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潘士远  页数:147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东亚的成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失败激励着一代代发展经济学家去探索其根源和寻求其教训,以增进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技术选择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它们可以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并不是引进和模仿越先进的技术越好,这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当时的经济条件。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要引进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技术,即适宜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和模仿技术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一味引进当时世界的最前沿技术,那么,它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就会很低。这不但不会使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反而会进一步扩大技术差距,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引进先进技术一低吸收能力一低增长”的恶性循环。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适宜技术,那么,它就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收敛的目的。  我本来只打算在拙著里浅谈一下技术选择问题,但后来发现,在第4章中,我利用Darron Acemoglu发展的框架来研究技术选择和经济收敛的问题,恰巧,这一框架可以用来研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不平等问题。因为工资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所以我觉得应该可以在第5章和第6章讨论收入不平等问题。虽然在这两章中我没有详细讨论技术选择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

内容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什么除了东亚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之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这主要根源于发展中国家错误地推行了赶超战略,鼓励企业引进或者模仿当时的世界前沿技术。《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试图从技术选择的角度切入构建模型来研究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首先通过简要评述经济发展理论来梳理出其发展脉络,勾勒出人们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献分析表明,虽然许多经济发展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只有东亚少数几个经济体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现象,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林毅夫教授等提出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在统一的框架内解释了这一现象。但是,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模型化。因此,《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第2章、第3章和第4章想就模型化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理论作出初步的尝试。

书籍目录

1.经济发展理论:文献综述1.1 前言/11.2 新经济增长理论/51.3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131.4 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自生能力的角度/251.5 小结/362.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2.1 前言/382.2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392.3 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432.4 小结/503.技术选择、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3.1 前言/553.2 技术选择与知识吸收能力/583.3 技术选择与经济收敛/593.4 小结/704.技术选择、模仿成本与经济收敛4.1 前言/744.2 模型的设定/764.3 模型的分析/804.4 小结/905.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不平等5.1 前言/935.2 模型的设定/955.3 模型的分析/995.4 小结/1056.最优专利制度、技术进步方向与工资不平等6.1 前言/1066.2 模型的设定/1086.3 模型的分析/1116.4 专利制度、技术进步方向与工资不平等/1166.5 小结/1177.结语7.1 结论与启示/1227.2 问题与方向/124参考文献/126后记/148

章节摘录

  在一个竞争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供给等于需求时的均衡价格。当一种产品或者要素的价格被人为固定在低于均衡价格的水平时,会同时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刺激需求量;一种是抑制供给量。这样,需求和供给的数量偏离均衡,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缺口。如果压低价格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那么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成为持续的现象,或者说短缺成为经济中的常态现象。正是由于这种机制,扭曲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的政策环境造成了资金、外汇、原材料、农副产品及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均衡,经济生活中的短缺成为普遍的现象。为了保证紧缺的物资、资源能够配置到政府所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政府不得不建立一套与这种政策环境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包括:金融管理体制;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物资管理体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低利率和低汇率政策的实行降低了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低能源、低原材料价格和低货币工资政策的实行压低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已建成企业的利润率和积累率。这为经济发展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宏观政策环境。但是,这些制度安排还不足以成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充分条件。如果企业为私人所有和经营,那么私人就仍然保持着对利润分配的使用权和投资方向的选择权,企业积累方向未必能够符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事实上,以利润为经营动机的私人,总是倾向于把资源投向能够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部门。一方面,由于市场对轻工业部门产品需求高;另一方面,轻工业的技术结构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当政府以重工业为中心时,受到压抑的轻工业部门往往具有很高的盈利水平。政府为了获得剩余的支配权、把握投资方向,使之用于符合国家意图的发展目标上,就必须剥夺企业的微观自主权,最大限度地把私人企业改造成国有制企业,使后者占据所有制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指令性生产计划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