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浙大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欣文  页数:740  字数:90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英才辈出的著名大学。我对浙江大学怀有深厚的感情,更热爱这所学校所拥有的优良求是校风。每次我回到杭州,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到学校,到当年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每当这时,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记忆中熟悉的岁月。一所大学的声誉,源自于它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也要靠它所培养的学生来充分体现它的社会价值。从求是书院创办到今日浙江大学的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中,浙江大学名师荟萃、大家云集,曾经拥有像蒋梦麟、邵裴子、竺可桢、马寅初、刘丹、钱三强等等这样杰出的校长、教育家。尤其是竺可桢校长,对浙江大学的贡献甚巨,在长达十三年的长校中,以其坚强的毅力、超凡的学识和卓越的教育思想,带领浙江大学在艰难困苦的西迁办学中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四个大学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至今仍是浙江大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同样,在浙江大学的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诸多学科领域中,都拥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马叙伦、马一浮、沈尹默、苏步青、王淦昌、夏承焘、贝时璋、张其昀、谈家桢、卢鹤绂等等,都可谓是开创学科、自成一家、独领风骚的名师大家。在浙江大学培养的众多毕业生中,既有像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夏衍,我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邵飘萍,著名的画家、敦煌学家常书鸿等等这样的文化名人;也有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中国抗生素研究第一人汪猷,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叶笃正,“两弹一星”的功勋赵九章、程开甲等等这样的科学巨匠。在浙江大学任教和就学的师生中,有16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这在中国大学中是很少见的。正是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和对社会的独特贡献,使浙江大学声名远播,也使浙江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浙江大学这块深厚的土地上,不仅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科学大师,也在它百年办学中形成了堪称典范的求是精神。“求是”是浙大的校训,也是一代又一代浙大学人百年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所谓“求是”,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求是精神就是革命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开拓精神。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求是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科学工作者、一切学人的共同追求和理想。竺可桢老校长是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求是精神的典范。他在1941年发表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演讲一文中对近代科学与求是精神做过很好的阐述。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的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他认为,“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今天重读竺可桢老校长写于六十多年前的这些话,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是这种求是精神,使浙江大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办学中,从创建、变革、崛起到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使其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始终走在前列,引领潮流。求是精神之所以伴随着浙江大学的百年风雨而历久弥新、发扬光大,是因为它凝聚着几代求是学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不懈追求与崇高理想,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为强国富民而奋争和振兴的历史传统,它蕴含着求真创新和为科学牺牲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浙江大学的百年沧桑,是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中崛起的近代奋斗史的一个缩影,浙江大学的百年成就,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现代发展和中华民族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宏愿。今年5月,浙江大学将迎来110周年华诞。在此时出版“百年求是”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这套丛书以传承求是文化,展示办学成就,提炼浙大精神,开拓浙大未来为宗旨,采用一书一题的撰述形式,力求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多层次、多视角地介绍这所学校的历史、现状、传统、特色及其办校、治学、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举凡名师大家、校园纪胜、学府精品、西迁史话、经典学科、名家名作、校友回忆、媒体记录等等,均在记述和收录之中,这对于很好地总结和回顾浙江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办学经验,梳理浙大的发展脉络,提升浙大的文化内涵,传承求是创新精神,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开拓性工作。“百年求是”系列丛书第一辑9种书,书目和内容我都看了,也翻了几本,觉得编得很好,很生动。这里有我所熟悉的人和事,也有我所不熟知的人和事,特别是浙大的一些前辈先贤,像竺可桢老校长,我无缘聆听他们的教诲,然而看了他们的事迹,令我十分感动。追今抚昔,饮水思源,浙大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和作为,我想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前辈先贤打下的扎实基础,也是一代又一代浙大学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所铸成的。他们是浙大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在他们身上,承载着浙大不同时期的求是血脉,也凝聚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母校的赤子之情。你可以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这是一部鲜活的浙大历史,对我们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知校、爱校、荣校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百年浙大,史料浩如烟海,典藏富如宝库。我希望能把这件有意义的工作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好。通过深入发掘,精析历史,彰显前人,激励后学,出版更多更好的精品,以彰显浙大百年成就,回报社会。“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值此浙江大学100周年华诞之际,殷切希望浙江大学广大师生高瞻远瞩、求是创新、永不怠懈、永不自满、与时俱进、开拓奋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为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988年至1995年任浙江大学校长)2007年5月

内容概要

“百年求是”丛书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多层次、多视角地介绍浙江大学的历史、现状、传统、特色及其办校、治学、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丛书包括《经典浙大》、《名流浙大》、《感怀浙大》、《媒体浙大》、《西迁浙大》、《学术浙大》、《惊鸿浙大》、《诗词浙大》等8种。  本书是其中的《媒体浙大》分册,主要选编了从1998年到2006年浙江大学并校以来8年间60余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对浙江大学的300多篇各类报道作品。

书籍目录

消息类 1998  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工程启动  新浙江大学挂牌在即  百年风云说浙大  新浙江大学创下一系列中国高校之“最”  新浙江大学成立  新的浙江大学昨天成立  浙大科技成果在辽河油田结果  浙大、中科大重金聘英才  浙大有批“推广教授”  浙江启动“网上大学”教育 1999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由143个减至91个  高校后勤跨入市场  浙江大学大幅提高院士待遇  “土木工程设计教学改革”获专家好评  浙大特聘两位“十万元教授”  金庸正式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  浙大博士后流动站数最多  Zhe jiang Universily Attracts Top Talerlt  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浙大建德共建博士生科教兴农实践基地  田家炳书院在浙江大学落成  能杀虫的水稻在杭试种  浙幅系列早籼稻新品种推广超亿亩 2000  浙大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  香港实业家陆增镛捐资浙大百万  世界首颗厘米量级碳六十分子单晶在我国问世  浙大启动“超常规培育IT人才计划”  贵州与浙大建立长期科教合作  浙大教授竞争主讲名牌课程  浙大六个参赛队全获一等奖  浙江大学微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成立  浙江大学邓小平理论进课堂  尽快创办中国软件与网络技术学院  着力培养未来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人才  浙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浙江大学并校开拓高教改革之路  新浙大教学有序科研活跃  新浙江大学面向21世纪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3027”试种成功  香港实业家捐建浙大高科技楼  背投式多媒体液晶投影显示器问世  浙江大学将在宁波创办一所万人大学  我国有了AA级天然绿色饲料添加剂   转基因“三系”杂交棉研究首获重大突破  浙大为浙江率先实现现代化多作贡献  产学研结合步入良性循环  浙江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浙大教师队伍建设新招迭出  我市与浙大就基础部和科技园区建设签协议  浙大研究生挂职基层 200l  生产“放心肉”“放心蛋”有了保障  浙大已培育成功世上最长螺旋藻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浙大创建软件与网络学院  国际数学建模赛浙江学子三连冠  曹光彪助浙大育才捐两千万元设基金  浙江大学“211工程”获突破性进展  浙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精彩亮丽  继承优良传统勇担重大课题  浙大首批远程教育学生毕业  浙江大学新校区全面开工建设  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全面启动  省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浙大后勤改革以学生为本  浙大成功开发大容量水稻基因芯片 2002  李文铸十年铸成金刚石  评审教授不用“近亲”  快速有效评价新药安全性与疗效  浙大科技创新争一流  曾宪梓教学大楼浙大揭幕  触摸不可触摸之深海  “浙一”传染病学科跻身国家重点学科  建设一流大学浙江不遗余力  浙大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上获重大突破  浙大光学工程学科50年硕果累累  浙大光学屡创全国第一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名教授上基础课  浙江大学向“世界一流”稳步前行  国家级保护中心日前成立  2002弦理论国际会议在杭开幕  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成立  Zhejiang Gets New Mathenatics Centre  霍金演讲“膜的新奇世界”  浙大开创光学成像新技术  浙江大学授予安南名誉博士学位  我发现特异现象推翻经典理论 2003  浙江大学区域影响力日益增强  全力支持浙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南昌高新区增添新亮点  苏步青陈省身受聘浙大数学中心  今天浙大招贤科学高人加盟  开出巨额津贴聘请国际人才  浙大一年级学生开始自主选择专业  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浙江大学推进《文科腾飞计划》  浙江大学实施“985工程”有巨变  浙大再掀“文科复兴”浪潮  发挥共产党员在创建一流大学中的特殊作用  “欧元之父”加盟浙大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与浙大联办实验室  浙大攻克蛋白质口服药世界性难题  钱塘江畔构建“东方冷泉港”  浙大与三星共建系统芯片实验室  浙大紫金港校区向西拓展  五千亩热土再绘浙大新蓝图  颁给了92岁的浙大教授王承绪  巴德年院士浙大医学院新掌门  浙大研制成功12英寸掺氮硅单晶  独辟新径扼住艾滋病黑手  近场技术让科学家与生物大分子零距离  浙大纳米光波导研究获原创性成果 2004  浙大哈佛携手纳米线  马里诺一瓦发猜想破解  浙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频出  我育成世界首例高产多糖螺旋藻新品系  浙大建德联手研发有机茶  浙大构筑大脑研究新平台  微囊发生器让癌细胞“饿死”  浙大研制完成首条水果品质机器视觉检测分级生产线  浙大推出开放式实验训练  中共中央决定调整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我科学家在纳米热电材料上获重大突破  包氏基金百万美元再助浙大  浙大与巴黎高师联建实验室  大学成了“财神爷”  浙江大学主动对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  浙大研究生院台州分院成立  浙江大学授予查济民先生名誉博士学位  两位内地数学家首获“晨兴数学奖” 2005  整合资源双赢共进推进合作  化学反应速度可以精确预测  亿元打造实验室独立学院领风骚  浙大研制出海涂土壤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浙大构建“校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率队来到浙大培养物理人才  浙大与宁波优势互补开展第二轮全面科技合作  浙大建成高水准二恶英实验室  浙江大学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浙江大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实施英才教育 首设丘成桐班巴德年班  浙大城市学院育应用型创新人才  赵安中:千四万浙大设基金  浙江加州共建纳米技术研究院  “策反”肿瘤细胞“卫兵”  浙大用一月时间引导新生转换角色  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浙大高速摄影机:两弹一星无名英雄  浙大瞄准世界一流改革教授评聘  浙大成立公共管理学院  大肠癌研究获何梁何利奖  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在浙大开通 2006  浙大实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  “浙江大学一施普林格科学出版基金”设立  我科学家用蚕丝研制出“人造皮肤”  报考不用填专业打牢基础选方向  杨卫院士任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深情告别浙大师生  浙大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  浙大出台全国首部《研究生学术规范》  自选专业 自选课程 自选导师 自选进度  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落户浙大  浙大针对新生实施“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  浙江大学支持高水平创新性研究  浙江大学:汇聚学科优势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强调  中国内地成立首家基因组医学临床应用研究中心通讯类 1998  Merger Creates New Zhejiang Urliversity   问浙大:有啥秘诀?  浙江四校合并动因何在?  新浙大“航母”起航  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相结合——写在新浙江大学成立之际  9·15:历史翻开新篇章——写在新浙江大学成立之际  浙大历史上的新篇章  发挥综合优势创建一流大学——写在浙江四所大学合并之际 1999  冲破围墙后的飞跃——浙江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纪事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浙江大学远程教育中心见闻  金庸为浙大学子“秘密”授课  2000  器官移植创佳绩——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为浙江打开一座“宝库”——浙江大学帮助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纪实  新浙大:新优势是这样产生的  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抉择——浙江大学并校改革实践追踪  为组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探索道路——新浙大合并重组纪实  打造中国高校的“航空母舰”  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科技合作何以成功  变革精神是最大财富  建功民族畜牧产业——浙大全价饲料产业化之路透视  院校合并之路新浙大走得怎样  University Chief Backs Mergers  博士生下乡挂职引出的议论  浙大寻求跨越之路  把市场拓展到社会——浙江大学积极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多种实现形式 2001  熊猫基因身份证在浙大制成一  推出“蒲公英工程”一  喜看浙大办“网大”——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办学记  浙大引凤拓学科  教授进山乐此不疲 2002  饮水思源再铸辉煌——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创建50周年回顾  中药革命从这里开始  三位大师的敦煌之恋  信用人生“第一步”——浙大学生使用国家助学贷款记事  新浙大“学科造峰”  700万元打造“芯片实验室”  在学科的高原上“造峰”——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纪实  浙江大学并校带来新优势  霍金的杭州七日  浙大紫金港开学第一天  浙大西迁缔造新惊奇  中国的变化使全世界深有感触  “易纺数码”当奋进  易亘古之纵横 纺世纪之经纬——探访浙江大学数码纺织新技术 2003  浙大开出中国首辆气动汽车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纳米技术开创肉类生产新时代——写在国际上首个纳米型饲料添加剂问世之际  浙江大学在学科高原上“造峰”  西部,浙江学子创业大舞台  外聘院长给浙大带来什么  浙大引进外籍院长  浙江大学:“进”“出”途中,只留最优  大学校园怎么建?  浙大为何要变四学期制  浙大科技园“孵金蛋” 2004  浙大:考试的脸在悄悄变  浙大教授养土鸡  一个小山村的难忘岁月  “学术之星”是怎样炼成的  浙大:生机勃勃的创新源思想库  2005  党员争先进学校创一流——浙江大学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纪实  培养中国的造芯人  博导带学生不再l加1  浙大数学中心何以大师云集  他养了15年癌细胞  政府决策的智囊 企业技术的摇篮——浙江大学服务我省经济发展纪事  “批量生产”与“量体裁衣”完美结合  浙江大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和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  求是之光照耀西部——浙江大学与贵州遵义携手发展纪实  入学后的第一顿饕餮“大餐” 2006  浙大实验室实现肌腱体外培养再植  提升工业过程自动化水平  巨额捐赠引发的思考  杭州和浙大五年战略实现千个创新项目合作  “种子基金”让科研工作者从源头做起  做浙大的退休老人有福气——记“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高校科技成果走进地方实现双赢  他们成了农民兄弟离不开的人——记浙江大学副教授史锋和入驻长兴县的专家团队人物专访类 1998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访新浙江大学筹建小组组长张浚生  把新的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访新的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  大学是知识经济的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访谈录  为创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张浚生、潘云鹤谈新浙江大学的组建  “回归”后的张浚生  学科建设:合并后的最大文章——访新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1999  浙大求是园金庸答客问  金庸访谈  聆听“莺啼虫鸣”研究“蛛丝马迹”——访著名昆虫学家胡萃教授  张浚生就职浙大一年间  外籍教授在浙大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科技!”——访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侯虞钧  揭开腐蚀科学的奥秘——访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曹楚南 2000  浙江大学不仅在“大”  潘云鹤称优势在强在新  同心合力攀高峰——记模范集体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永远创业——记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褚健  人生的三个台阶——记浙大青年物理学家李宏年博士  为西部输送“新鲜血液”——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岑可法:让生命充分燃烧  兼容、并蓄、求新、求变——记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春风化雨香满园——记全国普通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  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  汪槱生:煮酒做学问  四十年的潜心探索——记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燃气发动机专家夏来庆教授  研究湍流的后起之秀——记流体力学专家林建忠教授 2001  孙优贤:快乐的大忙人  潘云鹤:用CAD打造“打脑企业”  陈子元:追踪农药残余  让更多不孕夫妇有自己的孩子——记著名妇产科专家周馥贞教授  为生命之火加油——记浙医一院骨髓移植中心主任黄河  要摘桃先栽桃——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访谈录  迎知识经济挑战建一流大学——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张耀洲“猜想”——用胚胎发育理论征服癌症的最新观点  从瑞典到西子湖畔——何赛灵独白  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访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徐世浙  浙江敦煌学之路 2002  医科学生迷上植物病毒——记省青少年英才奖一等奖获得者陈炯  “爱你所选择的”——访浙江大学国际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得主  锻造优化学科的生态环境——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传承求是创新精神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访党的十六大代表、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  浚生  教书先生唐孝威 2003  以科学发现为乐趣的人——访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李有泉教授  在科学的海洋中深潜——记浙江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陈鹰  潘云鹤:我为何抓文科复兴  站在西医外科手术前沿的中国人——记浙医二院外科研究所所长彭淑牖教授  施泰恩·米勒: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理念  马博士出任芝麻官  走访浙江新科院士 投身有机化学的革命——访新科院士、浙大化学系黄宪教授  一个方程解了二十年——记新科院士、浙大力学系朱位秋教授  让我们一起去“探月”——访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叶培建院士 2004  张浚生:我在浙大这六年  如有来生,还做数学家——访晨兴数学奖金奖得主刘克峰  除了数学我还能干什么——访陈省身奖获得者林芳华 2005  专访我省新科院士  李兰娟:我永远是医生  曹一家:学生喜欢的年轻博导  周雪平:在沉默中破茧而出  许祝安:幸运之神最后降临  站在美国学术高台的浙大面孔  浙大四才子享誉科学家总统奖  百岁教授陈鸿逵:大师情怀  鲍虎军: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杨卫军:在虾的眼里发现秘密  一个项目如何占有全国25%的市场份额?——造访“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骆仲泱:在“稻草”里寻找“金子”  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  给宇航员一只“护身符”——访浙大电机专家林瑞光教授  郑强:其实我一点不“愤青”  陈剑平:科学人生从I到T  陈子元:开拓中国核农学  “冷门”里泡出新院士——39岁麻生明“浙大制造”  小丫·硕士·大校 2006  安南前发言人浙大当教授  大楼大师大学精神后记

章节摘录

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工程启动本报记者杨攀杭州卅日电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的筹建工作今日正式启动,据称新组建的浙江大学将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新的浙江大学筹备小组亦于今日成立,长期在新华社香港分社担任领导职务的张浚生出任该小组组长。在今日举行的新浙江大学筹备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称,四校合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新浙大的建成,将使学科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门类,这不仅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翻开崭新一页,还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省省长柴松岳称,此次四校合并亦是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浙江省将与教育部密切配合全力支持新浙江大学自主办学,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他称新的浙江大学应充分发挥四校原有的优势,通过深化内部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提高整体水平。据悉,新组建的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目前,四校拥有在校本专科生四点六万人,在校研究生近五千人,教工一万人;博士后流动站十三个、博士点七十六个、硕士点二百十七个、两院院士十一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十二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基础学科十八个;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门类齐全的学科。长期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职务的张浚生,今天正式出任新浙江大学筹备小组组长。由浙江大学领衔的杭州四所知名大学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被视为本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事。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都为此作了重要指示,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更亲自过问,直接指导。张浚生今日在新浙江大学筹建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离开杭州十三年到香港工作,在此期间我有幸在中央领导下参与了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雪国耻的大业。我离开浙大更有十五年了,现在要我担任筹建小组组长,参加四校合并组建新浙大的宏伟工程,深感担子很重。”张浚生表示他有充分的信心为新浙大的发展“铺好路、搭好桥”,并以竺可桢、苏步青等浙大先辈的例子,鼓励到会的五百余名四校人员为建设新的浙大“各司其职,各展所能”。新浙江大学挂牌在即本报杭州9月7日专电(记者万润龙特约通讯员徐有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挂牌在即,今天新浙江大学筹备小组正副组长张浚生、潘云鹤在杭州首次向海内外新闻界发布新闻,介绍新浙大。根据国务院决定,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重大事项以教育部为主,日常工作以浙江省为主管理。新浙江大学将拥有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是目前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新浙大分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和之江五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4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左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本是同根同源。本世纪上半叶,四校前身老浙大就已是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名声远播,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赞誉为“东方的剑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文、理、工、农、医、法、师范等学科从老浙大母体分离出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分别建成如今办学实力较强、特色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四所大学。今天,四校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又重新融合在一起,新浙江大学的办学实力由此而大为增强。目前学校共有145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2个。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校学生达5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5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00多名。全校有1万余名教职员工。教师中有教授800余名。副教授1600余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据悉,一个由12人组成的新浙大领导班子已经组成,新组建的浙江大学将于本月15日正式挂牌。百年风云说浙大本报讯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一艘最大的“航母”——新浙江大学,将于9月15日正式起航。这座古老的“东方剑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分分合合后,又将手拉手掀开历史新的一页。在一些老浙大人的记忆里,现在的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所高校,原本就是同根同源。百年前,从求是书院发展而成的浙江大学,是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严谨的求是学风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也聚集起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当时的浙大名师荟萃,人才济济,被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的剑桥”。从1952年国家进行高校院系调整起,浙大如同一棵大树开始“分枝”了。浙大文学院、师范学院、一部分理学院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经过糅合,形成了杭州大学。浙大农学院是浙江农业大学的前身。而浙大医学院与省立医学院合并,形成了浙江医科大学。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四校各自发展,到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成为我省高校的主力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办学等“症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校的发展。许多老浙大学子、老专家开始呼吁“四校合并”。早在80年代初,当时的浙大名誉校长刘丹就曾提出过四校联合的设想,由于条件未成熟,这一愿望当时未能成为现实。1996年,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浙农大名誉校长朱祖祥院士和浙大王启东教授再次提出了四校合并的构想,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重视。1997年初,我国四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联名向江泽民同志写信,对四校合并这一高教改革举措予以高度肯定,希望能尽快促成。今年4月底,经国务院批准,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工作正式启动。在昨天的新浙大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筹建组组长张浚生满怀激情地回顾了浙大的百年渊源。他认为,建设若干个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四校合并后的新的浙江大学,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本报记者王慧华)

后记

在很早以前就有一个愿望,希望把我们二十多年来从各家媒体上收集积累的上万篇关于浙江大学的新闻报道作品,精选分类后整理出版,一方面为后人和校史研究者留下一份有用的资料,另一方面也无愧于在这个岗位工作那么多年。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这个愿望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此书所选编作品都是四校合并这段时间发表在各家媒体上的新闻报道。文章选编重点考虑三块内容:一是有关并校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二是有关浙江大学这段时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三是有关教师的治学方面的典型事例。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和常规性工作报道均不在选编之列。本书按新闻属性在体例上分为消息、通讯和人物专访(包括人物通讯)等三大类,每一类又按照新闻报道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由于篇幅的限制,相同题材的文章,一般只选一至二篇,因此有许多好的作品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另外由于时间的仓促和资料收集的困难,许多好的新闻作品有可能会遗漏,未能收录,在此深表歉意。再则由于载体的限制,此次选编仅限于平面媒体上的报道,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浙大新闻办公室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没有他们长期来默默无闻、辛勤劳动所积累下来的这些珍贵资料,就不可能有本书的问世;同时,也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同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尤其是责任编辑叶抒同志为本书的选编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编者2007年5月

编辑推荐

《媒体浙大》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媒体浙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希望书快点到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