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荷兰] 约斯·德·穆尔  页数:306  译者:徐骆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人文学科中,美学还算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的诞生一般追溯到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

内容概要

本书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由作者的系列讲座改写而成。本书以后现代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通过采取具体的艺术作品与多位哲学家之间“对话”的形式,在阐述不同类别的艺术发展流变并揭示其共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同时期哲学之思的大背景,阐明了后现代艺术与哲学之间的矛盾性。全书共六章,每章皆为艺术作品与哲学之思的交织,涉及音乐、绘画、雕刻、摄影和诗歌等艺术领域。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柏拉图、康德、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哈贝马斯、拉康等哲学家的思想并进行论述。每章可独立成篇,可依次而读,亦可兴之所至,随心而阅。

作者简介

作者:(荷兰)约斯·德·穆尔(Jos de Mul) 译者:徐骆 丛书主编:陈望衡

书籍目录

文献简称致谢导论    0.1现代美学中的康德哲学起源    0.2无法实现的浪漫主义渴望    0.3浪漫主义的反讽    0.4  (后)现代主义之争    0.5现代主义的根基    0.6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VERWINDUNG    0.7浪漫主义渴望的适时性    0.8人类的浪漫图景    0.9全书概要1 冰封隐喻  1.1冬之隐喻:隐喻之冬  1.2、顾蒙逊的《伟大的诗》    1.3尼采和隐喻  1.4固化与冰冻  1.5先验的隐喻  1.6悲剧的智慧  1.7苏格拉底的真理和虚无主义  1.8浪漫主义渴望的矛盾情绪 ……2 自主之路3 遗忘的艺术4 第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5 否认与再现6 世上最老的贵族后记 虚拟的浪漫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后)现代主义之争在过去几十年里,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我想把浪漫主义构想置于这次争论的背景之中,由此阐明它的适时性。但我觉得,在我的这种尝试中潜伏着许多的是非之处: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目前被附加的意义可谓五花八门,导致它似乎逐渐适用于各种情境(Eeo,1983,65;Welsch,1987,1,9)。在这一点上,这个概念无法真正地与同样广泛使用并形成其基础的概念“现代主义”区分开来。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据我所知,最早出现在1917年的一份文献中(暂时无人效仿),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尼采研究专家潘维兹。在1930年代,这个概念在美国文学理论中再次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概念在其他学科出现了拥趸者,例如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一本书(1947)中用这个概念来表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①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概念再次出现在关于建筑学和绘画的反思之中。在1970年代,它变成了社会科学的概念性术语中的一部分。当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一书在1979年出版时,后现代主义似乎回到了哲学的老家,并说明了那原本边缘性的现象如今成为了哲学探讨的中心话题。时至今日,和这个概念攀不上关系的学科所剩无几:它的应用范围从后现代神学一直到后现代旅行指南和家具展览。这个概念除了在空间上扩展至上述领域外,后现代主义在历史上的应用也不断扩张。

后记

在哲学解释学里,最吊诡的洞见之一就是不应该认为时间上的距离阻碍了对文本(或者绘画、音乐或任何其它的文化产品)的丰富理解,而是恰恰相反,它是丰富理解的可能性的必要条件。根据哲学解释学的观点,理解不能够,也不应该以一种对被解释文本的意义的客观重构为目的。客观解释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解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特征是被解释文本和解释者的不同视域的消融(参看Gadamer,1986,305 ff.)。在这种理解的对话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并超越了解释者和被解释文本的视域。这些视域之间的差距越大,这些意义就可能越新颖。这并不是我们不应该苦恼于客观理解的不可能性的唯一原因。别忘了,一般来说,激发着我们与过去对话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考古学的渴望,而是一种对找出谈论问题的答案的实际兴趣。我们从过去来解释文本,是为了超越我们自身有限的理解视域,以及让我们进一步适应当前世界。很明显,这并不意味着要与客观理解势同水火:完全地主观随意性,那只会让我们理解视域的成见变本加厉。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一直力图对文本和其它文化产品对我们诉说的内容敞开心扉,换句话说,丰富的解释要求敏锐地感受他者和陌生的解释对象。

编辑推荐

《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21世纪美学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艺术本来就带有诗性。这本书语言上就很诗化,表现的思想也必是有深厚哲学艺术知识和理解功底的人才能吃透。是本难得的书,但是非专业人士慎买
  •   朦胧中找到了一丝出路,但看不清方向,现有哲学理念再有艺术载体,这本书给出了例证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