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雪芬  页数:220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开始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在19世纪上半叶之前,英语曾经被认为是“蛮语”,但在140多年后的今天,英语教育却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上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中国学习英语的风气、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怎样的沿袭和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为此,陈雪芬编著的《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试图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总结出英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为我国当今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根据中国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分成六个不同的部分。
第一阶段为贸易、传教与英语传播。早期英语传播主要是出于民间贸易与传教之需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早期中外贸易中语言——洋泾浜语和早期教会学校英语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英语教育的影响。
第二阶段为西学东渐中的英语教育。晚清的英语教育是作为西学东渐之媒体而引入的。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翻译、外交之人才以及学习西方器物的制造,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才得以开始。到了维新新政时期,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政府扩大西学的范围并开始重视英语教育。与此同时,受条约、租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教会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教会学校因其英语教学特色日益受社会青睐。该阶段中国英语教育的总体特点为:教会学校与本土学校并存,大多采用语法翻译法,以原版的教材为主,并确立了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阶段为欧风美雨下的英语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一方面由于国家的内外交困,急于寻找现代化建设之路,向欧美学习的心情尤为迫切;另一方面,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有与西方进行日常交流的需求。因此,英语成为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的载体,在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本土中学与教会中学都普遍地采用直接法教授英语,教科书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的英文系无论是教会大学还是本土大学都已属于人文学科,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强调博雅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英美文学素质的提高。
第四阶段为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英语教育。新中国建立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缩减、复苏、停滞等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一度出现不正常的钟摆现象,由直接法回复到语法翻译法,同时教材内容也明显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第五阶段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英语教育。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人们日益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英语热”的现象。而政府也对这种需求作出了及时的反应,英语被定为中学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之一,高校的英语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整个中国英语教育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英语交际法开始得到推行;教材中反映交际目的的内容比重增加;部分中学使用原版教材作为英语教育改革的试点;少数高校开始提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英语教育呈跳跃式的发展,并且有向功利型发展的趋势。
第六阶段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入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社会上也随之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世纪之交兴起了波及各个层面的英语教育改革,改革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调英语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校开展英语教育改革的同时,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较有影响力的有新东方、英孚等英语培训机构。这是英语教育变革以及多元化的时代。
综观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历程,从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蛮语”,到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媒介,到国民政府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英语教育的起伏,甚至一度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处于缩减、停滞状态,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国家和社会普遍的扶持和重视,最终到当前的全民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潮。种种变化无不折射出中国的英语教育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是这种影响的集中表现。
在系统梳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基础上,本书还初步地分析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与其社会物质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不确定因素互动关系,归纳出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过程中,英语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变化的规律。最后还对当前中国英语教育中出现的较为普遍和重要的问题归纳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关系,如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英语教育中的功用性与人文性关系等,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作者简介

陈雪芬,博士,1974年11月生,浙江苍南人,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副教授,1998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到2004年于浙江大学教育系师从吴雪萍教授,研读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到2008年于浙江大学教育系师从魏贤超教授,研读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跨文化交流以及终身学习方向的研究,已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近年来已主持了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课题、曾获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
2 贸易、传教与英语传播
2.1 早期中外贸易中的语言
2.1.1 澳门葡语
2.1.2 广东英语
2.1.3 上海洋泾浜英语
2.1.4 洋泾浜语现象之透视
2.2 作为传播福音工具的英语
2.2.1 早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
2.2.2 马礼逊学堂的英语教育
2.2.3 早期教会学校英语教育之解读
3 西学东渐中的英语教育
3.1 洋务运动时期的英语教育
3.1.1 洋务时期英语教育的社会背景
3.1.2 外语类学堂的英语教育
3.1.3 军事、科技洋务学堂的英语教育
3.1.4 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
3.1.5 洋务运动时期英语教育之分析
3.2 维新新政时期的英语教育
3.2.1 社会背景
3.2.2 书院的英语教育
3.2.3 新式学堂的英语教育
3.2.4 壬寅·癸卯学制颁布后的英语教育
3.2.5 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
3.2.6 维新新政时期英语教育之剖析
4 欧风美雨下的英语教育
4.1 中学英语教育
4.1.1 中国本土中学的英语教育
4.1.2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育
4.2 高校英语教育
4.2.1 中国本土大学的英语教育
4.2.2 教会大学英语教育
4.3 欧风美雨下英语教育特色评析
5 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英语教育
5.1 社会背景及其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5.1.1 苏联模式与英语教育的缩减(1949—1955)
5.1.2 社会主义建设与英语教育的回复(1956—1965)
5.1.3 “文化大革命”与英语教育的停滞(1966—1976)
5.2 中学英语教育
5.2.1 教学大纲
5.2.2 教材分析
5.3 高校英语教育
5.3.1 英语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5.3.2 教材分析
5.4 意识形态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6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英语教育
6.1 改革开放与英语教育的复苏
6.2 中学英语教育
6.2.1 教学大纲的变化
6.2.2 教材分析
6.3 高校英语教育
6.3.1 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变化
6.3.2 英语专业教材分析
6.3.3 大学英语教育
6.4 改革开放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7 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
7.1 全球化与英语教育的新趋势
7.2 中学英语教育问题及改革
7.3 高校英语教育
7.3.1 高校英语专业教育
7.3.2 高校公共英语教育
7.4 非国民体系的英语教育
7.5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革新与多元化
8 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若干问题探讨
8.1 影响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因素
8.1.1 物质环境的变迁
8.1.2 政治环境的改变
8.1.3 文化环境的变化
8.1.4 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8.2 中国英语教育变迁中的几个转变
8.2.1 教材的转变
8.2.2 教学方法的转变
8.3 中国英语教育应面对的几对关系
8.3.1 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
8.3.2 英语教育中功用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在晚清之前,英语在中国曾经被视为“蛮语”,可是自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形成了“英语热”,直到今天方兴未艾。这一百多年来英语在中国的地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剧变?中国的英语教育是怎样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影响着整个社会?在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当前的英语教育界反思和借鉴的经验?  陈雪芬的著作《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对上述问题作了详尽的考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包装和印刷都很不错,喜欢1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