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立宪之路(上下)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刚,李冬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13个部分(辑),包括:导论、近代史与近代性、白银流失的天下、走向世界的思想者、大用之人曾国藩、天国的堕落、汉人收复国权运动、国权与王权之争、立宪:皇帝的救赎、女子与小人的故事、立宪运动一分子、立宪:在党权与国权之间、文化个体性自觉,每辑之下按各自的侧重,细分篇目。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本书写作的内核。在论及“自由”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时,作者举了孙猴子的例子:孙悟空,从自发的生而自由的猴子转变为自觉的自由主义战士,他在完成了西天取经后,仍会回到花果山那个自由的王国。花果山是孙猴子的必然归宿。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杰出人物的代表,又何尝不是一只只“孙猴子”呢?他们的思想绝无干涸,他们的斗志何其坚强,为了理想中充满大爱的自由江山,他们走上了同一条遍布荆棘的路。
  曾国藩在“刺马案”中小试牛刀,已使朝廷心惊胆战的他,却不愿把“圣人子弟兵”带入军队国家化,从而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个莫大的遗憾。
  李鸿章这位硬脖子的中堂,竟敢在老佛爷面前自称“康党”。他创立了北洋“军事—工业复合体”,却在皇榻之下被“去李鸿章化”。他拒做总统,只因是个保皇死党。
  徐继畬,一个用古汉语说新世界的人。《瀛环志略》里,没有天朝架子,没有华夷对立,枯燥的世界地理在他笔下顿时生动鲜活起来。
  胡雪岩是唯一具有商战意识的红顶商人,他以一己之力搏帝国主义,而置生死安危于度外。既知有君臣大义,又知朝廷外尚有国家利益,仅其一人而已。
  “千古一帝”光绪,居然要在中世纪帝制的朽木上,开出近代宪政之花。他是家天下的逆子,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是帝制的叛徒,却是祖国的忠仆。
  严修以教育独立的新思维,创私立新式小学及女学,亦是近代学潮的“第一推动者”。所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被梁启超称作戊戌维新“变化之原点”,废科举制之先声。
  蔡锷,普天下的军阀没有一个像他那样,主张军队国家化;没有一个像那样,无比自豪地宣称“军人不党”。他率先喊出“国权至上”,他的南方军魂,为江山而立国体。
  地位卑微,却人格高贵——这就是民国女子赛金花,这个小女子的柔弱之躯,可以抵挡住八国联军的野蛮,却抵挡不住天朝臣民的践踏。
  ……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带我们一步步重新发现近代史,重新学习近代史。它是一部英雄的赞歌,带着壮烈,带着激情。  

作者简介

刘刚,自由写作者,主要著作有:《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从古代到古典一一进入轴心期的希腊和中国》,以及《中国史诗》卷一“从天命观到帝王术”、卷二“自由的寓言”等。李冬君,历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文化的江山》、《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等。

书籍目录

上册
 导论:自我与江山
  1.读史要读“我的祖国”
  2.从文化个体到文化中国
  3.江山有别于王朝
 一、近代史与近代性
  4.要思想不要主义
  5.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近代化的两条路线
  7.中国近代史也是世界史
  8.从世界史来看明末危机
  9.王朝中国海权沉沦
  10.郑成功的海权之梦
 二、白银流失的天下
  11.皇家内务府造就“世界首富”
  12.茶叶与鸦片引起的战争
  13.海风吹来宪政的花粉
  14.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15.卖国:在国权与王权之间
  16.天朝帝国的“尾巴”
  17.“天朝爱国主义”的大旗
  18.“民心可用”的背后
  19.林则徐看不懂的世界
 三、走向世界的思想者
  20.中国近代地缘政治转型
  21.“师夷”还是“师圣”
  22.用古汉语解读新世界
  23.深入“二希”文明
  24.走向帝国主义的共和国
  25.通往先王之道的合众国
  26.走先王之路到欧洲去
  27.英国人承认“中国海”
  28.西方的权力:传教权与制海权
  29.王朝中国的国旗与国歌
  30.海上日记引起政治风波
  31.为真理成了“人民公敌”
  32.中国近代化之“三表法”
 四、大用之人曾国藩
  33.“赫曦”:理学家看日出
  34.“灭心中贼”一一修身日记
  35.内圣就是“换一个人”出来
  36.“南蛮子”有杀伐决断之气
  37.风水是地理,孝道是天理
  38.从”笔杆子”到“刀把子”
  39.靠“圣人子弟兵”收复国权
  40.埋伏在学术里的救亡运动
 ……
下册

章节摘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是用这样的历史大一统和天下观来确认“祖国”的。或问,如果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变了,“祖国”怎么办?事实上,这早已不是意料中的“如果”之事,而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发生还在继续发展之事。那些反传统的英雄,打倒了“孔家店”,却未放下“祖国”,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向“祖国”发问。他们正是出于对“祖国”的爱,才挺身来反传统。可以反传统,却不能否定“祖国”,这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况且,“祖国”还有退路,可以退到血缘和地缘认同上去,那些反传统的英雄正是在此认同上“热爱祖国”的。“祖国”不是“王土”,但大好河山还在历史亦非祖先,可文化传承依然。王权之下的王土和国史固然不可取,但缺少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祖国”也未免狭隘。运动之初,破字当头,让“祖国”回归自然状态,既为势所必然,亦属不得已之举。时至今日,如新文化运动还不能提供超越王朝史观的文化认同,如现代化进程还不能建立王权主义之外的国家认同,那么,我们就只能认为,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文化转型和国家转型尚未成功,“祖国”还在转型中。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是以“科学”解决文化认同,以“民主”解决国家认同。这样的纲领,应该说,今天依然适用,但它却没能为我们提供新的价值认同。如果说新文化运动革了传统文化的命,那么“文化大革命”则革了新文化运动的命。时下流行的“文化断层’’说,多半说到新文化运动使传统文化中断,少有人提起“文化大革命”更加彻底地步的酬劳。这真是一种对教育的特种报酬。”这样一说,就说透了中国的王权主义。《瀛环志略》初刊时影响不大,后来流传日本,返销中国,国内坊肆翻刻日本版本。徐氏复出以后,总理衙门重印该书,列为同文馆教材。此后,凡官员出使,都要随带此书,沿途校对,以为指南。斌椿使欧,就是据各国所译地图,参酌考订,而宗以《瀛环志略》。黎庶昌使欧,亦以之核对所经过山川城市,风土人情,以为十得七八。对此,郭嵩焘仍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有些言过其实。出使英国以后,他的看法就转变了,极力推崇徐氏为先知:“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乎!”但徐毕竟是以“闻知”和“说知”来谈论西方,“乘桴而浮于海”,对于徐氏而言,还是空想,而郭氏则以“礼失而求诸野”的“亲知”,验证了先知。郭嵩焘为什么要到欧洲去?是因为欧洲人又要打来了。为什么要打来?因为云南发生了“马嘉理案”。“马嘉理案”是怎么回事呀?边民打死英国人了。死者马嘉理,为英国使馆译员,奉命前往缅甸,迎接英国探路队人滇。探路队全副武装,鸣枪而行,打死中国边民。边民反击,击毙马嘉理。案发后,英国公使威妥玛要清政府速派“道歉使团”赴英通好谢罪,派谁去?朝廷选了郭氏。本来,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国,就提出与中国互派公使,但都被清政府“正言覆绝”了,结果是,只见外使进,不见清使出,士大夫们几乎一致认为,“中国赴外国,并无应办事件,无须遣使”,遣使,“徒损国体”而已。而郭嵩焘却乐意去,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此言一出,同僚视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还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氏不管士大夫们在他身后骂翻了天,依然前去拜会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赫德说,我是英国人,当然要站在英国的立场上,但我还要为中国办事,所以,我起沟通作用。还说,英国对华没有领土要求,只求互利。郭氏询以出使事宜,赫德说,宜早不宜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假使他的梦真能“成功”,就不单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且以海权光大民族,使中国早在十七世纪便可以转型为一个伟大的海权国家。  ——郑成功在“刺马案”中小试牛刀,已使朝廷心惊胆战的他,却不愿把“圣人子弟兵”带入军队国家化,从而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个莫大的遗憾。  ——曾国藩硬脖子的李中堂敢在老佛爷面前自称“康党”。他创立了北洋“军事-工业复合体”,却在皇榻之下被“去李鸿章化”。他拒做总统,只因是个顽固的保皇党。  ——李鸿章一个用古汉语说新世界的人。《瀛环志略》里,没有天朝架子,没有华夷对立,枯燥的世界地理在他笔下顿时生动鲜活起来。  ——徐继畲唯一具有商战意识的红顶商人。以一己之力搏帝国主义,而置生死安危于度外。既知有君臣大义,又知朝廷外尚有国家利益,仅其一人而已。  ——胡雪岩

编辑推荐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套装上下册)》:我们从历史的深处去寻找自我,我们用自我的眼光去通读历史。传统书院和民间海权——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两条起跑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往立宪之路(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我非常兴奋,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书中妙语连珠,分析鞭辟入里,我甚至惊讶书是怎么通过审查的。
  •   不可多得的一本近代史读物,作者理念在书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   算是普及类的吧 但比市面上大多数靠书名和大量使用网络词汇赚取眼球的近代史书籍好得多.
  •   我很喜欢,作者观点新颖,很多我都是第一次看到,不由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这本书看完,对我启发很大,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居然会这么复杂,袁世凯也好,曾国藩也好,光绪也好,慈禧也好,小人物也好,回顾这段历史,让我觉得悲情无比。我觉得作者视野非常宽阔,文化史功底深厚。
  •   我在单位图书馆借来读了一半,就来这里买下了,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看得出作者写作时饱含的激情与思想。故值得收藏。
  •   于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读此书,受益匪浅。本书内容很丰富,只是前面几节内容,似有兜售“文化江山”之嫌。
  •   涉及晚晴政治经济方方面面,还有那些大人小人们。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只是书角有些磨损,总体还是很满意
  •   有思想!值得读!
  •   观点独特而犀利,很佩服作者的渊博学识
  •   不同的理念,可以学习一下
  •   这个很好呢,大家可以看看,了解哈~~~
  •   包装很好,帮同事买的,同事很喜欢
  •   有深度!!
  •   真实的历史往往没有教科书那样的“毒害”作用
  •   我很喜欢,作者观点新颖,很多我都是第一次看到,不由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这本书看完,对我启发很大,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居然会这么复杂,袁世凯也好,曾国藩也好,光绪也好,慈禧也好,小人物也好,回顾这段历史,让我觉得悲情无比。我觉得作者视野非常宽阔,文化史功底深厚,我只能说,我太喜欢了。
  •   李氏贤伉俪从另一个角度看晚清及晚清的改革,确实很有新意,也引人发历史之喟叹。哀哉我中华,当时无福也无缘走上一条康庄之道矣。若其时能立宪成功,延到当今,于我民族又何其幸也。历史不可假设,也不能假设。呜呼
  •   此书虽说是写历史,但确写出了一批鲜活的人物,上至皇上大臣,下至普通之百姓女子。都各有个性,突出其最有意义的一面,深刻发挥,极具思想火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宗旨和内核。此书应该说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读来引人入胜,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说是本书成功之处,也是与其他辛亥之书不同之处。
  •   汉唐阳光的书系,我基本都买了。这本书可读性还是不错的,文笔很流畅,读起来有趣味性。因为清代距离很近,文献保留极多,从二十四史的篇幅就能看出文献保留多寡。因此清史稿很庞大。这部书只能攫取部分片段描述,有作者自己的思路,可以读来看看
  •   作者犹如散文般的向我们展示他对历史的见解,读来颇受启发,但不足以引起深刻的感悟。
  •   言论尺度大的惊人
  •   喜欢看关于历史的书~
  •   有点点虚,看看也可以。
  •   总体来说这本书作者的大思路我还是同意的,但是书中流露出来的那种过于浓厚的文艺范,真是酸的我有点受不了。如果喜欢文艺风格的朋友,可以看看。

    还是芦笛式的砍瓜切菜来的痛快,道理也讲的明白。像这类文艺范太重的书,很难把作者的理念传达给读者。整个文风像病梅馆记中的病梅,理不直气不壮,还给人一种缺乏考证,信口胡诌的感觉。

    当然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从这本书中,(仅仅对我而言),教益不是很大,对于中学生或者自打中学之后停止人文教育的人而言,可能会有用。(因为对于这类人而言,一上来就用对症猛药,可能反倒激起强烈的抵触情绪,像这种朦朦胧胧,糊里糊涂的文风反倒更适合一些)
  •   此类书不少,这一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不错,作者洞悉历史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
  •   在看天下杂志上看到的介绍,买了看看,书的质量不是很好……小失望……
  •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思想的书,其中无处不透露出作者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之心,其并非主流所倡导,甚至在某些方面推翻了主流,不论作者观点正确与否,至少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观点,有内涵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贵是贵了点,但值得。另外,上一个评论真的好垃圾。
  •   本来看到简介和书名,我对这本书还是期待甚足的,拿到手后,才大呼上当,书的内容与《通往立宪之路》我看不出有什么关系,缺少一个专业史学家应有的水准,对于晚清的政治历程看法也是幼稚的可以,其中内容更像是野史,散碎不成体系。完全不像是一个历史教授写的,拿去故事会供人消遣差不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