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容中逵  页数:243  字数:26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世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变迁?导致这一历史变迁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如何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乡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立足个案,以田野调查和解剖麻雀的方式,从描绘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历史演进历程入手,分三个专题、四个阶段对近世以来颐村教育变迁的演进历程进行了事实陈述,以此为基础,从文化哲学层面对这一历史变迁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政策视域下的当下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提出了部分尚不成熟的看法和举措,以期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教育良性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参考的建议来。
本着上述目的和思路,本研究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三大主体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就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及目的、当下研究情状及存在问题、基本概念及写作运思、所要考察地的大致情形等问题作一简要陈述。
第一部分为“历史考察”。主要围绕“颐村历来的教育情形怎样”这一设问,从“家庭教养、学校教学、村落教化”三个领域,分“有清一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分别对该村教育变迁的历史演进历程及其当下情况做了详细描述。在具体写作上,每一主题均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四个要素,以史料为基础,辅以访谈、图片,以叙事方式,按不同历史时期分别进行描绘,以此向国人展示了冰山一角的中国乡村教育变迁实况。该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主要围绕“颐村教育何以出现如此变迁”
这一设问,着重从文化哲学理论层面深入分析这一嬗变历程本身及导致这一嬗变之成因,并表明近世中国百年乡村教育变迁总的历史趋势是传统向现代的挺进,之所以导致颐村教育变迁呈现出上述趋势与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文化特质不同的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的交锋与博弈,而一切变迁均出于不同历史时期二者自身体系严谨性与生机控制性的较量,这一较量的具体实践及其结果由某一历史时期的总体政治、经济环境及二者在博弈过程中为人们所认同与接受的程度息息相关,这一挺进过程唯当国人自身现代性业已充分发达,并能意识到现代性极至发展所带来的恶果时,才会对其调适并加以有效制衡。当下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具有现代性的片面极至吞噬性日益加深、教育内外系统的异质分离性愈发增强、普通民众对上述两趋势的无意识性依然如故等三个特征,其核心问题是乡村社会的整体重建和家庭、学校、村落三种教育形式的同质同构。该部分包括第四章。
第三部分为“实践探索”。主要围绕“颐村教育应当如何发展”这一设问,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着重从政策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乡村教育良性发展的实施路径,就乡村教育发展“中国之维”的践行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与构建选择。为确保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在认知基础上,我们应当确立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国之维”,包括时、空、向的文化观和全纳、通程、交构的教育观。在操作践行中,则应将其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现实构建“一体两翼”(以学校教学为体,以家庭教养和村落教化为两翼)的乡村教育发展网络,具体过程中则应突出重点,按照三个系统中为公众和政府所意识的程度来确定其各自最需解决的问题并加以付诸落实。确切说,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于学校主要解决的是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量质两个问题;于家庭主要是《国家家庭教育实施纲要》的制定实施和乡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两个问题;于村落则主要是教化主体的明确、教化场所的提供和具体教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三个问题。唯有解决上述具体问题并确保三者在教育实践内容与过程中的同质同构,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才可能协调良性发展。该部分包括第五章。
结语部分主要对本研究做一个直白性的总结,对一些没有论及或虽有论及但尚存不足的问题予以补充说明,并对该研究今后将如何拓展深入进行了大致规划。

书籍目录

导论 解剖麻雀的意义
一、为何要解剖麻雀?
二、如何解剖麻雀?
三、麻雀的五脏六腑如何?
第一章 自然演进中的乡村家庭教养
一、晚清时期:五服之内的家族教养
二、民国时期:三代祖荫下的大家庭教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直系家庭中的父母教养
四、改革开放后:核心家庭中的祖辈隔代协理教养
第二章 时空穿越中的乡村学校教学
一、晚清时期:作为传统儒家教育缩影的私塾
二、民国时期:私塾对新式学堂的僭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村小的成长与辉煌
四、改革开放后:村小的破败与解体
第三章 历史变迁中的乡村社会教化
一、有清一代:传统社会教化中的族长外控
二、民国时期:族长变异中的乡绅内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行政操控下的村官外钳
四、改革开放后:自由共存的村民自律
第四章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乡村教育变迁
一、变迁的历史轨迹:传统向现代的挺进
二、变迁的实质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三、变迁的影响因素:内外、主客两分
第五章 国家政策视域中的乡村教育发展
一、视角置换:乡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向度”
二、认知基础: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国之维”
三、操作践行: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体两翼”
结语 麻雀的成长之道
一、麻雀的演进之路
二、麻雀的生存之态
三、麻雀的成长之道
四、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二、考察的历史时段主要为晚清至今这一阶段。此间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大的阶段。若按通史惯例划分,可分为晚清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本研究结合上述分期方式,以受教育者为主线,将考察分为“有清一代的先祖们(1912年以前)、民国时期的遗老遗少(1898-1948)、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1978)、‘80年代’的追超一族(1979-2008)”四个时期。第三,考察的内容主要为每个历史时期颐村的家庭教养、学校教学、社会教化情形。此处,“教养”、“教学”、“教化”均可称之为“教育”,实乃同意,之所以作如此文字区分,不仅是写作表述之需,也因为长期以来;笔者都坚持认为,尽管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形式都同时在进行着文化传承,但家庭更侧重文化中的行为系统,学校更侧重文化中的智识系统,社会更侧重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系统。同时,在具体考察时,笔者将按传统教育活动的四大构成要素分别进行。具体讲,家庭教养主要考察家庭、家长、教养、子女,学校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教师、教学、学生,社会教化主要考察村落、宗族、教化、村民。第四,考察的方式主要为按专题分段进行。即将上述三大教育变迁考察内容分别纳入到每个历史时期予以综合进行,就每个领域四个要素的考察而言,笔者依循的逻辑运思是:教育的整体环境影响到教育者,教育者制约着教育措施,教育措施决定受教育者发生的变化。依此逻辑,家庭、学校、村落为教育环境,家长、教师、宗族为教育者,教养、教学、教化为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子女、学生、村民为受教育者。第五,考察的目的主要是为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提供依据。即对颐村作为期百年的历史考察,其根本目的是想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理论分析提供理据,使我们从中了解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历史轨迹、总体面貌,并展示百年期间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及其结果,同时,也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史实和理论的支撑。  三、麻雀的五脏六腑如何?  考察地既为湖南省道县新车乡颐村,故欲知颐村之情形,必先明湖南、道县、新车三地之概貌(见图0.1和图0.2)。湖南,古为荆楚之邦,今乃潇湘之地,自近代以降,湖南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谓深远,国人对其情形大致已有了解;新车,仅为乡、村中介之躯,上归道州所辖,其情形可显二者之列。故下文对湖南不再赘述,对新车一笔带过,而重点着墨于道州与颐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一本书,很多值得好好学习之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