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看人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奈保尔  页数:198  译者:孙仲旭  
Tag标签:无  

前言

  直到大约六七岁前,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外婆家,在特立尼达的一个乡间小镇上。后来我们搬到了首都西班牙港,还是住在我外婆家,在伍德布鲁克区。我立刻爱上了我所看到的伍德布鲁克的街头生活和市里的生活秩序:清晨在大街两旁清洗阴沟,市政的蓝色马车每天来收垃圾。我外婆家的房子建在高高的混凝土柱子之上,有一个前游廊,吊着蕨类植物,栽在敞口的铁篮子里,底部衬有铁丝网或者椰子树顶新枝的硬质外皮。蕨类植物吊在游廊上,好处是能遮挡,一早一晚给它浇水成了那幢房子里的例行公事。混凝土的台阶上方,罩了一个用沥青处理过的瓦楞铁顶棚,一直往下接到大门和人行道上。站在台阶上的扶栏那里,街上还有街上的人可以一览无遗。我很熟悉那些人,虽然我从来没跟他们说过话,他们也从来没跟我说过话。我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穿着、风格和说话声音。  十六年后在伦敦,有段时间我情绪低落,开始觉得我永远也无法走上作家之路。我想到了那条街和街上的人,他们让我写出了我的第一本书。  那本书写的是那条街的“平面”景象:在我所写的内容中,我跟那条街凑得很近,跟我小时候一样,摒除了外界。甚至在当时,我就知道还有别的观察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我退后一步、两步或者三步,看到更多场景,那就需要另外一种写法。更复杂一点,如果我想探究我是谁,街上的人是谁(我们那里是个移民小岛,文化及种族上都呈多样化),就需要另外一种写法。事实上,我的写作把我带向了那种复杂情况。我的写作生涯全在英国度过,这一点必须承认,这也必定是我的世界观的一部分。也必须承认,我做过很多次旅行,我无法假装作为作家,我只了解一个地方。我曾经面对过压力,要去那样假装,但是在我看来,那是种虚假的世界观。  我这一辈子,时时不得不考虑各种观察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内容概要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

  奈保尔(V.S.Naipaul)  1932年出生于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去英国读书。在大学学院(牛津)四年学业后开始写作,从此没有再从事其他职业。他已出版虚构与非虚构著作20余部,包括《半生》、《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河湾》,以及书信集《父子之间》等。2001年,因“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  体”,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一  芽中有虫二  一种英国式看问题方式三  视而不见:印度方式四  迥然有异五  再说印度:圣雄及以后

章节摘录

  一 芽中有虫  1949年初在特立尼达,我即将中学毕业时,有个消息传到女王皇家公学的我们这些六年级学生这儿,说是北边某个小一点的岛上,有个年轻的严肃诗人刚刚出了本精彩的诗集处女作。我们之前从未听说过这种消息,不会听说关于一本新出诗集的消息,也不会听说任何书的消息。到现在,我还纳闷这则消息是怎样传到我们那儿的。  当时,我们那里只是个主要从事农业的小殖民地,我们总是——也没什么不乐意——说我们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这样说,能让人看开了,我们真的很小。我们的人口才五十万多一点点,我们的种族多样化。在这个岛上,尽管我们人数不多,但现存的殖民地欧洲和亚洲移民次文化及次次文化之间,彼此几乎完全隔绝,而像大海一样包围着我们的,是一个被移植过来的非洲。我们的各种各样人口中,只有一部分受过教育,而且是以有限的本地方式,对此,我们六年级的学生都很清楚:我们能看出我们所受的教育,只会把我们带进专业或者职业上的死胡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这一辈子,时时不得不考虑各种观察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V.S.奈保尔

编辑推荐

  《作家看人》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家看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观察世界的书,知道奈保尔是因为听了毕飞宇的讲座。这本书是昨天拍的今天就到货了 有塑料膜包装着,比想象的薄了一些,内容却没有薄,很充实很丰富。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周里 把这本书读几遍 从中学到新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   作者评沃而科特那一部分特别好。伯林是一个严谨的作家和学者。
  •   了解作家的窗户
  •     
      西闪/文
      V•S•奈保尔(V.S.Naipaul)的书我读得不多。有关他的印象,除了《河湾》,其来源也就是《米格尔大街》。不过我不大喜欢他这一类作家,身份模糊的困惑、去国离乡的悲愁,像道道刻痕遍布于文字当中,往往使得他们的作品显得情感郁结思维执拗。所以当我翻开奈保尔的《作家看人》一书时并未有多少期待。相反,我倒有一个不无刻薄的念头: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现在的写作,无非是跟这个时代做一次漫长的道别。
      然而,读完《作家看人》,我承认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公平。是的,他在回忆,这本书也的确可以视为作家的告别絮语。但是在那些拉杂絮语中散落着不少粗砺得硌人的石头——那是对他所认识、结交以及目光触及的众多人物的评论——与我的刻薄相比,这些评论要彪悍十倍。
      譬如,奈保尔是如此评价他和安东尼•鲍威尔(Antony Powell)的关系的:“友谊能够持续如此之久,也许就是因为我不曾细读过他的作品。”在书中,这个鲍威尔被他描述成一个年岁已老仍自以为成功的二流作家,被圈内人在背地里抱怨,宁愿花钱叫他不要继续写作的人,一只“冬天的狮子”。但同时,奈保尔也坦率地承认,在他穷困潦倒的日子里,正是这个平庸的鲍威尔帮助他度过了难关。在某种程度上,没有鲍威尔,就没有奈保尔。读到这些章节,我得承认,很少有人会像奈保尔这么干,将自己的朋友置于判若冰炭的评价中。这让我对奈保尔的认识更为复杂。一方面,他似乎比任何人都坦率。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很势利。因为他在承认自己受惠于朋友的同时,深怕别人误会他们在文学上有任何共同之处。
      像这样的评价还有很多。他讥讽格林厄姆•格林是一个天天盯着报纸的庸人,对政治有着难以理解的好奇心。称格林的小说《文静的美国人》是被时人过分推崇的“未卜先知”之作(因为它描述了即将爆发的印度支那战争)。他直截了当地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词藻优美空洞无物,伊夫林•沃的《军官与绅士》矫揉造作油腔滑调,毛姆的《面纱》对他毫无裨益。这些评价恐难称得上公允,却恰能体现出奈保尔的复杂。不知为何,我觉得这相当有魅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奈保尔在描述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时,他所流露的罕见的柔情。沃尔科特是圣卢西亚的诗人兼剧作家,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奈保尔大几岁。虽然他们很晚才见面,但同为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少年成名的沃尔科特显然对奈保尔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一直关注着沃尔科特。就我的理解,他可能将沃尔科特看作自己文学之路上的行人——并非相伴相随,却因走在相同的方向而相互鼓励。同时,因为双方保持了距离,也使得奈保尔对沃尔科特保持着敬意。
      从奈保尔对沃尔科特的敬意里也可以看出他的骄傲。他说,在有些人的想象中,每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死后都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接受“文学圣彼得”的评判,然后灵魂按照作品评判的高低结果过着有名或无名的生活。而实际上他认为,“所谓文学共和国……并不存在”,每种写作都是特定历史与文化洞察力的产物。言下之意,他和沃尔科特所具备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的——英美的写作学校正在干着类似的事情。我不得不承认,奈保尔是对的。我甚至看出他在写下这段话时脑海里所浮现出的几个名字: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这个文学之魔,他是对的。
      读完《作家看人》,我想继续读到奈保尔的书。
      (《作家看人》,奈保尔著,孙仲旭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   满好,言简意赅,我中意。
  •   惭愧:)
  •   有意思,说的我想买本看了。记得好像钱锺书还是谁说过,写别人其实往往写的是自己。看作家写别人,确实是分析他自身的绝好材料,受教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