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良夜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伟驰  页数:230  
Tag标签:无  

前言

  收在这本小书里的文章,有长有短,但都跟诗歌的赏析有关。现在说到细读(Close reading),好像只跟“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有关,其实早在拉比和神学家注释《雅歌》、《哀歌》,经学家注释《诗经》的时代,就有了细得不能再细的细读实践,并且有其基本类型了。我国古代的诗歌注疏,亦达到了精深的地步。现代人将部分读诗经验加以框架化,形成理论,这有其长处(可以按既定框架确定新作品的价值和秩序),也有其短处(将不符合其框架的好作品摒弃在外,视而不见)。一部现代诗歌史也就是一部偏见史。从某一个理论框架来看较为逊色的作品,从另一个框架来看就可能很优秀;反之亦然。理论框架的拓展,有赖于对丰富的诗歌经验的更合理解释。考察文学理论框架和评价系统的交替,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本书第一部分几篇较长的文章.是对现代诗歌的一种观察和阅读。由于新诗在生发的过程中受现代诗的影响较大,因此本书比较侧重于对现当代英语诗歌的译介和分析.以作为新诗发展的借镜。“美国的诗选之争”是中国新诗当下各种现象的一个预演和预示。其余几篇谈到了弗罗斯特、爱德华·托马斯、沃伦、梅利尔等诗人。里面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细读,相信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具体操作的感觉”。总体来说,比较侧重于现代诗运动中保守的那一路。他们不像庞德、艾略特、自白派、垮掉派那样与传统断裂,而是注重诗歌传统的连续性。他们应该是代表着诗歌创作和审美中的常态。作一个类比,这就相当于小说家中的卡夫卡和辛格的对比。另外有两篇评论当代新诗人的文章。他们的诗不能说完美,但也算有特色,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类似于这样的诗人还可以选出不少,由于机缘的问题,尚未能顾及到。这部分的文章,曾在《渎书》、《文景》等杂志发表过,请见书末的说明。

内容概要

云雀掠过高地,远远地在后面:那些郊区的夜莺,我听不见;画眉和乌鸫在小镇花园里婉转也徒然:人、动物、机器的噪音轰然。    但从不熟悉的街道传来的孩子的召唤回荡在熟悉的傍晚的回声里,甜蜜如夜莺或云雀的歌,成就了一种奇怪的欢迎仪式,使我仿佛一个国王置身于人、畜、机器、鸟儿、孩子中间还有那在回声中生、伴着回声死的幽灵。没有朋友,小城却友好:没有家,却不失落;尺、管这些门我一个不认识,碰到的也都是陌生人的眼睛。    也许,明天之后,我再也看不到这些如家的街道,这些亮着灯光的教堂窗户,它们之间的男女老少再也看不到:但这是一切朋友的夜,一个旅行人的良夜。

作者简介

  周伟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 教父哲学、中世纪哲学专家。著有《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2005)、《记忆与光照》(2001)等。译有《沃伦诗选》、《梅利尔诗选》、《英美十人诗选》。本身亦为热血之一诗人也。

书籍目录

诗歌译评  美国的诗选之争  小诗大境界  爱德华.托马斯:日常生活中的神秘  沃伦: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  梅利尔的诗歌拼图  “剩下的唯有一对翅膀”  几个各有风格的英语诗人  诗与哲学  新闻译员分行的内心生活  诗歌中的语言游戏小诗短评  不安与沉稳之间的喜悦  从俯视地面到仰望天空  大师的小节  对称空间中的思慕  含蓄而冲突的美  将神秘藏在平静里面  生活于自足愉悦之中  诗歌的散文口味  诗歌的神秘因素  一首小诗的复杂空间  体会诗是一种“语言”艺术  童年的哀愁与美丽  童年的甜  伟大的伦理力量  言尽意无穷  附:篇目来源

章节摘录

  诗歌译评  美国的诗选之争  现在中国每年都要出几个版本的“诗歌年鉴”之类,由于编选者分为“知识分子派”、 “民间派” (据说又一分为二了)和“第三条道路”,各个版本呈现的中国诗歌面孔截然不同。“倾向性”真是越来越浓了,这于中国诗歌是祸是福,现在还难以说定。这时,看看别国诗选如何“选”,似乎具有一点“攻玉”的作用。美国诗歌较热闹,就看美国吧。我尽量不议论,只“呈现”。  1960年代.美国也发生过一场所谓的“诗选之争”。先是1960年有Donaid M.Allen编《美国新诗歌:1945-1960》,两年后有Donald Hall和Robert Pack编《英美新诗人:再选》。从编诗标准和主旨来看,二者可谓大相径庭,针锋相对。  先出的《美国新诗歌:1945-1960》堪称“前卫诗选”或“民间诗选”,编者Allen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新诗歌“显示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然拒绝学院派诗歌所具有的所有那些品质”。新诗歌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大都与现代爵士乐和抽象的表现主义绘画密切相关,受到它们的启发。从编者的审美趣味来看,他是喜欢创作的自发性、非理性、未完成性、直接性,反对精致、高雅和完美。从其师承上说,这本书所选的诗人都主张美国本土性和当代性,引惠特曼、威廉斯为同道。作者身份也多元,有少数族裔、同性恋、黑人等。另外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在那时,这些诗人没有一个是在大学里教书的,而新批评派基本上占领着当时的大学讲坛。因此“波希米亚人”与“教授”堪称他们的典型画像。(但今天情况已基本改变了。)

编辑推荐

  从西方经典诗人,到我们身边的诗人,以有别于“新批评派”的细读,展现诗的境界与丰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旅人的良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笔还不错。
  •   书还没翻 不过页面好脏! 很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