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导论

出版时间:2007-08-0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彬,周谷平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教育史导论》为配合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而编写,旨在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本专科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所用,也是研究生及在职进修生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参考用书。《中国教育史导论》的编写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采用专题式的写法,全书共15章,其中古代部分8章,近代部分7章,分别对不同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教育思潮的演变、著名教育家的思想等进行重点梳理和阐述,从而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更清晰地把握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既补充了笔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关于近代大学教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等,也吸收了一些教育史学界相关的研究信息和动态,如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和书院教育的评价等;三是为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每章均附有若干经典作品,主要选自《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孟宪承等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陈学恂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华东师大教育系编)和《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田正平等编)等;四是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每章均列有学习重点和思考题,以促进学习与思考;五是为帮助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究,每章附有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以便于查找,从而达到拓展知识和培养研究能力的目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学校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教育一、从甲骨卜辞看早期的学校二、西周的官学教育及其特点三、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经典阅读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节选)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节选)第二章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二、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荀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礼记》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经典阅读《论语》(节选)《孟子》(节选)《荀子·劝学》《礼记·大学》《礼记·学记》《礼记·中庸》(节选)第三章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独尊一、儒墨道法各家在教育上的论争二、“儒术独尊”文教政策的确立三、从董仲舒看汉代儒家的教育思想经典阅读《墨子·兼爱下》(节选)《韩非子·五蠹》(节选)董仲舒:《对贤良策》(节选)第四章 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一、官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二、蒙学的发展及其经验经典阅读颜之推:《勉学》(节选)韩愈:《进学解》王应麟:《三字经》第五章 科举制度的确立、演变及影响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三、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科举制度的研究和评价经典阅读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节选)黄宗羲:《取士》第六章 书院制度的形成、发展及经验一、书院的起源和形成二、书院的发展和演变三、书院的类型和功能四、书院教育的主要经验五、清末改书院为学堂经典阅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顾宪成:《东林会约》(节选)颜元:《漳南书院记》第七章 理学家与理学教育思想第八章 启蒙思想家与实学教育思潮第九章 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第十章 “师夷之长技”与新教育的萌发第十一章 维新启蒙与“新政”时期教育革新第十二章 近代教育制度变迁与模式转换第十三章 近代教育家群体的崛起与教育思潮的勃兴第十四章 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大学化与收回教育权运动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唐代官学与汉代太学相比,在教学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了规定的学习年限和相应的考试制度。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考是每10天考一次,考试方法分背诵和讲解两种,后因相隔太近而改成月考。岁考于岁末举行,考其一年所学内容。毕业考即学业修完后的甄别考试,考试合格者,四门学生可补为太学生,太学生可升人国子学。二是扩充儒学内容,分经教学更为细化。唐代把经学分为正经、旁经两类,正经又分大经(《礼论》、《左传》)、中经(《诗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旁经有《孝经》、《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学习二经者应选取一大经、一小经,或选二中经;学习三经者必选大中小各一经;学习五经者则大经全习,其余各选一经。而旁经每人均须修习。三是一些专门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如算学根据学习内溶的不同分为两个专业,各自有修习的专业课,但均要将《记遗》和《三等数》等作为共-同必修的内容。医学则先学习《本草》、《甲乙经》、《脉经》等基础知识,然后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五科,分别学习专业知识。  宋代官学在教学上有两项重要的改革,一是胡瑗在苏州、湖州的地方官学中创立的分斋教学,二是王安石变法时在太学实行的三舍法。分斋教学,亦称苏湖教法,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前者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以养成统治人才为目标;后者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学生选择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以养成有实际才干的管理人才为目标。分斋教学的意义在于强调培养“明体达用”的人才,将博通儒家经义和具有实际能力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具体做法上不仅设经义和治事两斋,实行分科教学,而且在治事斋每人“各治一事,文兼摄一事”,开主修和辅修制度之先声。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初入太学者进外舍,通过每年一次的升舍考试,再参照平时的行艺,合格者升至内舍;内舍生通过两年一次的升舍考试,再参照平时的行艺,合格者升至上舍。上舍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将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综合评定为三等,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三舍法是王安石试图融养士与取士于一体,提高太学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意义在于将太学按程度分级。并建立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同时对学生的升舍做到考试与平时行艺相参照,更加客观、合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教育史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