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新编

出版时间:1993-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  页数:381  字数:345000  

内容概要

本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全书除了引论外,共分为美、美感、美的欣赏和创造、美育四个部分。这四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处于为互因果的辩证关系中,而各自又有所侧重;美重在哲学思辨,这是美的本体论,是美的基础部分;美感重在心理学的探讨,这是美的主体论,是美的核心部分;美的欣赏和创造重在社会学考察,这是美的实践论,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重在教学的研究,这是美的功能伦,也是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处。在各部分体例的安排上,也自成系统,有所创新。本书对美学界不够重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美与真、善,美与对立面——丑的关系,美的形式和形式美,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法则,科学美、技术美的内涵、特征和具体内容,现实美和科学美、技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审美意识的构成,美感和快感的联系和区别,西方审美心理评述,美育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解。这些,也都和一般流行侧重于讲艺术与艺术美的美学教材或论著不同的(本书对艺术和艺术美同样是极为重视的)。    本书融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与生动性、趣味性于一体 ,在阐述深奥的美学理论问题时,力求用大众化的简明、浅显的形式将抽象、深广的内容表现出来,既注意到理论的高度与深度,又注意到语言的形象、流畅,和选用典型的例证加以说明,做到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实用性强。这也是本书一个鲜明的特色。

作者简介

欧阳周,男,1934年生,湖南省邵阳市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任全国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大学实用写作》(主编)、《文艺鉴赏向导》(主编)、《简明美学原理》(副主编)、《美育原理》(副主编)、《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论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第四节 研究美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帮助人们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    有利于专业学习和搞好专业工作第一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美——一个引人探索的千古之谜    历史上对美的本质和探讨    美的奥秘是可以揭开的  第二节 美的根源    美是客观事物自身的一种自然物质属性    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实践    劳动创造了美  第三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美是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示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定  第四节 美的特征    美的形象性    美的感染性    美的功利性第二章 美的构成  第一节 美与真、善    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真、善、美的统一  第二节 美与丑    丑——与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    丑是以拙劣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扭曲  第三节 美的形式和形式美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第三章 美的形态   第一节 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成和社会美    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特征    人的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统一的最高表现形态  第二节 科学美和技术美    科学美    技术美  第三节 艺术美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的种类第四章 美的范畴  第一节 美的范畴……第五章 美感 第六章 审美的意识 第七章 审美心理 第八章 美的欣赏 第九章 美的创造 第十章 美育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二章  美的构成    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客体对象与实践主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客体对象的真、善、美,美及其对立面一一丑,内容和形式等,它们各属于不同的范畴,反映了客体对象与实践主体的不同关系,标志着各不相同的价值。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因此,为了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美的本质和特征,就有必要对美与真、善,美与丑、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关系问题,进行科学的考察。                                 第一节  美与真、善                               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美与真、善关系的看法,历来有很大分歧,大体可分为“无关论”、“等同论”和“有关又有区别论”三种。    一种看法认为美与真、善无关,甚至是对立的。如我国春秋时代的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把美与真对立起来。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也不涉及概念,只是一种无内容的纯形式,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如果计较功利(善)’涉及概念(真),就会影响审美。康德把美与真、善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到后来他又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极力反对美与真、善有任何联系。他说:“真’和‘美’甚至毫无共同之处,‘真’大都和‘美’相反的,因为‘真’大都揭穿诈伪,这样,‘真’就破坏了‘美’的主要条件一一幻想。”①又说”美’的概念不但和‘善’不相符合,而且和‘善’相反,因为‘善’往往是和热情的克制相符合的,而‘美’是我们一切热情的基础。”“我们越是醉心于‘美’,我们就和‘善’离得越远。”。托尔斯泰主观上要想区别真、善、美概念的不同含义和价值,结果完全割裂了真、善、美之间的关系,这当然是错误的。    另一种看法强调美与真、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将美与真、善等同起来。据《国语》记载,我国春秋时代楚人伍举,曾给美下过这样的定义:“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⑧把美与善完全等同起来。我国儒家美学主张“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等,是一种“美善相济”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就是有用、有益、符合它的目的,也把美与善等同起来。我国战国时代的庄子,强调“贵真”,认为“不真不诚,不能动人”④;汉代王充提出“真类”这一概念,主张“疾虚妄”、“贵是而不务华”⑤,都认为美在于真,不真就不美。古罗马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罗丁认为“真实就是美,与真实对立的东西就是丑。”⑧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也提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处处能把善和真与趣味融成一片”;黑格尔也说过:“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虽然他们所理解的“真”内涵有所不同,但在强调美与真的一致性上却是相同的。    第三种看法是认为美与真、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西方,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较早地把美与真,善联系在一起,但更多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同时也初步提出它们之间的区别。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美学家狄德罗对美与真、善关系的论述较为中肯。他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它强调了真、善、美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指出它们是不同的事物,既不可割裂,也不可等同。    我们赞成第三种看法,下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什么是真?所谓真,指的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现实世界。这里所讲的“规律性”,既包括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犯各种错误,就会因违背客观规律而受到惩罚。简言之,真,就是对客观事物合规律性的认识。    什么是善?所谓善,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利、有益、有用的功利价值。凡是在实践中符合人的功利目的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甚至是恶。列宁对善的实质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可见,善是主观目的和外部现实性的统一。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有益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功利需要,即在于追求善。简言之,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    真是美的源头和基础,美以真为内容要素。凡是美的事物,一般来说,首先应该是真的,是蕴含着客观规律性的。“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改造世界以认识世界为前提。美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人的本质力量才得以充分发挥,使实践获得成功,最终将自己的才能、智慧、理想、情感和意愿凝聚成美。其次,任何美的对象,都离不开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必然依附于某一真实事物的形象之中。罗丹说过;“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就是这个意思。美必须是真的,假不成其美。如果失去了真,美也就失却了它产生和存在的根基,成为虚无飘缈的幻影了。    善是美的灵魂,美以善为内涵和目的。从美的发展历程看,人类最早是从实用功利(善)的角度来看待一切事物的,善就是美,以后美才逐渐从着的胚胎中分离出来。凡是美的事物,一般来说,应该是对人类有益、有利、有用,至少应该是无害的,总是要满足人自身的某种功利目的的。所以,美内在地包含着善。美必须是善的,恶不能成其美。一切恶行恶事,统统属于丑的范畴;只有善人善事,才具有美的价值。对于艺术美来说,尤其如此。艺术不仅应该是真的,而且应该是善的。惩恶扬善,褒美抑丑,是艺术家的基本职责,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艺术要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陶冶、净化和升华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活动本身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善)活动。由此可见,美最终离不开善,且以善为归宿。正因为如此,高尔基才提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虽然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但不能因此而主观地以为真的、善的就一定是美。这是因为:真、善、美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标志着不同的价值:真属于哲学的范畴,是人们在认识领域内衡量是与非的尺度,具有认知的价值;善属于伦理学的范畴,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与坏的尺度,具有实用的价值;美属于美学的范畴,是人们在审美领域内观照对象并在情感上判断爱与憎的尺度,具有审美的价值。此其一。其二,真与善通常以逻辑思维的判断形式表述,而美却表现为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观赏形象。符合真和    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了美学史上种种把真、善、美割裂、对立起来或把它们混同起来的错误观点,科学地阐明了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说明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只有当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即把握了真),并具体应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即实现了善),并且体现为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时,才产生了美。所以美的事物,就是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并有着鲜明生动的独特感性形象的事物。    人类按照类的规律来制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两个“尺度”。如前所述,按照我们的理解,第一个尺度是“那个物种的尺度”,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的认识,亦即事物的“真”;第二个尺度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就是指的人类实践的目的性,亦即事物的“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自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多的人对美学产生了兴趣,“美学热”持续不衰。过去,人们比较关注的是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普及。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在继续深入探讨美学原理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各种应用美学的研究上。有的同志运用美学原理探讨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和规律,出版了诗美学、小说美学、戏剧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影视美学、摄影美学等专著;还有的同志结合不同专业,运用美学原理探讨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美学问题’出版了工程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旅游美学、商品美学、服饰美学、交际美学等专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说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实生活中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研究的美学问题,而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热烈的追求,并且急需美学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美学已经再也不是过去那种被少数人垄断的经院式哲学思辩的玄学了’长久披在美学身上的神秘外衣正在被逐渐揭去;美学回到了人民群众当中,回到了热气腾腾的社会实践当中,成了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美的人生的有力武器。    我认为,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对各种应用美学进行研究,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方向正确,值得提倡。这样,美学就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松或忽视对美学基本原理继续深入的研究。要拓宽思路,引进新的研究方法,批判地吸收、改造、融合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积极思维成果’尤其是要善于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美学和现、当代美学的优秀成果,总结、概括当前丰富的审美实践的新经验,为建立现代形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体系作出贡献。这是基础性的工作,是美学学科的哲学出发点和各门应用美学必须遵循的理论前提。    《美学新编》是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三位同志合作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学原理的专著。他们长期在高校从事中文和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编、参编过多部美学原理的统编教材,发表了大量的美学论文。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他们深感美学研究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之塔,必须与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美学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他们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论的观点,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对一系列美学理论问题的基本看法,如对美的本质、丑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等根本理论问题,著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乙对当前美学界一些有争论的理论问题,著者能不囿于一家之言,或择其善者而从之,或汲取其合理的因素,或另辟蹊径,大胆探索,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的有些见解可能会引起争论,但他们在理论上独立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美学新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全书除引论外,共分为美、美感、美的欣赏和创造、美育四个部分。这四部分有着內在联系,处于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之中,而各自又有所侧重;美重在哲学思辩,这是美的本体论,是美学的基础部分;美感重在心理学的探讨,这是美的主体论,是美学的核心部分;美的欣赏和创造重在社会学考察,这是美的实践论,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重在教育学的研究,这是美的功能论,也是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处。在各部分体例的安排上,也自成系统,有所创新。本书对美学界不够‘重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十分关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美与真、善,美与其对立面一一丑的关系,美的形式和形式美,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法则,科学美、技术美的内涵、特征和具体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学新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