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2-9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陆铭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今宏大的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第一,劳动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以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学,自然将劳动资源的配置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第二,劳动力要素又不同于参加经济活动的其他生产要素,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描述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中配置的一般规律不能完全用来解释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配置,因此需要另辟一块阵地来进行专门的耕耘,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第三,劳动经济学既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子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与经济学中其他子学科具有广泛联系的学科,如劳动经济学既涉及微观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单位的供求行为,还涉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就业、失业、经济周期等现象的分析。不仅如此,劳动经济学还与其他社会科学,如管理学和社会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学好劳动经济学,除了掌握劳动经济学本身理论体系之外,也是深入理解宏、微观经济学,甚至其他社会科学的必要途径,是将经济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必要训练。基于劳动经济学的这些重要性,劳动经济学在国外的发展相当快,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始终构成各个大学经济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与国外的情况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是相对落后的。如果说我们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按计划进行的,无所谓微观经济行为人的理性选择,也无所谓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同时也不存在诸如失业之类的宏观经济学问题,那么,随着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培育和发展,失业现象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经济学高质量的研究和教学的呼唤是十分强烈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实际情况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劳动经济学》,在当前相对寂寞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和教学领域无疑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一本著作。作者陆铭博士是一位我相知颇深的青年经济学者,早在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专心于劳动经济学和就业理论的研究,博士阶段更是一如既往沉浸于这门学科,并有机会赴法国著名的就业研究中心进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之外,这几年来他还承担了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本科生劳动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就在他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积累起这一本有其独特风格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与国内外其他劳动经济学教材相比较,这本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里所指的很强的时代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这是一本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和概念撰写的教材,在与国际教材接轨方面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其二,这本教材考察了很多劳动学中的前沿问题,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三,教材所用到的素材,如宏观经济运行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经济数据都是最新的。  第二,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为一本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教材,作者特别明确自己的使命:揭示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抱有这样一个目的,作者在本书中展开劳动力概念的界定、劳动力市场运行、就业和失业问题的讨论时,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来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并把握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做到有的放矢,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个性。撰写教材最难以避免的是形式和内容的雷同,尤其是作为一本本科程度的教材。但是,这一本教材却有着其非常鲜明的个性,因为这是一本建立在作者自己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基础上的教材,教材的很多地方都显示出作者独立思考和研究的痕迹以及如何将这些思考和研究试行于教学过程的尝试。  当然,在赞扬这本教材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作为一位年轻学者的第一本教材,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材在概念、框架体系上如何做到进一步的严谨和统一,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积累经验,使其更上一层楼。  袁志刚  2002年春于美国哈佛大学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十章,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结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流动、失业及收入分配等作了详细论述。本书的特点是紧扣中国的实践,书中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每一章中都有单独一节阐述,力图揭示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    本书适合各大专院校本科专业师生。

作者简介

陆铭,1973年生,经济学博士。曾赴法国就业研究中心从事过3个月的研究工作,现工作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和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并担任《世界经济文汇》杂志编辑。长期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劳动经济学》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和过渡经济学,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  第四节 内容安排和使用方法  第五节 学习的目的和可能的收获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体制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就业体制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中国的就业体制及转轨第三章 劳动需求  第一节 短期劳动需求  第二节 长期劳动需求  第三节 中国劳动需求的演变:理论与实证第四章 劳动供给(1):劳动时间与劳动力数量  第一节 劳动供给:收入与闲暇的替代  第二节 劳动供给: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第三节 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供给变化第五章 劳动供给(2):人力资本与技能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第二节 在职培训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  第四节 中国的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第六章 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第二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问题  第三节 中国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 工作调整  第三节 工作搜寻  第四节 劳动力迁移  第五节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和人才流失  第六节 中国的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第八章 失业的成因与治理  第一节 全球失业概况  第二节 失业成因的初步探讨  第三节 工资刚性与失业  第四节 分割劳动力市场和失业的回滞  第五节 中国体制转轨和经济重构中的失业及治理第九章 工会理论与转型中的工会组织  第一节 工会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西方国家工会力量的弱化  第三节 中国和东欧转型中的工会组织第十章 收入分配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不均的衡量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第三节 全球收入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节 中国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变化及成因后记

章节摘录

  特别是1996年以来,以分流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为目标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另外,随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户口制度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小,这也对我国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现象是在就业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使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现象,其中,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城镇不同就业体制环境下的“体制间”流动,以及以劳动力城乡流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力地区间流动。下面,我们还是结合一般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分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劳动力迁移三个方面来总结中国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特征。  一、工作调整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性较低,表现在工作调整方面,辞职率并不高。以失业人员的构成为例,1999年因为辞职而失业的人加上被辞退或合同期满的失业人员总共才占到全部失业者的12.9%,1997年这一比例仅为5.7%,这一方面说明工作的调整主要还是由于被动的原因导致的,比如单位破产、下岗后离开原工作单位等,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劳动力主动流动的意识有所增强。  中国在经济转轨时期仍然实行着具有二元色彩的就业体制,在国有部门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发挥才能的机会较少,而对于低技能的劳动力来说,国有部门却能够提供更好的保障(较低的失业风险)和高于市场竞争水平的工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劳动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考研所用,指定教材
  •   难得每一章都有中国的例子,有志向的作者。理论内容还是跟国外经典教科书的字句相差无几,并且不够完整,这是国内教科书的通病。希望未来20年内可以有一本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写作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科书。
  •   正版,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