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分析福柯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凯麟  页数:188  字数:10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关于全景监狱、关于权力、关于性等等主题的知识与思想考古,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写作。本书是年轻的新锐学者杨凯麟对福柯思想的深层解读,是国内对福柯思想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论著。

作者简介

杨凯,,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当代法国哲学。译有《德勤兹论福柯》、《消失的美学》等。

书籍目录

导论:庆典继续进行
书目及缩写
第一章 当代哲学的福柯难题
一、摆脱自我的存在与另类思考的思想
二、域外:危殆的空间
三、虚构的零度
第二章 内在性:现前与在地的哲学
一、內在性形式研究
二、我们自身的批判本体论
第三章 界限本体论
一、边界上的存在
二、外自身与界限的现前
三、界限制图学
第四章 文学布置中的越界
一、两道抽象之线
二、文学的超越练习
三、界限的三重观点
四、萨德600程序
五、界限时刻
六、界限的反式考古学
第五章 文学布置中的褶曲
一、文学的去作品化
二、为己重复的内在性空间
三、空洞的语言积体
四、我是我不思考之物与我思考我不是之物
五、差异存在与重复存在
六、拟像:“外自身”的内在性褶曲
七、越界语言与褶曲书写
第六章 布置作为思想一影像
一、从影像到语言
二、福柯的思想一影像
三、思想空间的共时性与共存性
四、考古学在己物
五、考古一系谱学对偶
六、人与未来一思想
结论 以一句诗意表达总结福柯哲学
一、怎么书写,如何虚构
二、人类学幻象与《词与物》的遗忘
三、哲学:內在性的庆典
附录1 生命如同一件作品
附录2 疯狂本体论 ,
附录3 语言的赤裸存在
译名对照

章节摘录

版权页:种自身的不连续性归诸偶然,因为正是福柯思想所勉力置身其中的永恒失衡、碎裂、转向、分叉、歧异或歧出,其所奋力停驻其上的紧张与冲突高张状态,最终划出一块独特的场域,一个哲学得以工作其上的领土。而且正是透过对这些异质空间的原创描述,福柯展现了他哲学中最迷人的魅力,铭刻哲学家福柯的签名。福柯或许首先意味着牵动这股异质思想运动的力量群聚,这些力量总是能惊险与高张地迫出某种不可能的更动与改变,使思想另类思考,使存在摆脱自我。分裂分析便是对这些力量关系的分析,涉入的是福柯概念的创生条件,让我们可以更明确获知其动态、其威力与其运动的虚拟性。一切转型、改道、更动、错位总意味异质力量的介入,与分裂分析的可能。分裂分析凝视一切断口与凹折,描绘致使断口与凹折可能的条件,这是事件与致使其可能的共存布置研究。其实,这正是福柯考古学的定义之一,分裂分析于是首先就是福柯哲学的倍增操作:以福柯的考古学从事福柯研究。我们因此关注致使福柯转型、更动的可能限上工作……”“于界限上工作”似乎押注了整个福柯思想的赌注。这种界限态度毫不犹豫地被等同于极高语言强度的“哲学生命”与“哲学伦理型”;思考,必需成为“边界上的存在”,然而边界却从不是距离的概念,不是远近的函数,更非与中心共构的相对关系,因为由距离、远近或中心所说明的边界(即使再怎么偏斜遥远)都还是界限之内,相反的,那些被认为特异或偶然的,那些疯狂、不名誉、不正常、变态、病态、犯行、隐晦的性特质……则以各自歧异的方式迫出了边界。边界或边界的迫出是一场事件,或者其至少具有事件的质地,考古学所实际探究的,就是在时间轴线上的这种“边界一事件”。由这个角度来看,1977年福柯发表的《不名誉者的生命》及相关的出版尝试似乎便以一种极殊异的位置明白昭示这种“界限经验考古学”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先别问福柯是谁,亦毋须问他做了什么,因为重点并不在此,而在于究竟何种特异的思想运动被汇聚到了这个名字之下?这些运动创造了哪些强势概念及问题性?掀起何种异质的语言效果?辟拓何种另类的言说空间?铭刻何种动人的思想影像?最终,赋予存在何种撼人的启发?福柯的哲学历程无疑地饶富趣味,其谜样的转折、回身甚至断裂,哲学事业仿如是一座内部不断自我凹陷转移的迷宫。并不该将这种自身的不连续性归诸偶然,因为正是福柯思想所勉力置身其中的永恒失衡、碎裂、转向、分叉、歧异或歧出,其所奋力停驻其上的紧张与冲突高张状态,最终划出一块独特的场域,一个哲学得以工作其上的领土。而且正是透过对这些异质空间的原创描述,福柯展现了他哲学中最迷人的魅力,铭刻哲学家福柯的签名。  ——杨凯麟

编辑推荐

《分裂分析福柯:越界、褶曲与布置》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分裂分析福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以前在图书馆看的 对福柯的分析
  •   哲学的东西,文学的东西,好难咯,不过书还是很不错的,个人看法
  •   作者文字喜欢卖弄 读起来不顺
  •   书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不过快递太慢了,说是周六能到,结果搞到下周二才到的,失望。
  •   台湾学者在研究上比大陆学者要认真和实际的多
  •     关于heterotopia和折返
      
      "镜子是乌托邦,因为它是一个无场域之场域(un lieu sans lieu)。在镜子中, 我看到我在我所不在之处,在一个虚拟开敞于表面之后的非实在空间,我在那里,在我不在之处,是一种将我自己的可视性赋予我自身的影子,其使我能看到我在我缺席之处:镜子的乌托邦。然而在镜子实在地存在且在我占有的位置上有某种折返效果的条件下,这也是异托邦;正是从镜子里,我发现我在现在位置上的缺席,因为我看到我在那边。由这个某种意义上投向我的凝视开始,我从玻璃另一边的这个虚空间深处回返向我且我重新将我的目光投向自身并将我再构建于我所在之处;镜子致使我看到我在玻璃里,我占有的这个位置既因链接到所有围绕它的空间而绝对实在,同时又因它为了被感知而被迫经过这个位于那边的虚拟之点而绝对非实在,镜子在这个意义下如同异托邦的作用。“p.14
      
      关于真理探讨和自我转型
      
      ”转型作为福柯晚期的关键词汇有着具体的意义,它使主体进入“真理游戏”的必要代价;主体不可能进入真理而不自我转化,真理的入口成为必然断裂的不连续点,在此点之前与之后裂解成两个异质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真理等同于某种“主体性事件”,主体在这个断点上必然自我修正、自我转型、自我移位,甚至自我摆脱。(真理概念在此被不连续性所重新诉说,它已较非知识论范畴,而是伦理学的门槛。) p.27
      
      “哲学不再可能只是哲学家书房里的心智游戏,不再能是一种无关生死决断的抽象玄想,因为其必然确切且残酷地指向自身,思想与存在毫无例外地必须同一地转型,更动与另类于自身” p.37
      
      关于主体性和存在
      
      “由探索,实践与经验所最终导向的自我转型虽是进入真理的代价,但究极而言,“主体存在本身”正由此迫出“ p.28
      
      “如果主体性不来自任何先天概念而是主体的转型,不是任何固定的实体内涵而是主体的更动、转化及变动,流变成为主体存在本身,无疑宣告了一种空洞主体的诞生” p.29
      
      “对福柯而言,存在似乎就等同褶曲。”p.97
      
      “‘我在’,因为我是我不思考之物,而‘我思’,仅因为我思考我不是之物。‘我思’或‘我在’透过一种怪异曲折的辩证获得,其中之一仅是另一的幽微镜像,是‘所是’经过思考的强势越界实践所汲取的‘不再所是’,或反之,‘所思’被存在的复杂褶曲练习所成就的’不再所思‘”。p.98
      
      
      关于界限和越界
      
      “界限的现前总是介于”所是“与”不再所是“的不可指定交界,在此,任何”所是“都必需非辩证地将自身推往”不再所是“,其并非单纯的否定或反命题,而是朝向永远”置于比自己更远“的”外自身“(hors de soi) p.48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决定理性的使用界限是为了谨慎小心地维系于界限的限度之内,为了不跨越理性的范围;福柯则相反,他指出仅有越界才能标定界限本身,或者不如说,界限其实并不是普同与不动的,它不在任何可定位的“这里”或“那里”,它仅能由不断地跨越来动态标示。”
      p.73
      
      "越界迫使思想与存在同时面对不断后退收束且不可跨越的”空无的无形式在场及此在场的沉默恐怖“;越界所呈现的不是界限或其超越,而是界限的缺席与空缺”。p.49
      
      “(越界)是存在正无延迟地显现且跨越界限的姿态触碰缺席本身的时刻”。p.68
      
      "福柯极不寻常地再次援引实践(而非空间)来界定越界与界限的这个怪异交错。“p.74
      
      ”关于界限的福柯式问题......在于总是被置入重复的跨越,是跨越再超越练习下的‘激进差异与其永恒重复’”p.70
      
      越界相关的其它点
      
      "自我对自我的观看绝不是一种闭锁于被给予主体内部的事业,相反的,必须跨越并饶经界限回返以迫出一段批判得以构成的虚拟轨迹“。p. 36
      
      "我,思考的我与是我思想的我,应是什么,以便我是我所不思之物,以便我的思想是我所不是之物?“ p.54
      
      “这比较是哲学经验在语言的深陷本身,以及发现正是在语言与在它说着无法被说者的运动中能成就哲学现在很应该去思考的界限经验。” p.67
      --------------------------------------------------------------------------
      
      关于书,对福柯形而上理论的介绍还挺准确有效的,就是翻译呀真蛋疼;有些疑似印刷错误,格式也不怎么统一。
      关于福柯,对康德理论内伤的解决满有启发性,对笛卡尔的批判也有效,但基本是康德式的。至于折返、褶曲和越界理论对于考古学、文学,对于”不名誉者“等社会现象的应用就没什么共鸣了,觉得都是可忽略trivias。
      
      
      
  •   可能不是翻译的问题,作者是台湾的,用语习惯和大陆不同吧
  •   没有人的用语习惯跟中文哲学书相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