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习根 编  页数:393  字数:572000  

内容概要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发展困境与社会管理创新》从四个方面对发展困境中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探讨,其中既有中西比较、古今纵横的理念溯源,又有从经验出发、质性为本的机理实证;既有着眼宏观、条分缕析的制度构造,又有注目微观、寻思方案的对策建言。全书从结构上浑然一体,内容丰富,颇为可观。各位作者中,既有享有盛名的知名学者,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他们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别出心裁,贡献智慧。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理念探原
第二部分 制度构造
第三部分 机理实证
第四部分 对策建言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政治合法性虽是近代才出现的政治术语,但在古代中国,一些君王在维护政权、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已经深悟其道:稳定的统治来自人民的支持。“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篇》)只有百姓服从了统治者的政策,统治者才能坐稳江山,否则,百姓能助君得天下,也能乱了、夺了已得的天下。怎样才能让人们自愿承认并服从统治呢?齐桓公的经验是“夫民必得所欲,然后听上。听上,让后政可善为也”(《史记·管仲列传》),就是说只有当人民获得了他们所需之后,才可能服从于君王的权威,才能更好地支持并推行君主所颁布的国家政策。因此,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政权稳固的保证。 在当代中国,“脱贫致富”是数亿人民共同的心声,振兴中华是炎黄子孙的美好愿景,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取决于它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就深刻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才能有效维护自身政权的政治合法性。 二、富民——支持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维系社会秩序,为人民创造一个适宜生存与发展、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管理创新围绕着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有效路径,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权益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生活质量在提高。 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人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也相应地处于变化之中,尤其在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如果不能够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就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与政权的稳定。目前,在社会结构正在进行大调整、社会利益正在进行重新分配的变革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成为政府、创新的主要内容。政府创新的源泉来自包罗万象、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常涌常新的各种需求,政府创新的原动力是富民利民的终极目标。 (一)富民理念统一了价值观 有效的社会管理创新来自民众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而合作的基点在于两者是否能对同一价值理念努力追求,即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同甘共苦。价值理念的不同会导致政府与民众的冲突,造成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趋于严酷、专制,而敌对情绪的确立将使民众无法自觉自愿遵守社会规则。如果政府任意压制,民众就会缺少自由,双方的紧张对峙状态将直接阻碍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并为社会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共同理念、价值观的塑造是处理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法宝,只有双方在协调中达到同一战线、同一目标,即会为同一利益关系而奋斗。

编辑推荐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发展困境与社会管理创新》分为理念探原、制度构造、机理实证、对策建言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矛盾化解中的法律原则与机制;权利贫困与维稳的理性反思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