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杜鲁门·卡波特  页数:261  字数:130000  译者:李践,陈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出版于杜鲁门·卡波特仅23岁之际,《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是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在这部成熟的半自传体小说中,l3岁的男孩乔尔.诺克斯从小生活在新奥尔良,母亲死后,被送去南方,与在他刚出生就抛弃他的父亲一起生活。但是,当乔尔到了位于阿拉巴马州乡下那衰败的斯卡利庄园,他的父亲却无处可寻。相反,乔尔见到了乖僻的继母埃米,埃米古怪的堂弟伦道夫,还有叛逆的小女孩伊达贝尔,伊达贝尔很快爱上了乔尔并支持他寻找父亲。
受到卡波特幼年时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这部小说以色彩斑斓的叙述展现时间和环境,表现生命中潜在的希望和失落的天真。
这个版本收录了约翰·贝伦特精彩的导读.引导读者重新发现卡波特作为一名文体优雅、多才多艺的作家,早期就创造的辉煌作品。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特于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他幼年时父母离异,由母亲方的亲戚抚养。父亲由于诈骗被判入狱,之后父母双方争夺对他的监护权,最终他被判给母亲,跟母亲和继父一一起生活,随继父的姓。年轻时的卡波特曾经在《纽约客》杂志社工作,但因为触怒罗伯特.弗罗斯特而被解雇。他的早期作品如《别的声音,别的房间》(Other
Voices.OtherRooms)、《草竖琴》(Zhe Grass
Harp)给他带来了作家的声誉。之后他结识了很多社会文化名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夜树》(The只ree
OFNight),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只iffany’S),并改编剧本,编写音乐剧,撰写新闻稿件。他多方面的写作经验使他的“纪实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后期还曾经尝试过演电影。他的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暴露了一些名流的隐私,致使他失宠于上流社会。因为长期吸毒酗酒,杜鲁门·卡波特于1984年8月25日死于肝病。

章节摘录

  说来,旅行者要去中天城,就得尽量挑个最好的走法 儿,公共汽车和火车都不往那个方向去。不过,有辆丘伯利 松脂公司的卡车,一周有六天会去一个叫“天国教堂”的邻 镇提货、拿邮件,想去中天城的人偶尔可以搭卡车司机萨 姆·拉德克利夫的便车。但是不论你怎么走,这都是一个 艰苦的旅程,因为就算是崭新的车子,开在这搓板似的路面 上,用不了多久也会被颠散了架,搭便车的人都发觉这段路 实在是糟糕。而且,这是块荒凉的地方,大如人头的卷丹百 合开在沼泽似的洼地里,沼泽黝黑的水下,绿色圆木闪着 光,像是一具具溺水者的尸体;经常地,视野里唯一的动静 就是冬日里的炊烟,自哪问寒酸农舍的烟囱袅袅而上;或是 一只鸟,也不见扇翅膀,不声不响,目光锐利,在荒无人烟的 漆黑松林上空盘旋。 有两条路穿过这腹地通向中天城,一条自北,另一条则 从南来;后一条叫天国教堂公路,路况稍好些,不过这两条 路都差不多:路两边数英里开外荒无人烟,只见沼泽、田野、 森林,绵延不绝,偶尔路边可见零星的广告牌,推销红点五 分雪茄、胡椒博士汽水、尼哈饮料、格罗夫激爽奎宁水,还有 666泻药。几条以早已消逝的印第安部落命名的咸水溪上 架着木桥,车轮碾过去时,桥板隆隆作响,像是远方的雷声; 成群的猪、牛在路上肆意闲逛;时不时有农夫停下手中的活 儿,向飞驰而过的汽车招招手,阴郁地看着它消失在滚滚尘 土中。 六月初的一天,天气炎热,松脂公司的司机萨姆·拉德 克利夫在天国教堂镇的晨星咖啡馆里大口喝着啤酒。他六 英尺高,有些谢顶,一张粗犷的硬汉脸。这时,咖啡馆老板 领着个陌生的男孩走上前来,老板的胳膊搭在男孩儿的肩 膀上。 “你好呀,萨姆,”这个叫悉尼·卡茨的店主说,“这儿有 个孩子想搭你的车到中天城去,如果你可以带他去,他会很 感激的。他昨天就在这儿等了,你能帮个忙不?” 拉德克利夫透过酒杯边缘打量着这个男孩,对他的长 相不太喜欢。对于“真正”的男孩儿应该长成什么样,他有 一套自己的看法,而这个孩子的相貌说不清为什么,就是与 之相悖。他太漂亮、太精致、太白皙;他容貌的每一处都生 得细腻精确,一双眼睛是棕色的,很大,眼里有女孩儿家般 的柔情。他棕色的短发里夹杂着一缕缕的纯黄发丝,清瘦 的脸上有一种疲惫、恳求的表情,双肩耷拉着,不像年轻人 那样耸起。他穿着一条又长又皱的白亚麻马裤,一件松松 垮垮的蓝衬衫,领口敞着,脚上是一双有些磨损的棕黄 色鞋。 拉德克利夫抹去上唇边的一圈啤酒沫子,问道:“小伙 子,你叫什么名字?” “乔尔。乔一尔·哈一里一森·诺克斯。”他清晰地一个一 个吐出这几个音节,好像他觉得司机耳聋似的,但是他的声 音却是出奇的柔和。 “是吗?”拉德克利夫懒洋洋地说着,把空酒杯放到柜台 上,“真是个高级名字呐,诺克斯先生。” 男孩脸红了,转向老板,老板忙插话说:“这是个好孩 子,萨姆。聪明得很呢,会说我们俩都不晓得的词儿。” 拉德克利夫不高兴了。“喏,卡茨,”他下令道,“满上。” 店老板慢吞吞地离开去拿第二杯啤酒,萨姆和蔼地说:“我 不是想取笑你,小伙子。你打哪儿来?” “新奥尔良,”他说,“我周四离开那儿,周五到了这 里……但只能走到这儿为止了,没有人来接我。” “噢,这样,”拉德克利夫说,“去中天城走亲戚吗?” 男孩点点头,“去找我父亲。我以后就跟他一起过了。” 拉德克利夫抬眼望着天花板,咕哝了几遍“诺克斯”,然 后困惑地摇摇头:“不,我不知道有人叫这个名字。你确定 没走错地方?” “哦,没错,”男孩镇定地说,“不信你问卡茨先生,他就 听说过我父亲,我还给他看了信……等一等。”他急忙绕过 阴暗咖啡馆里的桌子,拖来一口大铁皮箱子,看他那龇牙咧 嘴的样子,箱子想来很重。箱子上花花绿绿地贴着来路遥 远的纪念标签:巴黎、开罗、威尼斯、维也纳、那不勒斯、汉 堡、孟买,等等等等。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标签都已褪色。 酷热的日子里在天国教堂这样大小的镇子上能看到这样的 东西的确令人惊异。 “这些地方你都去过?”拉德克利夫问道。 “没——没有,”男孩说。他费力地解开捆绑箱子的破 旧皮带。“箱子是我们家诺克斯少校的。我猜你应该在历 史书上读到过他。他在内战中可是个显赫人物。总之,这 是他度蜜月环游世界时用的旅行箱。” “环游世界是吗?”拉德克利夫肃然起敬,“他肯定是个 大富翁。” “哦,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男孩在收放整齐的箱子里 翻来翻去,找到薄薄的一沓信。“你看,”说着便从中抽出一 个水绿色的信封。 P3-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杜鲁门·卡波特于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他幼年时父母离异,由母亲方的亲戚抚养。父亲由于诈骗被判入狱,之后父母双方争夺对他的监护权,最终他被判给母亲,跟母亲和继父一一起生活,随继父的姓。年轻时的卡波特曾经在《纽约客》杂志社工作,但因为触怒罗伯特*弗罗斯特而被解雇。他的早期作品如《别的声音,别的房间》(OtherVoices*OtherRooms)、《草竖琴》(Zhe GrassHarp)给他带来了作家的声誉。之后他结识了很多社会文化名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夜树》(The只reeOFNight),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at只iffany’S),并改编剧本,编写音乐剧,撰写新闻稿件。他多方面的写作经验使他的“纪实小说”《冷血》(In ColdBlood)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后期还曾经尝试过演电影。他的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暴露了一些名流的隐私,致使他失宠于上流社会。因为长期吸毒酗酒,杜鲁门·卡波特于1984年8月25日死于肝病。

    出版于杜鲁门·卡波特仅23岁之际,《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是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在这部成熟的半自传体小说中,l3岁的男孩乔尔*诺克斯从小生活在新奥尔良,母亲死后,被送去南方,与在他刚出生就抛弃他的父亲一起生活。但是,当乔尔到了位于阿拉巴马州乡下那衰败的斯卡利庄园,他的父亲却无处可寻。相反,乔尔见到了乖僻的继母埃米,埃米古怪的堂弟伦道夫,还有叛逆的小女孩伊达贝尔,伊达贝尔很快爱上了乔尔并支持他寻找父亲。
    受到卡波特幼年时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这部小说以色彩斑斓的叙述展现时间和环境,表现生命中潜在的希望和失落的天真。
    这个版本收录了约翰·贝伦特精彩的导读*引导读者重新发现卡波特作为一名文体优雅、多才多艺的作家,早期就创造的辉煌作品
  •   杜鲁门·卡波蒂(1924—1984)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新奥尔良,病死于洛杉矶。作者曾这样自述自己的生平:“我在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在南方的好几个地区长大——冬天在新奥尔良,夏天在阿拉巴马和新佐治亚。我在学龄前就已开始读书,此后一直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我受的教育主要是自学。直到今天,我都背不出字母表或乘法表。我从14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其中有几篇还发表了。我在15岁辍学,16岁到《纽约人》杂志社工作,这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式工作。我看上去那么年轻,他们始终不敢派我出去采访。因此我‘退隐’到路易西安那一个农场上呆了两年,写了《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我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居住过,也曾去苏联和东方旅游。”卡波蒂的早期著作如短篇小说集《夜树》(1949)和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和《草竖琴》(1951)探索梦幻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分界线,刻画了两种梦幻世界:黑夜与白天,或者黑暗与光明,被认为是典型的哥特式南方小说,但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在提凡尼早冶》(1958)发表后,就转换方向,创作所谓“非虚构小说”,并一再否认自己是南方作家。1965年发表非虚构小说《残杀》,引起轰动和争议,销售数高达300万册。此后他致力于写新闻报道,再没有巨著问世。[1]
  •   看过有关卡波特的那部电影《冷血字传》开始对其作品感兴趣,在最负盛名的《蒂凡尼早餐》和《冷血》之后,对于这本处女作本没有报太高的期望,但可能是这种所谓“哥特式”的风格--那些荒凉灰暗的景色,人物怪异夸张的性格举止,梦呓般的闪回和意识,无一不正中了我的下怀。
  •   买这本是因为卡波特作者吧,还没来得及看,不过这本的名声是比不上《冷血》和《蒂凡尼的早餐》的。
  •   杜鲁门·卡波特长篇处女作,很好
  •   卡波特翻译过来的书挺少的,除了比较有名的《冷血》、《凡蒂尼的早餐》,就是陆谷孙先生作序推荐的小书《圣诞忆旧集》。这本才看到,南大的水平应该不错吧,还没开始读。个人最喜欢《圣诞忆旧集》。
  •   卡波特的书我都爱,最早看了《冷血》,就被震了,之后看了关于卡波特的传记电影《声名狼藉》觉得他非常好玩可爱,也了解了《冷血》的创作过程。这本书非常温暖,好看极了。
  •   非常有趣的书,充满瑰丽的想象。对于乔尔最后变成同性恋了~~~~我还是希望他和伊达贝尔在一起,好可爱~~~
  •   卡波特早期作品,还带着童话的味道呢!很精巧的一本小书……
  •   小精装。虽然价格小贵,但品质上物有所值。封面的风格感觉很接近国外原版“小书”的气质,纸质也好。适合随身带着阅读。卡波特的书除了《冷血》外都很短而精。非常推荐。
  •   很小的开本,是精装的。卡波特的作品拜读一下吧,一直很好奇他的功力,因为他讽刺凯鲁亚克嘛!还没读,不知是否和BG的作品大相径庭。
  •   看了两部关于卡波特的电影,突然对他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本书对于了解他很不错
  •   卡波特的文字,很多地方会blingbling闪光
  •   卡波特成名之作,了不起
  •   对于卡波特的了解少之又少。于是我想多点了解。
  •   很好的书 喜欢卡波特的书 买来收藏
  •   喜欢卡波特的书,这本开本比较小,但是非常精致,值得收藏
  •   同标题,卡波特的书总是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他的书还差两本就看完了!!
  •   卡波特的每本书我都爱
  •   个人很喜欢卡波特。
  •   卡波特引人入胜的童年故事。
  •   我觉得读一本小说其实就是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一个别样的世界。打开封面的一刻,就是推开一扇大门,进入一个以前没去过房间,听到一种没有听到过的声音。这个房间里奇珍异宝,这里的声音五色斑斓.....
  •   因为很喜欢《蒂凡尼的早餐》这步电影,所以想看看这本书
  •   是我喜欢的作者,但是感觉没有《蒂凡尼的早餐》好,不过也是不错的书
  •   没有蒂凡尼的早餐好看
  •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心灵的孤寂
  •   杜鲁门真心是会玩文字 怎一个喜欢了得啊
  •   小说中的每一句文字都像诗一样美丽!一气呵成,十分精致!
  •   看了《杀死一只反舌鸟》后,哈珀里的这位好友我才认识,所以想看看他的作品,书之看了导读,很有兴趣读下去
  •   很好的小说 很喜欢 很小巧 喜欢
  •   只读了几页,便不想再读下去,开头写的给人以颓废 废墟 坟墓般的感觉,哥特式小说吧,不知道何时能来兴致将这本书读完。
  •   很快就看完了 南方文学
  •   从一个小男孩的童年着手 真的有自传的意味 作者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
  •   装帧精美,布面手感很好,紫红色布封上未着一字,书脊上烫银字,写英文书名和作者名,南大出的书装桢都好。
  •   不熟悉作者,看了前言和序,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作家。阅读中,还不错的读物。书质量也不错
  •   书还没看,但是里面暗红色的绒布硬树皮美死了,只要你看到,就会捧在胸前深吸一口气
  •   这么精美的装帧,国内的书难以见到。
  •   看书非常慢的我,拿到这本书不可否认的就被那些生动的描绘所吸引了
    不同于俄国人冗长的景色描写,不同于英国人深沉的刻画,卡波蒂对景色的描写生动细腻,对于人物的刻画,形象又不失调侃。
    在那样的年纪,无父无母(几乎就等于无父吧)寄人篱下的孤寂,无人可以交谈的孤独感,只是渴望爱与被爱。每个人的心里不都是这么渴望的么
    书的大小也非常适合携带
    现在的书越来越喜欢做噱头,封面,纸张。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方便携带也是看起来比较快的原因之一。在地铁上不经意就看了好多章了。期待更多的好书更便携的进入我们的生活。
  •   书还没有开始看。但是装帧真的是赞爆了。
    在大学里明白的一件事就是读书一定要读经典的。
  •   写作风格
  •   值得反复诵读。“头脑可以接受劝告,担心却不能,而爱,因为没学地理,所以不识边界。”经典!
  •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
    说得真好
  •   文字很优美,有些男子,有着比女子还精致的思想
  •   这本书是硬壳的,装帧很好看,里面的纸质也不错。就是比想象的要小一些
  •   作者的笔触很细腻
  •   文字典雅华丽,作者初出茅庐的炫技之作,看得过瘾
  •   包装真的很赞,拿到手里迫不及待要读一读
  •   故事有点不好理解,还好。
  •   喜欢这本书的感觉
  •   是老师介绍的读本,还没有开始看。
  •   充满了纯真的气息,是一部好书呢
  •   这本书是看何凯文老师空间推荐的,的确是值得一读的书。
  •   我最喜欢的他的一本书
  •   还没看,看了网上的介绍买 的,应该还不错吧。
  •   很文艺范儿
  •   比上海譯文卡波蒂那一套裝幀設計好
  •   精装口袋书,据说翻译不怎么样,读起来还算流畅。
  •   封面不是很喜欢,内容还可以。
  •   活动买便宜好多
  •   还没看完,觉得挺好的,纸质外包装里的绒面包装极为精美,非常值。
  •   它比一般的书32K要稍微小一点,像是笔记本一样,很别致,可以装口袋里
  •   书很好 还没看呢 不过还是很满意~
  •   要收这套的 这个在活动里 很合适的
  •   这本书期待很久了,装帧不错,精装的,印刷舒服
  •   书的包装质量都很好。很值得看的一本好书。
  •   了解大师的一生是必须的!
  •   文艺小资必看,边看边想起赫本
  •   让人期待
  •   看了两遍,觉得有点说不上来的感觉,还待研究
  •   小开本的。
  •   半夜里买了这本书,很好!
  •   对这个人很感兴趣。书包装很好,。
  •   拿在手里刚好
  •   买来暑假读的,嘻嘻,应该不错
  •   阅读别人的人生或故事,从来都是另一个圆满。
  •   天才很容易感到孤独,别人也不能走进他的世界
  •   朋友说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棒!
  •   喜欢这样的文字,不喜欢开本
  •   书是原装,发货也不满,第一次在当当买书,很满意,以后继续顶。
  •   纸张摸起来很舒服 排版很好
  •   书的字句描绘得很好,但里面的内容没看懂。。。哎。。。可悲
  •   这本书很精巧,适合随身携带,我很喜欢
  •   非常好的一本书,爱不释手。
  •   好精致的书哦~~
  •   写的太好,翻译也很好看啊
  •   Macau够的
  •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   诡异的华丽
  •   琐碎的自恋
  •   带自传性
  •   这一套装帧都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