认知和情感。以绘画来说,不管画家以什么复杂的形式来表达意义,伟大的作品都是能够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在这一意义上,无论什么人(无论他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无论他是一个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等),都能在直觉层面上识别出艺术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克罗齐强调“艺术即直觉”这个基本原理。  然而,艺术又高于生活,虽然它能够被直觉地把握,但却不能总是用日常生活语言就说清楚的。所以,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些伟大的经典时,都有这样的经验:心中已经明白,但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说出来。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专门化的领域,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规则和语言,诸如“透视法”、“轮廓渐淡法”等,这些规则和语言拓展了艺术的境界,但也加剧了其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这使得理解艺术本质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  更进一步,一件艺术品,虽然在形式上可能超越时间,但其内容总是某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反映。例如,达·芬奇的《怀抱银鼠的女人》(也称《抱貂女郎》),在形式上当然会给我们提供愉悦感,但是它毕竟也是一幅普通女性的肖像画,为什么出自他手便成为伟大享有这种殊荣呢?再如康定斯基、毕加索、蒙德里安这些现代画家,他们的许多作品以儿童都可能接近的方式画出来,为什么儿童的涂鸦不是艺术品,而他们的这些作品却是呢?这一系列问题绝大多数人在初涉艺术之时可能都会要问,你可以做一个试验,把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克利的《死与火》等作品让十岁以下的儿童来辨认,观察他们的反应。但无论如何,儿童画就是儿童画,它们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品,因为“儿童画只限于用象征手法表现自然,在每一次作画时,都变换表意符号,满足于创造一系列彼此缺乏联系的符号。他们既不关心形象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也不关心他们匆忙罗列的物的性质。他们不研究物性,甚至,那东西就在眼前,他们也不屑一顾。”这不是说儿童画一定缺乏内容深度,相反,20世纪,诸如马蒂斯、克利这些艺术大师都崇尚“儿童眼光”这种艺术理想(本真、纯粹)。不过,艺术总是社会性的,它包含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揭示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一层次上,达·芬奇的《怀抱银鼠的女人》绝不是一幅普通的肖像画,因为那只银鼠不是随便一只被人驯服的宠物,而是当时威尼斯权势莫罗家族徽标。在这幅画中,少女与银鼠之间的关系象征着当时社会权力的特征,这是达·芬奇用(艺术)形象给观众出的一个谜,正是这个谜使这幅画成为吸引人的艺术品。康定斯基、毕加索、蒙德里安、克利的那些画具有同样的结构。而要理解这些,需要理解艺术的规则和语言,需要了解历史和艺术品诞生的直接背景。二艺术的本质和功能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非在艺术发源之初就存在,它是伴随着艺术发展而提出的,并贯穿于现代艺术的全部过程。历史地看,关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到底哪些形式属于艺术品,存在着长期的争论。社会历史的变迁,生产手段、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都直接引起了艺术观念的变化。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艺术标准。  当我们用“经典”这个词来形容某些艺术品的时候,虽然这个词本身包含着优秀和永恒的含义,但是艺术经典本身不仅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且并不见得这些作品所包含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会成为每个世代绝对典范。事实上,当我们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艺术品时,我们强调的恰恰是它们的个性,用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话来说,是它们的韵味(即独一无二性)。但是,另一方面,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又必须同时具有超越时代的内容,否则它们不能获得不同时代的认同。也就是说,那些伟大的艺术品代表着艺术的精神。事实上,上述两个方面便是艺术的个性与共性。而经典则体现二者的统一。

编辑推荐

  《西方美术精品赏析》是一部好的教材。一部好的教材本身便是一个人生的导航仪,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导航,能使学生在追求学术真理、艺术真谛的过程中方向明确,少走曲折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美术精品赏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内容很系统,粗略地看了一下。但是装帧比较有问题,很多地方都太粗糙。外加物流人员没有好好保护这本书,以至于一打开箱子就看见一个大大的黑色指纹。除了表面比较破旧之外也无大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