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尚永亮  页数:5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是作者根据《全唐诗》、《全唐文》、《五代史》等权威历史资料,对唐五代三百余年间贬官的人数、分布时期及地域等历史进行详尽的考证,对贬官身份、范围、类型等做一个系统的介绍。

作者简介

尚永亮,1956年生。祖籍河南,长于西安。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90年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长江学术》主编,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汉唐文学研究,出版《中国占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元和五大诗人与贬滴文学考论》、《司马相如评传》、《人与自然的对话》、《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唐代诗学》、《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柳宗元诗文选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等专著、合著,主编多部丛书和教材,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教育部、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11工程子项目及横向课题,其论著先后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唐五代贬谪制度与逐臣类型的总体考察 第一章 唐五代贬谪制度与贬官类型  第一节 贬谪的基本范围与构成因素  第二节 贬官的主要类型及相关处置  第三节 节度、刺史、东都分司官等几种主要外任之辨析 第二章 唐五代各朝贬官及文人逐臣考述  第一节 唐五代各朝贬官概况  第二节 贬官之时期与地域分布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文人逐臣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唐五代贬谪的规律与特点  第一节 影响贬谪的社会政治因素  第二节 唐五代贬谪的若干重要特点  第三节 逐臣与政治之关系及其悲剧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编 初唐神龙逐臣研究 第一章 武周政局与神龙逐臣  第一节 神龙逐臣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二节 神龙逐臣人数及流贬地域、路线考 第二章 神龙逐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神龙逐臣的群体特征及创作概况  第二节 诗歌题材的扩展与情感的深化  第三节 诗歌表现艺术的完善 第三章 神龙逐臣群体心态析论  第一节 流贬前的心态特点  第二节 流贬后的愤懑屈辱和生命忧恐  第三节 乡国之念与人生思考  第四节 神龙逐臣心态的基本成因第三编 盛唐荆湘逐臣研究 第一章 盛唐的政治文化政策与荆湘逐臣群体之形成  第一节 吏治与文学之争及文官之贬  第二节 盛唐贬官特点与荆湘地域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 盛唐荆湘逐臣事略 第二章 盛唐荆湘逐臣的精神态势与孤直情怀  第一节 荆湘逐臣的精神态势  第二节 盛唐气象中的孤直情怀与骚怨气格  第三节 置身逆境的个体风貌 第三章 盛唐荆湘逐臣的创作和新变  第一节 张说、张九龄、贾至及其创作  第二节 王昌龄、赵冬曦、崔国辅、崔成甫等人及其创作  第三节 荆湘逐臣的交游与唱和  第四节 贬谪后的艺术创新  第五节 诗歌理论的开拓与成熟第四编 中唐元和逐臣研究 第一章 中唐社会背景与元和逐臣的政治悲剧  第一节 贞元、元和之际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元和士人的参政意识与知识结构  第三节 元和士人的参政实践与斗争精神  第四节 源于文化精神和专制政治的诗人之贬 第二章 元和逐臣的生命沉沦和心态变化  第一节 从京城到贬所的人生落差  第二节 荒远地域的多重磨难  第三节 元和逐臣的三大悲感  第四节 脱离谪籍后的心灵烙印 第三章 元和逐臣的文学风格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悲伤意绪及其表现特点  第二节 孤愤情怀与悲壮格调  第三节 个体忧怨和偏执风格  第四节 生命意志和劲健雄风第五编 晚唐乱离逐臣研究 第一章 晚唐贬谪之特点与文士群体的政治边缘化  第一节 晚唐贬谪之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文人群体的政治边缘化及其类弃逐体验 第二章 晚唐逐臣的心路历程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晚唐贬谪文学概况及前期创作  第二节 吴融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第三节 钱诩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第四节 韩僱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第五节 晚唐后期贬谪文学的新变第六编 唐五代逐臣别诗研究 第一章 逐臣别诗及其回归情结  第一节 逐臣别诗概述  第二节 逐臣别诗个案考察——以刘长卿及其相关创作为中心  第三节 回归情结的群体展示及其成因 第二章 逐臣别诗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方式  第一节 意象和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抒情方式  第三节 匠心独运的遣词造语  第四节 逐臣别诗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唐代诗人大多具有官宦地位,他们的文学创作往往正和其宦海沉浮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大量的优秀作品恰恰并不是其写于身处京师,高居廊庙之时,而在遭贬放逐,远离朝廷之际。因此对唐代逐臣和贬谪的研究也许更能深入到唐代文学最丰富、最生动的内涵中,给予一代文学最真切的理解之同情,揭示一代文学发展本真的特质和
    动因。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唐代文学研究界对尚永亮教授较长时期以来致力于贬谪现象和文学创作关系探讨给予了热情关注,并对其出版的新著《唐五代逐臣和贬谪文学研究》给予高度肯定。

      我以为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新视界建构。也许本书所讨论的唐代作家学界并不陌生,如初唐神龙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盛唐的张说、张九龄、贾至、王昌龄、赵冬曦、崔国辅、崔成甫,中唐元和时期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晚唐的李德裕、韩偓、钱珝、吴融……其中有些作家是唐代文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论文叠床架屋,不可谓不夥,但当本书仍然以上述作家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时,却进入了一个新的视界,这应当归于作者选取论述视角的成功。永亮教授以他对唐代知识谱系的谙熟,建立起了一个特定的“逐臣和贬谪”的制度与事件的框架,将人们实际上已经比较熟知的许多唐代作家有机地聚合到这一框架中。由此人们已知的许多现象的陌生面被发现,高贵和卑劣、平凡和崇高、沉沦与奋起、喜剧和悲剧,也相形凸现。在这一新视界中,作者通过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引导人们检视初盛中晚不同时期贬谪诗人创作的情境,给予唐代文学发展演变以颇具新意的阐释。同时通过对四唐文化之异同予以比较,更深入地揭示不同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知识结构、关注目标和心理态势的位移,使文学发展中的人文性得到充分彰显。

      二是新方法采用。尚永亮教授近年来研究的情况表明,他对新方法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使用不但不排斥,反而乐于接受和实践。这种开放的态度在本书中也得到体现。他从社会计量学的角度,搜集大量资料,建立数据库,借助史料和相关数据,展开贬官与文人贬官在唐五代分布时空的量化分析,看似枯燥的表格和数据,成为有关论述展开的逻辑起点和必要条件,也使全文显出扎实厚重的气度。近年来历史学的地域学研究方法颇为古代文学研究者所借鉴,本文有意识地将地域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建立起两个论述维度。作者深入考察了不同地域及其文化环境的差异,如

      岭南道及江南西东道、山南东道等地区的特点及其对逐臣的影响,与逐臣创作的关联,由此加深对贬谪文学特征的新的认识;而论述贬谪诗人在贬所这一异质文化环境形成的被抛弃感、被拘囚感、生命荒废感乃至性格变异,及其在逆境中凸显的意识倾向和消解因素、脱离谪籍后所发生的诸种心态变化,使研究对象的心理得到了全幅展现。展卷之后不少章节中可见“群体心态”、“精神态势”、“心灵烙印”、“回归情结”的表述,作者正是从这里将笔触深入心奥,感性认知提纯为学理认识,构成了全文最为生动的部分。

      三是多侧面阐论。文史结合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看家本领”,对于“唐五代逐臣和贬谪文学研究”这一明显具有史学色彩的课题来说,文史互合而相彰似乎是更为必要的了,作者也正是视此为研究础基和路径的。当然永亮教授没有刻意于唐史的考证,而是从政治学和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了唐代贬谪制度的特点和实际运作,贬官的范围与构成因素,对唐五代贬谪的规律和特点加以精要的总结,在对贬谪诗人赖以活动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其文化活动、文化建树、参政意识以及政治悲剧的性质的斟辨中,展开对其被贬原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富有新意的阐释。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从主题学和文艺学的角度,联系唐五代贬谪诗人的文学创作,从多种层面展开对其作品悲剧内涵和艺术特征的考察,特别注重不同时期贬谪文学内涵和风格的变化,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永亮教授在文艺学角度展开论述时,尤显出行家里手游刃有余的功力,行文之大气,衡评之切当,文采之焕然,都能歆动读者。

    ——作者:罗时进。(摘自光明网)
  •   尚永亮教授的此著,是多年来少有的质量上乘、选题新颖的贬谪文学研究著作。
  •   很好具有参考价值,是这方面较权威的
  •   角度好。
  •   当时对贬谪文学感兴趣,于是就买了
  •   把书拿回寝室看,书的背面好脏,心情不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