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那高地的太阳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陆天明  页数:364  字数:275000  

前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 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 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 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 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 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 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 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 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 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 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 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 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 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 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 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 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 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 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 《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 “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 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 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 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 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 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 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 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 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 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 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 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 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 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 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 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 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 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 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 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 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 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 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 ,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 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 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 。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 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 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 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 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 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 、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 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 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 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 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 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 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 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 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 ;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 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 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 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 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 ,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 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 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 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个苍茫的故事。一个朝气蓬勃的、不谙任何巨人利害关系的热血青年,来到艰苦的西北边疆,对那片土地竭尽所能奉献赤诚,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信赖所热爱的人们打倒在地,踩进泥泞中。
他崇高的精神信仰渐渐地幻化成荆棘编成的桂冠,刺穿了他的头颅。这个激昂的领袖般的人物站起来,摔倒,再站起来,再摔倒,一次比一次摔得更惨……
《桑那高地的太阳》的作者是陆天明。

作者简介

陆天明,1943年生于昆明。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社教团秘书、宣传股干事、军务科参谋、宣传组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省委书记——K省纪事》《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苍天在上》《木凸》《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等。
《省委书记——K省纪事》,2002年5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初版。

章节摘录

  赵队长,你到底怎么着了…… 站部门口围挤住好大一群人。儿马蛋子在人群后头猛仰起颈脖。坐住 后蹄,急煞住,谢平便嗵的一声跟个木墩似的从马背上砸到雪地上。他没 爬起来,他也爬不起来。他根本没想到要爬起来,赶紧用手在地上支起上 身,便迫不及待地从人们给他闪开的一道窄窄的空当里去寻赵队长。八个 月来,是你带我们青年班在劳动,一直是你这个一九四七年的老兵、前总 场党委委员、前鸦八块分场副场长、羊马河最早一个机耕队的创建人、全 桑那高地头一个拖拉机驾驶员兼机车组组长、技术最好的老家伙、黄河边 拦羊出身的“臭小子”……在带我们劳动。你是为了我们才调来试验站的 ,你在试验站不兼任何职务,你只是我们青年班的“教师爷”、我这个青 年班班长的班长。我们只知道你曾经为了点什么被免去了所有的职务。你 并不愿意来当这个“青年班班长的班长”,来住站部后身小高包上那个黢 黑的地窝子。我早觉出场部有些人不喜欢你。今天下午我问过张股长,如 果赵队长不放我来场部,怎么办?张股长沉吟了好大一会儿才抬起头,先 不回答,却从眼角里放出一种很奇怪的神色盯住我,似乎想竭力观察出某 种他早有所猜忌的什么来。过后才淡淡一笑,并叫我大惑不解地长喘口气 答道:“我看不必跟赵长泰说什么了吧,我们已经跟站领导打过招呼了。 ”真怪了,要调我离开试验站青年班,怎么能不跟你说一声?我当时心里 就紧着打鼓、犯愣,现在他们又要抓你走。为什么对你竟然也要用到…… 用到“抓”这个字眼? 赵队长在站部门口两条疙疙楞楞的阶沿石上站着,身后还站着两个政 法股的助理员。其中一位,背着支步枪。赵长泰看到谢平从马背上被颠下 来了,但没去搀他。等青年班女生组组长裴静静和班里年岁最大的马连成 等人忙去扶起谢平后,才对政法股两位助理员中那位不背长枪的说了声: “我去跟谢平打声招呼,啊?”也没等那位颇有些尴尬的助理员表示点啥 ,便照直走了过去。 人们完全被这意外的事件震慑住了,惶惶地怀着某种惊恐,同时又潜 意识地庆幸自己没犯到政法股手里。有人在小声叹息,惟有一坨子人声息 全无地沉默着,他们便是青年班几十个娃子。 “你答应那个张万鹏去场部了?”赵队长问谢平。虽然有站部办公室 透出的那点昏黄的马灯光,还有雪地的一些反光,谢平还是看不清赵队长 脸上细微的表情。也许是阴影太重的缘故,他觉得他双颊下陷得厉害,黑 胡茬恁长,使不见他才两天一个夜晚的谢平觉着在这段时间里他已瘦去好 些。还没给戴铐子,但也没戴手套,两只大手就那么光着,垂耷在腿的两 旁,一只手里还抓着他那顶黑布面尖顶的狗皮帽。薄薄的大嘴虚开,露出 很长而又很不整齐的牙齿。牙根根脚里都让烟油渍黑了。问完话,嘴唇依 然翕张着,微微尖嘬起上嘴唇,那样专注地盯着谢平,等回话。 谢平只是沉默,开不了口。他心里乱极了,他只想知道,眼面前正在 发生的到底是怎么一回子事,但这会儿又能问谁? 赵长泰也没再追问。为了避免这一时沉寂给所有在场人带来的紧张、 难堪和不安,他斜过眼去看看在人堆前头嘤嘤哭泣着的老婆渭贞和八岁的 大女儿。十岁的大儿子建国脸色煞白,懂事地搀扶住他妈。这么冷的夜晚 ,抢出门来送他,建国他却只穿着件夹袄和一条破单裤,拖着一双并不配 对的旧棉鞋,瞪大的眼睛里流露着恁些跟他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困惑。赵 长泰早就跟渭贞商量过,再咋地吧,也得给儿子买双囫囵鞋了。虽说十岁 还不能正经算个人,但也毕竟十岁了,在子女校大小还是个少先队的干部 ,老让孩子趿着爹/或妈的旧棉鞋过冬,也实在叫孩子在同学老师跟前挂 不住脸。孩子自己也说过:“妈,下一回食堂里分大肉,我那一份就别领 了。看到明年能凑够双跑鞋钱不。给我买双白的……穿双毡袜也能过冬。 官的!不信,你试试!”啊!白跑鞋。儿子,我对不住你…… 赵长泰再回头看看青年班的丫头小子们,歉疚地笑笑,并用他干裂的 嵌着许多油泥的大手抹了一把自己的瘦脸,叹口气。青年班的那一帮子却 把头都低了下去,仿佛立马要被押走的是他们而不是他。这使他的背好像 突然罗锅了,随着一阵痛绝的战栗,他脸颊微微抽动起来,整个身子不易 被人察觉地晃动了一下,一阵哽咽从胸膈底里涌来。为了压住它,他拧转 头,恰巧遇见谢平正凝对住他的视线。谢平见赵队长回过头来了,忙向他 伸过只手去,赵队长却没对应地伸手。政法股的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脚 冻得也实在难受。因为坐吉普车来的,都没穿毡筒。有一位的翻毛皮鞋里 甚至都没穿毡袜,只好在一旁直跺脚。碍着赵长泰这么个老熟人的面子, 他们又不便紧着催,就故意跺得背上的长枪在大腿根上磕碰,响出许多串 哐啷哐啷,去提醒老赵。这些,赵长泰心里自然有数。他再没说话,只是 去重重地拍了拍谢平的肩头,又看了他一眼,而后一低头,从人群闪出的 那条夹道里朝吉普车走去。上了车,他们才给他上了铐子。谢平忙摘下自 己那副黄军布里的连袖长皮手套,撂给计镇华,叫他赶快跑去交给赵队长 。  ……

编辑推荐

  假如白的是雪,那么,黑的呢?到擦黑那会儿,他说什么也要往回颠儿了。干部股张股长劝不住,只得由他走;一头绵绵地笑着,一头鼓起笼在蓝旧棉袄袖筒里的手,指指他那身稀脏的黄棉袄裤,问:“这一身走夜路怕不中吧?待我上家去给你取件皮大衣……”《桑那高地的太阳》是一个苍茫的故事。 超级名家陆天明成名巨著!坚定不移的精神信仰!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热血青年在西部边疆奋起与反思的精神革命。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桑那高地的太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讲述一个上海知青在西北边疆的人生的坎坷经历,如同陆先生的其他作品一样,对那个时代主人公和社会的其他人的心灵、人性有着非常深刻的刻划。在他的笔下,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比是那么的鲜明,读着读着人的全身心就会溶入其中,感同身受,同情弱者,鞭苔伪恶。这是一本八十年代的老书,早已读过,这次归入“黄土地丛书”,再购重读,仍然能给同龄人如我者以同样的强烈的震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