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评传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美林 著  

内容概要

陈美林教授潜心研究吴敬梓几近二十年,先后出版了《吴敬梓》(江苏人民出版社)、《吴敬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等著作,发表了《论儒林外史人物进退场》(《文学遗产》84.1)、《试论吴敬梓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文学遗产》85.1)等有关《儒林外史》研究论文四十余万字。现在推出力作《吴敬梓评传》。
作者借鉴史书构架,精心设计全书章节,既有纵向叙述,也有横向评论,充分显示有传有评、传评结合的特色。在纵向叙述中,将传主一生行迹、重要交游、思想发展结合在一起介绍:在横向评论中,分别研讨传主的思想渊源、学术见解以及创作得失,务使读者既知其人,又知其书。
《评传》体现了作者知人论世的态度,将传主言行、著述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地考察,又站在时代高度予以分析评价。既充分肯定传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又客观地指出其思想局限和创作中的不足,公允地评价传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陈美林,1932年出生于南京市。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先后在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除指导研究生以外,还从事文史研究,出版了有关古代诗文、小说、戏曲著作十四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万字,尤以研究《儒林外史》蜚声海内外,被推选为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汀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吴敬梓的时代
 一、新政权的逐步巩固和内部矛盾的日趋突出
 二、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群众的穷困
 三、文化学术的繁荣和凋敝
 四、怀柔与镇压并用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二章 吴敬梓的家世
 一、“从龙”得官
 二、失袭迁居
 三、弃农学医
 四、以儒为业
 五、科举发家
 六、祖辈兴衰
第三章 吴敬梓的生平
 一、童年艰危
 二、赣榆生涯
 三、乡居岁月
 四、移家南京
 五、鸿博之试
 六、诗文刊刻
 七、修先贤祠
 八、创作有成
 九、病逝扬州
第四章 吴敬梓的思想
 一、吴敬梓的思想渊源
  (一)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
  (二)追慕魏晋六朝风尚
  (三)时代思潮的影响
 二、吴敬梓的学术思想
  (一)治“经”的见解
  (二)对戏剧艺术的见解
 三、吴敬梓的思想局限
第五章 吴敬梓的创作
 一、《儒林外史》的创作时间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一)《儒林外史》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生活
  (二)《儒林外史》对科举弊端与礼教虚伪的批判
  (三)《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其他阶层社会成员的生活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
  (三)《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艺术
四、《儒林外史》的刻本、评本和译本
  (一)《儒林外史》的刻本
  (二)《儒林外史》的评本
  (三)《儒林外史》的译本
索 引
 人名索引
重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如果说科举考试只能引诱一般士子,那么博学鸿词科则为网罗高级士人而设。人关之初,清统治者为了收拾人心,多方延揽人才,但“海内大师宿儒,以名节相高,或廷臣交章论荐,疆吏备礼敦促,坚卧不起,如孙奇逢、李颢、黄宗羲辈,天子知不可致,为叹息不置”(《清史稿·选举志四》)。玄烨即位后,特设制科,以罗致著名学者。有清一代,鸿博之试原拟举行三次,但实际仅举行二次:一次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次为乾隆元年(1736年)。玄烨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曾下诏云:“……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因而要求“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以供他“亲试录用”(《清史稿·选举志四》)。次年三月于体仁阁召试,被荐举者一百四十三人,录取一、二等共五十人,一时名流如彭孙通、陈维崧、朱彝尊、施闰章、徐铣、尤侗、毛奇龄、严绳孙等均被网罗。即使赴试而未被录取的文士,亦“皆赐制科出身”(《清史稿·选举志四》),即所谓的“征君”。以此,玄烨终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其牢笼名流、巩固统治的目的。而其影响所及,一些士子也竞相驰逐,据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记载:“康熙丁巳、戊午间,入赀得官者甚众。继复荐举博学鸿儒,于是隐逸之士亦争趋辇毂,惟恐不与。”胤稹、弘历继位后,也仿效其父祖所为,先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稹下诏“特修旷典,嘉予旁求”,再度举行博学鸿词科。但因“中外大吏,以事关旷典,相顾迟回”。不久,弘历继立,于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方始“召试百七十六人于保和殿”,取一等五人、二等十人,杭世骏、齐召南等名流皆人选。次年又“补试体仁阁”,取万松龄等四人(《清史稿·选举志四》)。乾隆鸿博之试与康熙所行颇有不同,较之康熙之试,乾隆之试应试者众而录取者少。此乃因时至雍、乾,天下大定,统治者行此所谓“旷典”,只是延揽右文虚誉,无复玄烨稳定政局之用意。传主吴敬梓于是科亦有被荐举之议(详下),其后终于逐步认清这种荐举的真相。 清统治者一方面广开仕途,以笼络汉族士子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又屡兴科场案、文字狱借以威胁广大文士。如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顺天、江南乡试,即因发生行关节、营贿赂之事而被统治者借以迫害广大士子。北闱顺天乡试正副主考为曹本荣、宋之绳,同考官有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等十四人。因李振邺等人收受贿赂,榜发后,落第士子大哗。经刑讯结案,正副主考降级,李振邺等同考官处斩。南闱江南乡试正副主考为方猷、钱开宗,也因有以贿中举的士子,因而舆论哗然。

编辑推荐

《吴敬梓评传》体现了作者知人论世的态度,将传主言行、著述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地考察,又站在时代高度予以分析评价。既充分肯定传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又客观地指出其思想局限和创作中的不足,公允地评价传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敬梓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