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宁梅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该书以“地方”为切入点,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展开对当今生态批评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创新点,有望对当今国内外文学领域及其它领域兴起的生态批评热潮提供又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二,该书详细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生态批评思想的影响,这无疑是本书的又一个特色,对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第三,该书对当今世界生态批评从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向做了具体的个案研究,为当今世界向生态文化的迈进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第四,该书理论联系实践,资料翔实,研究透彻,态度认真,语言流畅,体现了踏实、严谨的学风。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地方意识的本土神话建构
第一节 伐木--神话建构之始
第二节 狩猎--神话共同体复兴
第三节 燃烧--地方意识的神话延续
第二章 地方意识的中国化建构
第一节 各在其位各显其象
第二节 物物交融互为映衬
第三节 荒野是地方
第三章 地方文化的构想和实践
第一节 地方意识的行星意识化建构
第二节 从地方意识到地方文化的跨越
第三节 地方文化的实践
结论
地方思想的多元文化建构
地方与存在关系的多层次阐发
探索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自身完整的身体的出现使得我们能自由地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选择与一定的人与地方交往,使自身在其他生命中得到滋长。我们的身体非但没有限制我们接近其他事物和世界,反而还是我们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恰当方式。  斯奈德通过平时的劳动、生活和文学创作,建构了自己对身体、对地方的认识。斯奈德对禅宗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在于,禅宗所强调的“平常心是道”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悟禅的道理都直接与身体有关。禅宗关注平常生活,所谓“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释道原175)斯奈德更关注感悟“平常心是道”背后的那个本原,即身体。身体与地方的亲密接触使人感受到生存的快乐,活着的快乐。所以,斯奈德歌颂人们凭借身体与大地接触的“地方意识”和愉悦之情:“到处打滚”、“歌唱土地”。  斯奈德对身体与地方的关系的认识是不断成熟的。通过爬山、观山、坐禅等身体对地方的体验,斯奈德深刻领悟禅宗里所说的“没有自我”的思想和“空”的境界。  斯奈德的爬山经历异常丰富.在青年时期爬过不少山。“在1952年的夏天,斯奈德的爬山史已经超过了8年。他15岁时,1945年的夏天,在二战的最后一个星期,第一次攀爬一座雪山--圣·海伦山。”(Suiter34)1953年,斯奈德加人到波特兰的马萨迈斯登山俱乐部。在接下来的年份里,他一个夏天就攀爬了8到10座山峰。斯奈德和同伴一起把军事技巧、纪律与他们与生俱来就有的万物有灵论相结合,发展了一种新鲜的爬山伦理,完全地反对“征服山峰”的观念。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宁梅选择斯奈德的诗歌作为近30年美国生态文学的一个范例,把这些作品放到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语境下,作为作家对美国生态恶化乃至社会变化的反应。这本著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对我们理解美国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和世纪之交的社会现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朱刚    “斯奈德通过诗歌创作对“地方”所作的思考及其展现的“地方意识”和“地方文化”已然成为特别值得开掘的学术命题。宁梅的这本著作就是这一课题的很好尝试。”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杨金才    “宁梅的这本著作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该著作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对话性:学术界对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已有不少关注,对他的“地方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却鲜有问津;这本著作瞄准了这一缺陷,十分清楚地梳理了上述演变过程,论证了斯奈德的“地方”思想在当今生态批评领域中的地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殷企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反应与改变,生态主义道法自然,两者如何能获得平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