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天文学史十讲

出版时间:2004-1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一农  页数:311  字数:22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一位受过完整西方前沿科学训练的历史工作者,本书作者在探索历史的脉络时,常能呈现大异于常人的视野和深度。书中所揭举的"社会天文学史",是作者过去十多年来所尝试开创的新兴研究方向,目的在析究传统天文与政治或社会间的密切互动关系,并让科学史研究能与历史研究进行既有趣且深具意义的对话。本书从星占和择日这两个古代天文家相当重要的职掌出发,试图还原古代天文的真实面貌。书中所收各篇,可以说是学界迄今为止奠定"社会天文学史"基石最扎实的个案研究,同时也大致勾勒出此一领域的可能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黄一农,1956年生,1977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传华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1 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并次第获得台湾最重要的几个学术奖项和荣誉。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为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迄今共发表论文约百篇,其中已有十篇次被译成英、日、法、意等国文字,论文亦曾刊于《科学》(Science)及《自然》(Nature)等权威科学杂志,并应邀为美、荷、意等国出版的数种百科全书撰写有关科学史的条目。

书籍目录

自序1 汉成帝与丞相翟方进死亡之谜2 中国星占学上最凶的天象:“荧惑守心”3 中国星占学上最吉的天象:“五星汇聚”4 星占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5 耶稣会士对中国传统星占术数的态度6 从尹湾汉墓简牍看中国社会的择日传统7 选择术中的嫁娶宜忌8 清前期对“四余”定义及其存废的争执9 清前期对觜、参两宿先后次序之争10 通书——中国传统天文与社会交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天文学史十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本书作者学养深厚,各篇文章考据说理透彻,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人士必读书。
  •   有幸听过黄一农先生的三次讲座,真是太精彩了,真正学者!对天文、历史感兴趣的话,值得一看。
  •   黄一农院士的书还是非常不错的,都是其代表性论文~
  •   或许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会对中国的文化、理念有新的认识,在此前就阅读了另外席宗泽的《科技史十讲》,都不错!!!!!
  •   十讲系列都不错,买了很多,物美价廉。
  •   頂適合一般入門之用,但嫌解識欠深入。
  •   又是折损及磨损
  •   喜欢历史,同时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此书。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天文学在古代中国,除了制订历法、了解农时、观测宇宙等科学意义外,还有重大的现实政治意义。天文学为政治服务,并深刻影响现实政治,同时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
  •     
      西闪/文
      前些日子布宜诺斯艾利斯下了雪,这可是89年来阿根廷首都第一次下雪。不单是阿根廷,南半球的不少国家,像巴西南非都罕见地下了雪。如此稀罕天气,让当地人惊奇不已。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拍照留念,打打雪战,聊聊全球气候异常的闲话,不过似乎没产生多少感时伤怀的文字,更没听说有人为此忧心如焚。不像北京,前些日子听说也飞了雪,后来又听说不少专家紧张得要命,纷纷出来辟谣。有的说那是水花,有的干脆断然否认,好像下雪的权力已然从老天爷手中下放到了气象局。
      不知南北半球是否都归属一个天,也不管这北京六月的雪究竟下了没有,从比较的角度看,老天爷在我们这地界之上表现得心思复杂却是无疑的。看那南半球的雪下得多直白多没遮拦,哪像我们这边捉摸不定众口难辩,甚而还颇有警喻的味道?否则,区区几粒水的结晶体,哪值得人们这般紧张揪心?
      当然,如果一场似有却无的雪能推动社会气象学的进步,那就显得出我们这片天的优越性了。据我所知,学界对这门学问的研究甚少,成就也不多。这方面的书太少,仅看见一本《社会气象学导论》,内容泛泛,并不见六月飞雪的鲜活例子。有趣的是,作者姜海如先生是湖北省气象局的副局长。可见这门学问反倒是政府官员走到了学者前头。
      当然也不奇怪。如果是单纯的气象学研究,自然是学者强于官员。若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程度,那官员的优势就凸显了,考察历史即可一目了然。那时候所讲的气象不是“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类的民谚内容,很大程度就类似于社会气象学,所谓天人感应,灾异与人心大有关系。遇到“春霜夏寒”或是“六月飞雪”,官员们得向皇帝报告、解释。如果这类灾异频仍,那就有可能是皇帝“不德”和肱股“不良”导致,皇帝要下罪己诏,而实际的责任当然得由官员们承担。该降级的降级,该免职的免职,弄不好还有杀身之祸。在这种压力之下,官员的学问做得好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故此,古时天文气象之学是由皇家指定的机构和官员独占,寻常人不可以研习,也不可以置喙,否则就是挟天自重,蛊惑人心。自晋朝开始到满清,官府禁制不断,若有人违反禁令暗地学习和传播,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大辟之刑。而今时代不同了,社会气象学已非官学,但官员的学问底子厚实,确有历史渊源,非寻常人等可比。
      如果说《社会气象学导论》略嫌空泛,那么可以参阅黄一农先生的《社会天文学十讲》。毕竟,天文气象历来密不可分,同属官方垄断的“星气谶纬之学”。黄先生是物理学博士,后又从事天文学研究,再步入社会天文学史领域,学兼文理,成就不凡。他讲述的可谓星空下的中国社会史,其纷繁有趣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我们头顶上的这一片,也关注这片天空之下多姿多彩的社会和人心。
      不过,这门社会气象学能不能起到天人和谐的作用,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我们当然想跟老天爷搞好关系,但老天爷的心思谁琢磨得透?
      
  •   黄不是物理学博士,在自序里讲清楚了,没过资格考,他是哥大天文学的
  •   抱歉,更正,他本来博士报的是物理系的理论物理,但是没过资格考,于是转行天文学,由天文学的博士带他,做天文学的题,然后在物理系拿的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哎。。。就像唐代啥时候中进士,啥年做了啥官。
    精英的那些日常俗事啊
  •   黄一农评为中研院院士,更多是依仗他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发文(拿自然科学顶尖Journals的成果评人文学组的院士.... 岂能不赢)。至于黄一农在天主教史、火器史、天文史的研究,确实也做的不错,但如果纯粹从史学成就来看,确实是评不上中研院院士(大家有目共睹台湾有许多很牛的历史学家,不也评不上中研院院士,黄一农在史学领域的成就确实比他们差远了。但有Science和Nature的数篇论文,其他人文学者们也只能… 望天… )。
  •   坑啊
  •   回复 奶瓶:  又有人自以为是说外行话了,黄当选中研院院士,你真觉得是靠nature science那两篇学术通讯??看看黄先生的著作吧:http://www.hss.nthu.edu.tw/~ylh/category_list.php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