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潜能、经济集聚与地区差距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修岩  页数:132  
Tag标签:无  

前言

  城市,可以说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对城市的研究,几乎构成了多种学科的聚焦点。其中城市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较新的一个分支,在广义上涵盖了所有关于城市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空间分析、住房市场和政府部门始终是学者们用力颇多的方面。米尔斯(EdwinS.Mills)曾以《城市经济学杂志》各个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章数目作为线索,直观地描述了20世纪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以往研究较多的是空间、就业、住房、交通、环境问题,而贫困、犯罪、种族歧视、教育、城乡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也已开始为城市经济学家所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与体制转型以及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人类活动的高度集聚相伴随,我国城市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画面及其全方位的深刻变化,既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若干城市问题,又产生了在转型条件下的一些特殊城市问题。如何更加科学而完整地理解把握城市经济以及社会问题的规律,从而应对城市化的种种挑战,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福利,使城市充满和谐与活力,是我们将会不断面临的城市发展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熟悉国内外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并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从创新的视角来系统地思考城市的发展,以此提升中国城市经济研究的水平。

内容概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活动和收入在空间上的分布都是极不平衡的,这种区域分异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市场潜能、经济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地级数据的证据》试图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对我国产业的不平衡分布模式及地区差距的产生机制提供一种新视角的解释。我们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活动和产业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经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工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以及经济集聚所带来的福利效应进行了考察。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经济集聚是中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经济集聚对我国当前整体的经济增长却是有利的。因此,经济集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应采取继续推进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政策措施。  《市场潜能、经济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地级数据的证据》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有关空间方面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另外,《市场潜能、经济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地级数据的证据》对于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政府社会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也不无裨益。

书籍目录

1 导论1.1 研究动因1.2 研究目标、方法和手段1.2.1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1.2.2 研究方法和手段1.3 结构安排1.4 主要的创新点2 文献综述2.1 引言2.2 经济集聚机制: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2.2.1 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2.2.2 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集聚机制2.2.3 相关实证研究2.3 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新经济地理学动态框架2.3.1 技术的本地化外溢2.3.2 新经济地理学动态模型2.3.3 相关实证研究2.4 结论3 中国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数据描述3.1 引言3.2 中国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描述的数据来源介绍3.3 中国总量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3.3.1 收入的空间分布模式3.3.2 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模式3.3.3 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模式3.4 中国部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3.4.1基本概念辨析:集中、集聚和专业化3.4.2 中国产业的地区分布模式3.5 结论4 自然禀赋、市场潜能与中国工业的空间集聚4.1 引言4.2 中国工业空间集聚的特征性事实4.3 新经济地理学与工业空间集聚:一个理论模型4.3.1 模型的基本假设4.3.2 模型分析及求解4.4 中国工业空间集聚的计量分析4.4.1 计量模型的设定4.4.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4.5 计量方法及实证研究的发现4.5.1 计量方法4.5.2 实证结果及解释4.6 结论和建议5 市场潜能、经济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5.1 引言5.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5.3 实证研究的检验5.3.1 待检验假说与模型设定5.3.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统计描述5.3.3 计量方法及实证结果分析5.4 结论和建议6 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集聚与地区增长差距6.1 引言6.2 计量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及变量统计描述6.2.1 计量模型设定6.2.2 数据来源6.2.3 变量介绍6.2.4 变量的统计描述6.3 实证分析6.4 总结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7.1.1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7.1.2 政策建议7.2 进一步的展望参考文献附录人名、专业术语双语对照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1 导论  “近年来,对差异的认知又加入了对分异过程的重新肯定——即认识到差异实际上是不断产生着尺度空间变化的当代经济过程的结果。这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议题。持久存在的差异不断产生和再生产,似乎与传统的新古典趋同理论不相吻合,后者认为经济增长会达到稳定的平衡点(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一些研究者提出差异的持久性是政府政策的(不幸)后果,其他人则使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以及沉没成本的正负效应(如锁定、承诺、嵌入等)来解释不断发生的分异。差异和分异是空间上广阔且统一的巨大经济体(如美国)的特征,也是任何理解欧洲情景的不可或缺的变量。对于一些人而言,差异和分异一定要解决;对于另一些人,差异和分异是构建新的经济增长和比较优势理论的砖瓦;而对于其他人,差异和分异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石。”  ——克拉克、费尔德曼和格特勒(2005)  1.1 研究动因  收入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同样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开始于19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业绩,但这一快速的整体经济增长并没有实现地区间均衡的经济发展。中国空间二元性的发展格局依然存在,并且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必然会对我国整体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强大的理论和现实需求使学界对地区差距问题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和热情,众多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角度,对中国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通过对现有关于地区差距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简单梳理,我们发现国内多数经济学者都是基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来对地区差距长期动态演变的趋势及成因进行研究。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着理论假设过于简单、把技术进步黑箱化处理等致命的缺陷,因而无法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收入的不平衡地理分布这一典型事实提供合理的解释。这一先天缺陷使得许多研究并没有找到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的真正影响机制。为此,本书将放弃传统的新古典分析范式,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地区收差距的产生机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市场潜能、经济集聚与地区差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