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之道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三山,周耀林 著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中国文化之“道”与“艺”的思考,代不乏人,但是艺海无边,难穷其境;而小道易求,大道难觌,只好借助语言,也许,“道”在“言”中。沉迷于“周行不殆”的道之动,确乎感到“惟恍惟惚”。《老子》使我悟着点“道”的精神,将其放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和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去考察,更感到“艺”与“道”的关系紧密。就中国文化精神而言,哲学是诗学之魂,而诗学是哲学之灵。通过广义的文化诗学视域去看哲性诗学精神,进而在新世纪对中国文化逐渐加以世界化,确乎是一件有大文化意义的工作。将艺术问题置入文化视野中加以探究,可使思路更灵活通透。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价值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艺术的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话语。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是唯一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先一步迈人了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连同其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就成为唯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中国文化和艺术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行进在新世纪的路途上,中西思想家和艺术家在互相对话和互相理解中获得全景性视界,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闭目塞听而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因为,了解并理解他人是对自身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中西艺术文化和哲学美学都只能由自由精神的拓展和生命意识的弘扬这一文化内核层面上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发现自己并重新确证自己的文化身份,开启自己民族精神的新维度。

内容概要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话语。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是唯一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先一步迈人了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连同其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就成为唯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

书籍目录

营造的意境——中国建筑与园林概述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建筑十大类型“世界园林之母”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世界遗产家族中的中国建筑与园林神秘王国——中国建筑历史与文化建筑的序幕商周遗韵古代建筑的第一座高峰佛教文化与魏晋南北朝建筑大唐气象绚丽多姿的宋元建筑古代建筑的集成和鼎盛“墙倒屋不塌”古建筑的重要标记——斗拱余音袅袅的群体布局个性强烈的屋顶造型建筑的等级特征古建筑与风水建筑的艺术风采巧构奇筑——中国建筑个案赏析南北长城展雄风清代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古都北京展示着华夏意象虎踞龙盘南京城神圣紫禁城天人相接的伟构曲阜“三孔”丽江与平遥慎终追远的建筑遗构道教建筑之最佛教建筑奇葩古塔风采石窟寺都江堰江南三大名楼民居搜奇长虹饮涧古桥美中国最美的村镇立体诗画——中国园林历史与文化园林源起时代的动荡和园林的大变成熟期的隋唐园林宋至清初园林的发展盛极而衰的晚清园林崇尚自然的园林体系园林中的山和水四季常新的园林植物园林中的建筑奇妙的借景对景、隔景、框景及其他园林艺术美鬼斧神工——中国园林个案赏析皇家园林巡礼苏州四大名园岭南四大园林四大佛山园林景观青城山的道观园林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漫游人间天堂西子湖宝贝园林罗布林卡砖石之魂——建筑与园林中的文学遗产饱含文化底蕴的文学艺术苏州园林的砖刻匾额与楹联名山名楼与诗文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从“囿”、“灵囿”等园林建筑雏形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在不断地发展着。从秦汉时期大量的山水宫苑,到魏晋寺庙园林的产生,再到唐宋写意山水园林的产生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成熟,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复杂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登上建筑艺术舞台。除了传统的宫殿建筑外,佛寺、佛塔和石窟开始大量出现,老庄思想盛行,文人退迹山林,中国园林获得了发展的契机。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建筑取得了空前成就。这时,园林成为一个主要的建筑类型。到了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则沿着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个方面向着精细化发展。可以说,古代造园者(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的生命体验及其寄托的情怀都凝固在园林之中。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其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造园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家园林转而要向私家园林学习。事实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具有共通的艺术特质,但私家园林更多地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最高,风格清雅、手法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为集中,规模庞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高度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老子《道德经》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园林建筑。

后记

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积累了丰富灿烂的建筑与园林文化遗产。限于篇幅,本书不可能完整地对其加以勾勒。尽管如此,笔者尽力在系统梳理中国建筑与园林遗产发生发展的基础上,精选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案例,并通过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去领略我国建筑与园林的辉煌。这是本书的初衷。能否达到这个效果,只能由读者评判了。本书是在王三山撰著的《中国建筑与园林》一书的基础上充实而成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不仅吸收了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而且参考了国家文物局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园林网等网站的内容。本书图片除由作者和朱良芳、李丹、李荣、彭敏惠、樊文珍提供外,其余图片均来自新华社。另外,万迅、李姗姗、殷敏参加了部分案例的编写,武汉大学出版社严红、夏敏玲为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我们向上述单位和个人一并表示感谢。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研究”(08BTQ042)和国家“985工程”项目“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985YK003)成果之一。

编辑推荐

《营造之道:中国建筑与园林》: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是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营造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营造之道,是一本好书
  •   内容很不错,带有总结性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很美,可以丰富讲解建筑方案的词汇量,如果你经常觉得用来形容建筑的词汇太少的话,一定要仔细品味这本书,用处很大。
    唯一觉得不足的是书名中的“道”字,有点托大了,不是很恰当。作者自己也承认不能把“营造完全讲透”,或者说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现在还有很多没有搞清楚,那么怎么能得到其中的“道”呢?
    我给起一个吧,营造索意,营造点意,营造方略……
  •   书的内容深入浅出,读了增长了很多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