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出版时间:2010-0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简·莫里斯  页数:568  译者:方军,吕静莲  
Tag标签:无  

前言

简·莫里斯的作品能够翻译介绍到中国,真好。现代新闻业是在西方自然形成和逐渐发展,它对于中国,却是清末开了国门之后才慢慢引进的新鲜玩意儿。所以,西方跑国际新闻的记者,比中国整整早一大罔。探险精神激扬了记者们的斗志,殖民传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走遍世界的通道,他们蜂拥而出,各显神通。记得小时候,很喜欢父亲买的《非洲内幕》,那是美国记者约翰·根室的非洲采访,我和二哥隔一段时间就轮着会去翻一遍。根室暴走欧洲、亚洲和美洲,可称系列大洲“内幕”专家了。所以,在西方,英国记者简·莫里斯并非开风气之先,也绝非以此成名的孤例。可是,简·莫里斯还是很特别。

内容概要

作为游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步入耄耋之年的简·莫里斯回顾自己半个世纪的历程,写下《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一书。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作为媒体记者和游记作家的简·莫里斯的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见证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到亲历二战后对战犯的审判;品尝了西班牙的贵腐葡萄酒又体验了中国的神奇药膳;从众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到名不见经传的北非村庄,简·莫里斯已经超越了旅游者的身份,而更似一位形貌低调的当地居民。她不写名人政客,只写斜阳下匆匆回家的士司机的会心一笑、街头巷尾值得流连徘徊的小风景,她笔下的那个城市经她雕琢而散发出别样光芒。正如莫里斯在访谈时所说,她常无目的地闲逛以及像狗一样咧嘴微笑在城市里行走,正是这样的一种姿态使得她的游记散文洋溢着斑斓色彩、渗透着智者的哲思。

作者简介

简·莫里斯,集诗人、小说家、旅游文学作家为一身,1926年出生于英国克利夫登。曾担任《泰晤士报》、《卫报》记者,后专事写作。著作超过三十部,除了有关英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牛津、曼哈顿、悉尼、威尼斯、香港、西班牙和威尔士的记述;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围英国布克文学奖。2008年1月,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十五名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半个世纪的独特行走——代中文版序序言:这是事实么?20世纪50年代1 珠穆朗玛峰1953年2 一个温和的共和国:美国  曼哈顿  南方  芝加哥  火箭号3 麻烦的国度:中东  埃及  黎巴嫩  约旦  耶路撒冷  伊朗  阿曼  苏伊士事件  巴格达  以色列4 南非白与黑5 天堂的混乱:加勒比  特立尼达  巴巴多斯  古巴6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  柏林  巴黎  伦敦  两位大人物7 东方:远东  日本  香港8 威尼斯 1959  20世纪60年代9 艾希曼的审判10 冷战  联合国  莫斯科  列宁格勒  敖德萨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第六舰队  赫尔辛基  的里雅斯特11 南美颤栗  拉巴斯  利马  库斯科12 牛津 196513 澳大利亚  达尔文  悉尼  艾利斯斯普林斯14 一个新非洲  加纳  尼日利亚  埃塞俄比亚15 曼哈顿 1969  20世纪70年代16 快乐之地  克什米尔  特鲁维尔17 前英国领地  新加坡  锡兰  大吉岭  德里18 卡萨布兰卡:变性19 伦敦197520 光荣之后:美国  洛杉矶  曼哈顿21 南非黑与白  20世纪80年代22 充满渴望的心血来潮:虚幻之所  韦尔斯  旧金山  里约热内卢23 悉尼198324 噢,加拿大!  渥太华  多伦多  温哥华  圣约翰25 中国在那儿26 维也纳198327 “Y Wladfa”:另一个威尔士28 柏林198920 世纪90年代29 欧洲的流动  葡萄园  瑞士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波斯尼亚  立陶宛  匈牙利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阿尔巴尼亚  爱尔兰30 美国光与影  俄勒冈的波特兰  在“微风号”  西点军校  曼哈顿31 悉尼199532 香港:终结结语:满足一个长期被需要的需求索引

章节摘录

2 一个温和的共和国:美国南方 对美国南方的最初印象让我的心情不太轻松。位于华盛顿的最高法院对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作出影响深远的判决,裁定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非法,我恰好在此案宣判的次日到达亚特兰大。当这一裁决宣布时,南方白人们心中压抑地翻滚着的全部不满立时沸腾,痛苦怨恨的言语溢出。一整天我都听到男人女人们的怒骂。他们的辱骂既如此充满戏剧性,又这般翻来覆去,简直让我不能不觉得是从某本歧视惯用语词典中整体摘录的。我在一家咖啡馆里参加了一场对话,跟那儿的经理以及一名自称高级警官的男人。他们用了不少时间来回忆过去的种族骚乱,惬意地谈到“黑鬼”在街头被嘲辱和击打,特别提到一个黑人被一帮暴徒追赶,拼命扑进这间咖啡屋门口,结果只是被推回到人行道上。“黑鬼唯一应该呆的地方,”那经理最后说,“就是后门,手里拿着他的帽子。”另一些温和点的亚特兰大人,像任何人一样惊骇于这些残忍的言辞,转而鼓吹其他维持白人至上地位的方式。他们迷醉于“老南方”的多愁善感,会像假装正直的狱卒一样说:“把事情留给我们来处理。我们理解黑人,他们也理解并尊敬我们。毕竟我们已经一起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彻头彻尾地了解他们,相信我,他们的头脑跟我们的不一样。把这一切都交给我们。南方人自己照管南方人。”如果我是一名南方的黑人,我想我大体上更愿意听到高声大吼,而非柔声细语。至于乡间的黑人,他们似乎仍然与那些奴隶制时代旧印刷品上的图样一致;仍然半裸着身体在田地里艰苦劳作,仍然沉溺于色彩和俗艳的装饰物,仍然充溢着歌声,仍然无知且无组织;一个受奴役的民族,令人无比同情。看起来他们几乎没人深入思考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却时常以一种悲哀的无动于衷想到它。我曾与阿拉巴马州的一名黑人农夫交谈,问他有色人种的状况是否有任何好转。“事情没有变得更好,唔,”他说,“也没有变得更糟,只是保持原样。对有色人种来说,只要我们呆在这儿,情况永远不会变得更好。”这个区域自身的本性也增强了南方的压迫性。一般而言,这是一片广阔、干燥、多尘、委靡不振的乡村;有时美得叫人难以忘怀,但通常是忧郁的;缺乏充沛精力和兴高采烈,也缺乏新鲜与活泼;一个独一无二的非狄更斯式的乡村。比如说,当你在夏日开车穿越南卡罗来纳州,会有无垠的棉花地将你吞没。各处都是凋敝的村庄,积满灰尘、破败倒塌,小块木头拼凑的屋子,生锈的广告牌,几个没精打采的白人和黑人聚集在商店周围。在贫穷白人的未粉刷的房屋外常常停着朽旧的汽车,洗衣机摆在走廊上一堆乱糟糟的东西中间。有时会有一个带弯弯尖塔的白色小教堂。时常见到幽暗发霉的低洼地,阴郁的树木站在水中。种植同的主宅地有时很气派,但大多年久失修,死气沉沉。我拜访了这样一栋房子,跟房主聊了聊,听到的无非是慷慨宏富的往昔的哀伤回音。三代人之前,帕克种植园包含大约10000英亩田地,曾是这一区域的一块大产业。如今萎缩到只有150英亩左右的棉花、烟草、甘薯和玉米。通往那房子的车道是两行松树间的一条窄路,未铺柏油;汽车沿着它开过时,一团烟尘在身后腾起。路边有两间简陋的小木屋,其中一问有人住,外面晾着一排衣服,另一间房子前面,麦秆一直堆到屋檐高。路的最尽头是那间大屋,古典而破败。有四根柱子的门廊宽阔且壮观。帕克太太认为只有华盛顿或托马斯·杰斐逊才真正配得上它,但当我注意到那宽阔的台阶摇摇晃晃,前门的门框松垂下陷,屋顶高处还挂着一个暂无动静的蜂巢,就觉得自己更有资格坐在那里。屋内可真是相当凌乱;主厅从前到后整整齐齐地穿过屋子,里面有一架高寿的脚踏式风琴,乐谱架上搁着一本巨大的圣歌乐谱。种植园主刚刚同他的拖拉机扭打过一番,手上油乎乎,戴着顶假发,穿着件开领衬衣。但像绝大多数南方绅士一样,他有好客的天分,很快我们就坐到门廊的栏杆上,喝起一大杯冻饮,透过松树向外望。他告诉我他差不多是独自一人运营这种植园,只有一个全职雇工帮手。他的孩子们在当地的公立学校念书,妻子负责家务。这块产业上的五间小屋出租给在其他地方工作的几个黑人家庭,而“那条街”——过去给奴隶们居住的两排一模一样的棚屋,如今已然荒弃,行将坍塌。当我们在门廊里闲聊时,一大团尘土从车道向我们逼近,紧接着出现了两匹步履庄严的高大的骡子。它们拉着一种类似雪橇的东西(滑雪长撬与克娄巴特拉游艇的混合物),上面坐着个戴草帽的黑人,老得够呛,满脸皱纹,威仪堂堂。他转过拐角以帝王般的姿态开进来,骡子气喘吁吁,雪橇吱吱作响,尘土在我们周围翻腾;经过门廊时,他抓住帽顶举起帽子喊道:“晚上好,老板,先生;晚上好,帕克太太。”“晚上好,亨利大叔,”他们回答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说到英国人的游记,谁又写得过莫里斯(Jan Morris)?莫里斯笔下的欧洲,是百年英国旅行散文的极品读莫里斯的游记,会惊讶于他心细如尘的观察,他的笔墨如最细腻的几根琴弦,会在读者引起绕胸三月的杜比回响。   ——香港文人陶杰 简•莫里斯的世界均是我留恋或向往之地,读过她的书后若再踏上新的旅程,也许就会希冀着与她的不期而遇……   ——数学家、诗人蔡天新 无论莫里斯游走何处,她都会带若双敏锐、热情且不乏细致观察的眼睛,以及对探险的无穷尽的爱跟随莫里斯的足迹是探求世界的不二选择。   ——英国《每日电讯》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旅游写作以及阅读游记,至少不喜欢那些给人指路导航的书籍。我写书不会告诉读者去一个地方会发现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发现都会有所不同。 我有几条准则:一是像福斯特了解亚历山大城那样,去“无目的地游逛”;另一条便是遵从《圣经诗篇》里所言:“像狗一样,咧嘴微笑着在城市里行走”。所以我一生都在无目的地游逛以及像狗一样在城市里行走。   ——简•莫里斯接受BBC访谈实录

编辑推荐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莫里斯作品之精华,林达推荐并作序,读完这《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我希望能读一遍所有她写过的书。写作深度固然和天赋有关,也同样与作者的生存困境有关。这两个条件,不管幸与不幸,她兼而有之。我觉得自己和莫里斯在内心有某种暗合。我读到她的片言只语,就默契地知道,她后面没说出来的那一大段,可能会是什么。我知道她记者行动的坚决,以及作者判断的迟疑。我知道她在二者之间切换的彷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曾园/文 载《时代周报》第92期
      
      莫里斯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这座星球日益增长的美国化”。拒绝从冷战的主旋律看问题,坚持去搜寻更多无法归类的细节,这就是莫里斯。《世界》这本书有很多主题,哀叹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其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不显眼的一个。
      
      曾园
      
      游记与历险文学的写作无疑得益于人类交通技术的进步,但也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写《吉姆爷》的康拉德是海员,写《王家大道》的马尔罗是外交官,写《密使》的格雷厄姆.格林甚至是间谍),因此它曾经只是少数人才能运用的文体。帝国不仅仅修筑了通畅的大道方便将军队快速运到各地,也用游记文学划分了边疆与中心,既将首都的文化播撒到蛮荒之地,也将远方的奇闻逸事奉献给首都读者。
      
      在今天,写篇游记还有什么门槛呢?不需要帝国提供庞大的开支,很多人都可以写出像哥伦布的《发现美洲》与库克船长的《环球游记》那样的书—至少,所有被两位船长提过的地点都可以在书中一一呈现—飞机票与火车票存根可以作证。
      
      但实际上,游记变得更难写了—人人都能去能写,就无法再用猎奇的老卖点卖书了。读者也渐渐发现:去过一次某地,读完游记后觉得自己完全白去了,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游记。旅游的目的有一千种,但真正的游记只有一种—它的作者必须读懂那个地点。这其实非常难,龙应台年轻的时候就说过,即使到非洲去,那里同样也有摩天大厦,但只有在一场滂沱大雨之后才能发现这个城市自我膨胀的宣言破产了:它衰弱的下水管道无力将一场暴雨化解,八车道的现代化街道上泥水四溢。
      
      进入全球化时代,读懂另外一个国度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发现英国作家简.莫里斯(Jan Morris)早就致力于去写那些无名之地、飞地、难以归属之地。她的《的里雅斯特》、《香港》等书早已探讨了两地的“全球性”与“多元化”。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通常人们将这五十年看做是冷战的五十年。但这五十年里还发生了其他的事情:毒品文化、环境污染、艾滋病……还有全球化开始启动,莫里斯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这座星球日益增长的美国化”。拒绝从冷战的主旋律看问题,坚持去搜寻更多无法归类的细节,这就是莫里斯。
      
      该书实际上是《泰晤士报》、《卫报》等媒体与一个作家的合作产物。传统媒体严格的生产机制与作家的想象力如何接榫?他为《泰晤士报》写的第一篇报道是1953年5月29日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新闻。国际媒体在这个消息上的竞争非常激烈,报道发出之后,他心里没有把握:“它已经插上翅膀从加德满都向英国飞去,还是仍然在喜马拉雅山麓上沉重地走着?”第二天,“晨光很美。当太阳爬上我的睡袋,我懒洋洋地从木乃伊般的包裹里伸出一只手,朝无线电收音机的旋钮摸去。一阵胡乱摸索,几声噼啪声和嘶嘶声,然后是一个英国人的声音。人类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他说。伊丽莎白女王在加冕礼的前夜收到这个消息。”“加冕珠穆朗玛”的消息为他个人带来了第一次成功。但这次“登顶珠峰是大英帝国这类成就中的最后一次”。
      
      他对当地人喊叫起来:“珠穆朗玛被搞定了!世界最高峰被征服了!一切顺利!”
      
      而当地人说:“好的,先生,现在吃早餐吗?”
      
      他具备优秀记者笔下那种穷尽一个主题所有可能性的勃勃生机,也能时刻留意自身的局限性。
      
      国际大报有充足资金、信息渠道、采访便利,“更给了我一个正面观察各种事件的大看台,这可耻地增强了我的自负。压根儿就是一转眼间,我就开始对全人类的问题指手画脚,并且建议各个国家和民族如何解决它们。”相信这仅仅持续了一小段时间而已。此后五十年,他走遍全世界,用冷漠与同情的态度打量某个城市街道的下水管道,在市场里考察居民对作料的了解,在夏天或冬天了解他们对纺织面料的了解,以及,他们在节假日是否懂得娱乐,他们的女孩子是否漂亮、是否被压抑、身体哪些部分被小心地遮挡起来。
      
      《世界》这本书有很多主题,哀叹大英帝国的衰落是其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不显眼的一个。
      
      在《新加坡》一文里,莫里斯给出了大英帝国衰落的准确时间:“新加坡是毛姆和科沃德笔下的大英帝国—一个失去目标、信心和意志的帝国—的原型:当它1942年沦陷于日本人之手时,实际上,这个帝国及帝国的观念也崩溃了。”尽管作者自称是威尔士的共和主义者,平静地写过这样的句子:“一千年来,威尔士爱国者们始终对英格兰人的入侵充满愤恨,有时是激烈的愤怒。”还有“英格兰移民涌入导致威尔士文化和语言被削弱”。然而,莫里斯从第一篇“加冕珠穆朗玛”开始,总在旁敲侧击关于帝国的主题。“我这辈子一直在看事物和事件,观察它们对我自己的特定感受力的影响。”衰落中的大英帝国不可能不成为他的关注对象。
      
      当然他呈现的是他眼中的帝国。《世界》的最后一节写的是香港回归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查尔斯王储在日记中描写移交仪式时透露自己的心迹:“这是帝国的末日……”不过王储心中的帝国,更多的也许是王室的尊严。他愤懑地写: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莫里斯在这篇文章的引言里不知不觉地也写道:这实际上是大英帝国的终结。她似乎忘了,大英帝国在她的笔下已经崩溃两次了。只不过第一次他是男性,这次她是女性。
      
      他曾写道:“1942年,被羞辱的殖民主义者和他们的妻子被日本人赶到草坪上,从那儿开始去往樟宜监狱的残酷行军,不少人死于途中:并且我想,如果闭上眼睛,我仍然能够在阳光中听到他们充满勇气或抱怨的声音,坚持要求给狗提供水,或者勇敢地突然叫喊‘这里将永远是英国的土地’。大英帝国呜咽着离去……”
      
      1997年6月,在香港做最后一次新闻报道的莫里斯明白,英国将要卸下历史上帝国传统的重负,与欧洲的其余部分达成和解。但此刻,“雨继续下,看台变成了伞的海洋,雨水顺着我们的脖子流下去,但士兵仍在勇敢地齐步走,风笛手如怨如诉,歌手放声高歌,查尔斯王子穿着海军上将的白色制服发表演讲,雨水当头淋下也毫不畏缩。”在她的笔下,对舱位斤斤计较的王子变成了与雨水作战的悲剧英雄。我蓦然想起另一个游记作家希罗多德,他曾提到过与风作战的古代勇士,那个捕风民族“被这种邪恶的狂风激怒了,于是他们对它宣战,摆开阵势冲了进去,结果被迅速而彻底地埋葬了”。
      
      描写典礼的诸多细节,经过一番沉思后,莫里斯找到了音乐启发下的思路,“已经非常接近午夜了,《纽伦堡的名歌手
  •   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作者竟然是变性人。但是散文真的很不错,作为一个曾经跟随探险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记者,莫里斯她不会让人失望
  •   我一直钟爱游记,因为游记不但记录的不只是旅行,同样也记录了那一瞬间的历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二战硝烟刚散的50年代到知识暴胀的千禧年,莫里斯用50年的时光向我们展示她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包括她在中国的短暂时光。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环游世界,但世界早已不同,让我们随莫里斯那优美的文笔一起穿越时光,体会那50年的缤纷世界!
  •   一个新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
    作者很有天赋,很真诚
    从不评断,却真实表达了个人的观感
    他去过的,经历过的,写下的每一个地方都如此引人向往
    我觉得,这该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最恰当的方式吧
  •   从记者的视觉出发看世界。很不错的一本书。要是能看的懂原版的话就更棒了。翻译比较与原著是有差距的
  •   书很后、字挺小、留白到了无法再窄的程度。但,文字的清醒的、怜悯的、深思的。
  •   近一个月了,为什么我的书还没到。都没有通知我。请尽快回复我,谢谢。
  •   没看呢,应该会很喜欢
  •   给女朋友买的 很满意的书
  •   好看的书,好品的人生
  •   作者眼光独到,材料一手
  •   还没看,活动时买的,外表没封,有点脏
  •   很厚的一本书但是可以看到历史 同时也感同身受
  •   当礼物送的 不过还没来得及细读 总体感觉不错
  •   作者的文笔细腻有味,他眼中的世界太特别了,值得一读。
  •   看了《的里亚斯特》,喜欢,所以决定买这本
  •   很特别的描述 值得回味
    当某一天 自己踏上征途 也许会在某一个地方 感受到相同的东西
  •   字体太小了,眼神不好的人没法看。遗憾。
  •   内容很棒,难怪折扣很少,但是当当发给我的是本挺脏挺旧的书=。=
  •   初翻了下,应该不错。
  •   这本书的排版太差了,那么小的字,要人怎么看啊!
  •   本来我是以为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平凡人的生活的故事,结果全是大事件的描写,我不喜欢,这种实在太虚了,只有对小人物的生活的描写才是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反正整个世界进程的最有力的呈现
  •   内容我早看过,就想买一本来收藏,没想到真是太旧了。。。
  •   首先表扬一下卓越的送货非常快。收到之后马上翻了一下,果然字很小,很省纸。挑了描写中国的那个章节细细阅读,结果让我失望的是翻译把文字翻得很拗口,读起来很不流畅,费劲。但内容还是很丰满的。等看完再讨论。
  •   作者写作很有个性啊,感觉是信手拈来,但是作者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学新闻的同学应该好好看看。但是感觉作者是个白人至上主义者,除了些欧洲国家,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太多好话。
  •   会的。帮同学买的书,她很喜欢
  •   可以简单看看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但是没有想象中的好 写的都很浅
  •   发货速度比较快,但是送到的书有破损。
  •   发给我的书又脏又旧,内页还破损,请卓越尽快受理我的换货申请。
  •   很佩服这样的人,旅行,看世界。深邃的眼光,细腻的文字。
  •   宋繁银 《时代周报》总编辑  推荐理由:新媒体无法复制的杰作——《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文笔好的记者不乏其人,作家的游记也可说是汗牛充栋,但简?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