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之辨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曾扬华  页数:39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钗黛之辨》上篇的第四、五、六章集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以及就作品不同的表现手法,对钗、黛二人作了广泛的、至少有三十多次的比较,尽管它们之间的角度差异相当大,但对比的结果却是绝对鲜明的一致:林黛玉总是处在正面的位置上,而薛宝钗却毫无例外地是一个负面形象。  《钗黛之辨》的下篇说的是宝、黛、钗三人的婚恋问题,故事的当事人是三个青年,但关键人物却是贾母。贾母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人物,却远远没有引起人们对她的足够关注,对她的研究很不够,原因是对她了解得很不够,如果看懂了她,完全可以写一部有份量的专著。

书籍目录

引言上篇第一章 钗、黛之争的历史回顾一、拥林派二、拥薛派三、“钗黛合一”论第二章 林黛玉第三章 薛宝钗第四章 钗黛之比较一、美丽神话与“和尚说的”二、“金玉”与“木石”三、俗美与仙姿四、见人与见物五、“冷香”与体香六、共读“西厢”与说“混账话”七、多情与无情八、恋爱与谋婚九、应景与巴结十、红麝串子与鹊鸰香串十一、冷漠与真情十二、铜臭与书香十三、谲诈与憨厚十四、结党与独善十五、钗、黛与湘云十六、袭人与晴雯十七、莺儿与紫鹃十八、扑蝶与葬花十九、“上青云”与“飞到天尽头”二十、“停机德”与“咏絮才”第五章 象征艺术中的钗与黛一、《红楼梦》中的象征艺术二、象征艺术中的钗与黛第六章 再直观些看作者的态度一、家庭根底二、第一件事三、第一次亮相四、居处安置五、红楼梦曲六、先天之症七、爱情无价第七章 撼山易,撼薛宝钗难一、《红楼梦》的特殊笔法使人们不易看清薛宝钗二、对有些理论的误解影响了人们认清薛宝钗三、薛宝钗有深广的社会现实基础四、新的观察方法不能真正读懂薛宝钗下篇第一章 世人齐说贾母“舍黛取钗”第二章 贾母与林黛玉第三章 贾母与薛宝钗第四章 贾母与史湘云第五章 贾母与王夫人第六章 王熙凤该如何第七章 扩展视野与破除障碍第八章 “舍黛取钗”是后四十回的最大败笔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但我们如果便以为王夫人是什么时候都像个“木头似的”,什么时候都“不大说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贾府中,王熙凤以骂人粗鄙凶狠闻名,其实以慈善人著称的乃姑王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没有王熙凤骂得那么多,人们不大注意得到罢了。如她当众骂宝玉:“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第二十八回)又曾当众骂赵姨娘母子“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第二十五回)。于此可见一斑。还是这个王夫人,亲手制造了金钏儿、晴雯两条命案,司棋之死、芳官等几个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出家为尼,都和她有关。这就是这位具有“菩萨心肠”的“慈善人”的真正面目。就是这样一个王夫人,她和贾母说的“木头似的”、“不大说话”对得上号么?因此,贾母所获得的印象,实际上乃是王夫人在她面前做给她看的,而在背后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同王熙凤在谈到她有一次见到晴雯的样子时曾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看,王夫人连要查问一个、r头姓名这样的小事都不愿在贾母面前进行,贾母如何能不误认为她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木头人呢?就是这样一个王夫人,当贾母不在她面前时,自然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她不但会说话,绝不像木头,而且在关键问题上,她还会做出与贾母针锋相对的事情来,“孝顺”二字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前面已说到过的:贾宝玉向她讨三百六十两银子为林黛玉配丸药,她当众拒绝了,还斥宝玉是“放屁”、“撒谎”(第二十八回)。又借人参之事和薛宝钗一起在背后讥笑贾母是“那没见世面的人家”(第七十七回)。再接着看后面的。第五十五回,因凤姐儿“小月”了,不能理事。王夫人便“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办理”。这自然是合理的。也许考虑到李纨这个人“尚德不尚才”的特点吧,王夫人又“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这也合情合理。令人意外的是,王夫人又借口“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因又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说她是找借口,是因为原来凤姐理事时,她只住在园外,也未见出过什么特别的事情。现在李纨、探春皆住在园内,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显然,王夫人的真正目的,是要把薛宝钗引进贾府的事务中来,其用意自然是再明白不过了。偌大一个贾府,已经有一个李纨和一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在暂代凤姐理事,却还要安排一个被王熙凤视为“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亲戚家的未出阁的女孩子来理家,实在是超乎常情、十分不合理的。但王夫人却就是这样做了,而且还反复嘱托,要她做出成绩来,体现了王夫人对薛宝钗的殷切期望。而薛宝钗也果然不负所托,她白天上厅议事,晚上坐轿查夜(其实平常本有林之孝家的带人查夜的,所以过去从不见王熙凤查夜,李纨和探春就更不用说了),积极异常。她每天挂在嘴上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行”早已踪影全无了。最值得注意的当是“绣春囊”事件引发的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事件了。

后记

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钗黛十论》一文(见拙著《红楼梦新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后,对此问题也断断续续地有些思考。在长期讲授《红楼梦》课程的过程中,又对公认的贾母“舍黛取钗”的命题产生了怀疑,并写过一些散篇的论文,如《贾母的烦恼》、《贾母与薛宝钗》等,但未作过更深入、系统的研究。离开教学第一线之后,时间久了,杂务少了,便不免常有点“闲且惫矣”的感觉,脑海中又不时会闪现这两个问题。起初也不大在意,慢慢地还是萌生了再进一步探索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想法。开头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未真正动笔。及至打定主意,并真正动笔写起来,到了深入进去的时候,却确切地感觉到是给自己找了两个难题。因为上篇写的有关钗、黛之争辩是一个持续了两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问题,拥钗、拥林、并美、俱贬的意见都有,持任何一种意见要写出新意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在薛宝钗于今颇合世缘、许多人都认为这类人物在今天很吃香的情况下,我的那些看法就更显得不合时宜。而下篇所写是翻贾母“舍黛取钗”的案,就更是艰难了。因为这个命题从古以来就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所有的红学家与读者所共识,是所有研究著作和影视戏剧所遵守的一个根本前提。它从来就不曾成为一个问题。现在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恐怕就连要找到几个争辩的对手也不容易了。作这样的文章岂非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这两个问题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不光是只涉及到钗、黛几个人而已,而是几乎要牵扯到全书的许多重要人物以及他(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事件的重要联系,而且相应地对许多人与事将产生好些与传统见解不一般的看法。可以说,这是两个差不多要搅动全书的问题。这种情况倒确乎是我提笔之前所始料不及的。不过尽管如此,到了这个时候,虽然感到下笔不易,却很难止步了,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情,觉得不妨试写下去看看再说吧。因为自己有一种想法,认为“红学”恢弘博大,可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其核心内容恐怕还应该以作品本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果没有《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对其他与之有关的衍生物的研究又有何意义呢?而从“红学”产生之日起,直至今日,窃以为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众多的“旧红学”家们,对作品的某些人物和具体情节上或有一些闪光的见解,但从未在总体上把握到小说的实质,因此远未得其真谛。“新红学”的主要人物,影响虽大,但其工作主要在考证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文本的涉猎和研究则甚少。1954年以后至今半个多世纪里,“红学”可谓空前兴旺,表现在队伍逐日增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空前增多,已成为一门公认的“显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是非,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红学”界至今尚未确立文本研究应为“红学”的核心内容这样一个观念。在颇为热烘喧闹的“红学”研究中,文本研究的工作相对来说就显得太少了,它需要去研究的问题和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基于以上的认识,所以尽管觉得是难题,还是勉力写下去并且也总算写完了。同时觉得,对这么两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索,确实是有必要的,不妥之处,竭诚地欢迎批评指正,而如果其中还有少许看法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就更是意外的收获了。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郭浩先生的帮助,特致衷心的感谢。本书所根据的文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的《红楼梦》。

编辑推荐

《钗黛之辨》是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钗黛之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章将钗、黛进行比较,很细致,比如作者把钗黛居住的环境进行比较,发现黛玉住的是重满竹子的院落,凸显主人公高洁有节;而宝钗住衡芜院,所谓衡芜原来就是那类低等寄生类植物,不正像宝钗本人外表冰冷,实质趋炎附势的性格吗。像此类的比较,可见作者是用心分析了钗黛二人。当然,喜欢此书的原因还在于,我是一个拥黛贬钗派,所以,看此,觉得作者处处说得合理,^_^!
  •   很沉重的一本书,特别从北京发货过来,除了封面有一点小污渍,没什么,还没有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