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光潜  页数:322  字数:24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介绍。本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作者简介

  朱光潜(一八九七—一九八六),我国著名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职。毕业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等。《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名著之一

书籍目录

作者自白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 第五章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第六章 美感与联想 第七章 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 第八章 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 第九章 自然美与自然丑 ——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第十章 什么叫做美 第十一章 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 第十二章 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第十三章 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 第十四章 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 第十五章 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十六章 悲剧的喜感 第十七章 笑与喜剧 附录一 近代实验美学 附录二《文艺心理学》序 朱自清附录三 作者自传 附录四 简要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艺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我对是书心慕已久,曾在书店预定过几次,但直到现在才从网上购得。我能够读到是书,得感谢网络。我觉得这是一部搞文学艺术的人或文学艺术爱好者都应该读的书,而且是应该一读再读的书,因为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认的经典之作。我们先放开是书的内容不说,仅看看它的文字:全书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来一个比喻,那里给你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朱自清语)我想只要你见到是书然后读上几段文字以后,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读下去的,直到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这样一句话——这书写得真好。在读是书的过程中,我觉得一开始就读美学家的大部头原著,可能无法分辨其观点的缺陷在哪里。在读了《文艺心理学》等类似的书籍或文章之后,再去读美学原著,对其总体的把握和对其内容的理解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爱好文学艺术特别是爱好美学的朋友,我以一个刚读完是书的读者身份,郑重地向您推荐是书,我相信,你读过是书后是一定不会失望的。
  •   对这本书第一感觉是书名太正统,想象是比较枯燥理论的书。最后决定购买,是因为听说这本书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经典论著。
    书到手,封面感觉也是一般,比较平实。但是翻开书从开始阅读第一章起,就被深深吸引,无法歇手。朱老师对美学的研究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只有对学术的造诣到达足够高的高度,才能以如此轻松的语言表达如此专业的知识。读来趣味盎然,感悟连连。深入浅出,才真是大师的境界啊!
  •   用了2天的时间把它仔细的看完了,之前《谈美》我读过两遍,这个看起来理解上比较轻松。《谈美》是这本书的普及本或者说简易版。朱先生的文章推理结论,举例十分明晰,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比喻让读者理解,表达上十分传神。其中还有一些不够透彻的地方,需要我们这些热爱美学的后辈继续去研究思考。朱先生教给我我们的思想方法和作学问的态度,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之一。用语言表达思想,用艺术传达情感。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有很丰富的直觉和美感经验,那么这本书不得不读,因为它令你得到认知上的升华。向引我们入美学之门的朱先生致敬!
  •   美学大师的著作!!不过,个人觉得美学是不可实证的东西,还是用简单点的理论来描述比较好。
  •   西方美学入门级的书,大家深入浅出的讲解。
  •   不只是在文艺方面这本书所揭示的理论放到很多领域都有用
  •   我觉得读完以后,会对艺术对生活都有新的感受!一本对培养审美很有用的书!
  •   很好的一本书。想朱先生学生时代即能写出此等作品,吾辈为之汗颜。
  •   挺好的,深入浅出~文字排版也很好
  •   深入浅出,受益良多
  •   中学语文老师要是认真多过这本书,我们在学习写作上面会少走很多弯路。
  •   很好,学习
  •   有人说过,做学问要耐得一件事,那就是“坐”。学问是坐出来的,也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屁股下面要有根。朱光潜是位学问家,年轻时治学展转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而且每一个学科都不是浅尝辄止。凭借对学问本身的无比热爱,刻苦钻研,成就了自己的学问,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美学家。读这本书让我惊讶的不是书的内容,我相信本书浅近的阐述艰深的理论一定会让我们收获很多,我惊讶的是本书是在作者做学生的时候写成的。他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不仅能把读的内容深化吸收,而且能锻炼文笔,还能锻炼思维,并且是名家的思维,那就是边读边写,复述书的内容。经过这一过程,读的书就真正是你的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应该身体力行,才不负知道这一读书方法。
  •   也算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很有研究价值,对写作很有帮助
  •   有点失望,这么好的书,可送到手里的书皮有些磨旧了,还有点小脏。想想还是05年版本印刷的,首印6000册,也能理解。不过还是希望“当当”库存管理的时候要爱惜图书哦,不管是什么时候出版的,读者买的不是旧书,面子里子就应该都是新的。
  •   这本书很值。而且不贵
  •   书很不错,但不怎么喜欢它的排版,觉得字太大了
  •   就是有点皱了……
  •   旧书被压在最底层,收货以后才发现好几本书封面、书脊很脏感觉是印厂的残书
  •     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而且还誊写了些精彩片段。在笔记里做些评论和反驳,这也证明该书必需的脑力。虽然朱老明确从心理角度评述文艺,撇开哲学上的争论或问题,甚至批评唯物、唯心的不足,实际上其还是从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来进行阐述的。总的来说,这本书前后连贯,讲究条理,有时还得翻开前面的话,捋下思路才能进行。
  •      说“评论”太罪过了。
       我完全没有什么美学的概念,这样一字一句的读着,似懂非懂吧,但是却很能吸引到我,有些东西如果抛弃了那些教条的理论,来得更真实些,就像书里面讲的,认知的第一步是直觉~~~~
       久而久之便会有了方式,有了经验,如果是生活,这样就会完整,偶尔放空一下,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美学按学科门类因隶属哲学范畴,重归纳和演绎,有趣的是朱光潜先生触类旁通,重视美的“心理感受”(创造者和观众),向心理学进军,有些像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这本书要早于尧斯几十年,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反对美学的结构主义化的确没错,可是过于主观化的人文主义,难免陷入唯我唯心的泥潭。毕竟对于“美”,还是有些许普遍性。可能你喜欢梵高,我喜欢塞尚,但对于例如《蒙娜丽莎》等作品,受众者又有很多,到底是物的本身很美,还是物给我们的感受产生了美感?美学在历史上一度被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
      
       可喜的是,朱氏理论的确已经形成一体系,对于美感是形象的直觉之阐述,形象(先验)来自于知觉(意识),再产生概念(经验的总结);从物我两忘,到物我合一;包括对艺术欣赏的共鸣之说,对自然主义理想主义的批评,虽然不免有折衷主义之嫌,但的确有理有据,模仿自然、做自然的摹本,那艺术的作用也未免太过于卑贱了,而理想主义又太过空泛,故不可能内容和形式都是单纯的二元对立,可能互相包容,相互依存。
      
       个人较为欣赏是其对于弗洛伊德的批判,的确美感中包含快感,但力比多并不是一切事物的起因,毕竟力比多属于欲望,物质性要高于精神层面,所谓的创造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实是太过于狭隘和偏颇。总体来说,本书还是很有时代意义,笔者每次阅读,都有醍醐灌顶之感。
  •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1.分析美感经验的的重要性,这是解决什么样的事物才是美的前提。心理活动—美感—美的事物。
      2.什么是美感经验?这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举例
      3.这些境界就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是分析这种美感经验。要知道分析的结论,需要将美学与哲学的渊源。
      4.近代哲学,知识论-如何知道存在---以心知物 直觉 知觉 概念。知觉离不开形象,概念超形象,是经验的总结,知的成熟,科学的基础
      5.三种知的关系。知觉和概念不可分离。克罗齐的两种知识,intuitive ,logical,后者为知觉和概念的兼指。
      6.知道直觉的和名理的才能谈美感经验的特征。直觉是无沾无碍的,名理必须是a和b关系的。独立自足的意象就是形象。
      7.康德以来,哲学中名理的部分为名学和知识论,研究直觉的划为美学。西方美学一词实际上是直觉学的意思。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经验,形象的直觉。
      8.什么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中,心接物依靠直觉,物呈现于心的是形象,仅此而已。界定了形象的直觉的对象和心知物的方式。
      9.经典举例分析 梅花 审美价值的内在性,而其它价值是外在的(人生岂非不如此)
      10.刺激、知觉、反应。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事物时,心里明白了其意义。本来微生物没有意义,人类为了实用分别,分类立名,以实用,如此就有了意义。知觉中a是b中,b的概念的名称本身就是意义。
      11.就知觉而言,人具有反省的能力。用于美感则为康德的无所为而为的观赏
      12.美感态度方面的反省,只关注事物的形象。这是形象的直觉。(在刺激、知觉、反应中保持住直觉)
      13.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14.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要孤立于实用世界。
      15.纯粹的直觉中没有自觉,要物我两忘,这是美感经验的特征。
      16引用叔本华,人因为意志而挣扎,文艺能使人关注于意象得到解脱。
      17.物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性格的交流。
      18.总结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的含义,形象是物我的结合,其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
      
      一.
      1.“慢慢走,欣赏啊!”跳出现实世界,放置距离之外看世界。
      2. 布洛的“心理的距离”,包含美感经验,利于文艺批评。
      3.解释 心理的距离。海上的雾。最有修养的也就是镇定了,倘若换个角度,则是极愉快的经验。
      4.分析两种观点,前一种海雾与实际生活关系太紧密,距离太近;后一种有距离,美感的态度。
      
      二.(对生活现实)
      1.保持距离的利害,以及对保持距离的称道和不保持距离带来的异化。
      2.生存竞争下的常态生活人们很难保持距离
      3.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保持距离,除去功利性
      4.艺术家保持心理距离,换过事物的价值。这个世界是有内在价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三.(欣赏艺术)
      1.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能维持距离,科学家不切身,艺术家切身(情感)。距离指物和我在使用观点上的隔绝。
      2.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越经验。引出下文 距离的矛盾
      3.布洛的 距离 的矛盾,艺术要不即不离
      4.举例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距离太近
      5.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有分享者和旁观者,分享者距离消失。距离消失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
      
      四.(艺术创作)
      1.艺术创造也有距离的矛盾。在自己和情感之间辟出距离
      2.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是具有从切身利害中跳出来的修养
      
      五.(文艺批评)
      1.用距离 解决 文艺问题
      2.用距离说解决 形式和内容之争。偏重形式的艺术和人生距离太远;偏重内容使得艺术和本能情感的距离太近
      
      六.(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争)
      1.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争。根据距离说,艺术具有理想性,反对极端写实主义。
      2.天天看得见的事物难引起美感,距离太近。例子,写实派
      3.写实派的弊病在于距离不及,理想派的弊病在于普泛化和抽象化
      
      七.(制造距离 的方法)
      1.举例说明艺术家剪裁制造距离
      2.时间和空间能制造距离
      
      八.
      不同艺术体裁的距离远近
      
      九.
      1.技术进步和艺术的进步是两码事。
      2.辩护中国的旧艺术,无技巧不代表不好
      3.艺术的某种习惯由于距离等理由而存在
      
      
      
       第三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一.
      1.移情作用在美学上的重要性,差不多一切美学问题都可以用其解答,但争论纷纷。
      2.移情作用是外射作用的一种,物体的许多属性都不是它们固有的,大半起于人的知觉,知觉外射。
      3.情感 意志 动作 的外射 ,因为设身处地推己及物
      4移情只是一种外射作用。区别在于是否物我合一,单双方面。知觉外射多为纯外射,情感外射容易变为移情
      
      二.(移情是普遍现象)
      1.移情说雏形
      2.立普斯将之变成美学最基本原理 移情的普遍性
      3.4举例说明移情是物我交感
      5.移情有人称为拟人作用 宇宙的生命化,带来了神秘主义。交感程度取决于人的性分深浅
      6.神话和宗教起于拟人作用
      
      三.移情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1.移情作用影响文艺创造。影响对自然景物的体物入微
      2.艺术家与所创作的人物和情境也有移情作用
      3.移情作用对于文艺创作影响的另一方面是语言引申义的使用。
      
      四.(艺术欣赏中的移情)
      1.以书法为例 看得见
      2.看不见的音乐的移情
      
      五.移情的原因
      1.引出
      2.立普斯 几何形体的错觉为根据
      3.doric石柱 不觉得下垂 觉得上腾
      4.物体本身不等于形象 我发看到的是空间意象
      5.上腾 线面形发出 线面形的姿态引发联想造成
      6.讨论是否有运动的冲动 立普斯否定 移情以观念为媒介
      7.移情不等于联想,移情对象能表现那个情感 象征的同情
      
      六.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
      1.立普斯将之等同 移情是由于给自我以自由伸张的机会,是快感?是否是美感呢? 一是对象的象征的同情,二是非自我和非物。自我价值说,矛盾
      2.杜卡斯反对将移情和美感经验同义词。知觉和想象到别的人物在发动作或受动作,用到移情
      3.朱光潜反对 对象是否为可发或受发动作才有移情
      4.美感态度不一定有移情作用。斐尔斯旁观者和分享者
      5.两者谁高?旁观者至少与分享者等同.
      6.演戏为例。一类完全置入戏中,一类内心平静
      7.谁高?不动感情主义 不分高低
      8.看戏也有两种。其实两者都不是美感,因为距离不当。比较p18
      9.结论 移情不是美感经验,也不是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美感经验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一.移情说的生理基础
      1.美学与生理学有关系。闵斯特堡为移情说找到生理基础
      2.闵斯特堡偏重于 动,运动的冲动.不必实现于动作,有三种实现形式
      3.实现于遏止
      4.实现于动作,目的在动作之外,不聚精会神
      5.实现于审美经验中的移情 未受遏止也未实现动作是美感的一个要素 移情作用的发生原理
      6.是否引起美感,要看形象是否孤立,形象是否孤立要看其是否适合身体组织
      
      二.模仿说
      1.引出模仿说 谷鲁斯
      2.知觉的模仿和内模仿
      3.内模仿以局部活动象征全体活动 象征的模仿 不推翻
      4.谷鲁斯认为内模仿是审美经验的精髓,是移情作用
      5.移情作用分为三级。第一级有移情作用,第三级没有
      6.运动类 知觉类 内模仿只适合运动类
      
      三.浮龙•李
      1.浮龙李的移情说 兰格-詹姆斯情绪说的美学应用
      2.兰格詹姆斯的情绪说 情绪是果,身体是因。据此可以找出辨别美丑标准
      3.该学说的弊端,不成立
      4.她的线形运动和人物运动
      5.她认为,移情作用中的模仿是线形运动而不是人物运动
      6.理由一,美丑的标准。人物运动不具审美,线形运动能分美丑。身体的生理反应也得有距离,如果生理反应是一样的,那就不是审美了。要有距离感的反应,才能算得上审美。是否美感要看与身体组织的适应,类似于闵斯特堡。
      7.理由二,线形运动的模仿是移情作用的必要条件,人物运动的模仿是需要先有移情作用。用浮龙李的观点反驳谷鲁斯。
      
      四.结论
      1.找答案
      2.石柱例子
      3.立普斯观点
      4.谷鲁斯内模仿 观赏时直接模仿腾起
      5.立普斯 批判谷鲁斯
      6.共识在于移情之前的物我合一,分歧在于:
      7.是否纯观念联想,生理解释的分歧
      8.立普斯解释不成立
      9.人物运动和线形运动的分别牵强。审美时无暇顾及 看山的运动和冲动都伴随着知觉的适应运动 线形和人物的运动都会产生美感
      10. 鲍申葵对浮龙李批判,把线形看得太重,形式主义的影响
      11.艺术上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分开,形式运动和人物 运动不能分开。内模仿和线形与身体组织适合的结合,化解矛盾。
      
      
      第五章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一.
      1.结论
      2.审美经验是聚精会神的关照。观赏对象与人生要有距离。移情常伴随着审美经验,非审美经验的必要条件,有些艺术趣味很高的人越冷静,越看出形象美。审美经验中有生理反应。形象的直觉是艺术的创造。
      3.误解
      4.美感快感两码事儿
      5.区别美感和快感,享乐派美学,高低等器官之说,复现于记忆是否能回忆之说。
      6.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就能区分
      7.美感不关实用。饮酒,酒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美感态度不带意志。
      8.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主动的和被动的结合,快感是外来刺激
      7.享受寻常快感时能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在享受快感。美感经验则是孤立绝缘。美感当时心领神会,后来愉快回忆
      8.批判弗洛伊德学派文艺是欲望化妆的满足的观点
      9.批判实验美学
      
      二.关于艺术批判和审美态度
      1.诗人在为批评家时便失其为诗人
      2.理想的批判必有欣赏作基础 创造的批评
      
      三.
      1.名理经验在审美之前后,为了解,为批评
      2.审美经验与历史知识的关系?
      3.历史派和美学派的观点
      4.两派都欠妥
      5.牵强附会的考据家,考据史诗却不去欣赏
      
  •     【书摘】
        形象的直觉
        人能反省,所以能镇压住本能的冲动,从直觉到反映的悬崖上勒僵驻马,这种反省的本领是人类文化的发轫点,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等等都是从这副本领出来的。
        意向(指直觉或美感经验)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向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心理的距离
        愈古愈远的东西愈容易引起美感,当事人受种种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桩事情从极繁复的社会习惯和厉害观念中划出,专当做一个意象来观赏。
        物我同一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暗淡愁苦。
        或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
        文艺与道德
        艺术作品愈伟大,所调和的冲动也就愈繁复,如果要尽力发展人的可能性,需走文艺的路,因为在文艺中相反的冲突可以调和。
        美感经验是纯粹的形象的直觉,直觉是一种短促的、一纵即逝的活动,纵然它有时不招自来,也必须在潜意识中经过长期的酝酿。
        一个艺术家在忽然得到灵感、见到一个意向以前,往往经过长久的预备。在这长久的预备期中,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美感的人”,他在做学问,过实际生活,储蓄经验,观察人情世故,思量道德、宗教、政治、文艺种种问题。稍纵即逝的直觉嵌在繁复的人生中,好比沙漠中的湖泽,看来虽似无头无尾,实在伏源深广。一顷刻间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学问做背景。(艺术与时代背景和作者个性有关)
        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我的堂兄弟和我每晨都吃燕麦粥。他吃的时候用糖,说他的国里常被雪覆盖着;我吃的时候用牛奶,说我的国里常遭水灾。我们互传消息,说这里还有一个小岛浮在水面,那里还有一片山谷没有被雪盖起,这里的居民都住在木柴的棚里,那里的居民四季以船为家。”
        他看见星星说是天空眨眼,看见露珠说是花朵垂泪,把没有生气的东西都看作和人一样,和他做朋友,和他谈话。他在幻想世界中过活时,仍然持着郑重其事的态度,不肯轻易放过近于荒唐或是不合逻辑的细节。
        儿童游戏时常偷偷窃窃地瞒着大人,不让他们看见,怕他们嘲笑或批评,在热烈灿烂的幻觉之上泼冷水。他们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
        成人对于荒诞无稽的事多不肯置信,因为他们知识较广,不免处处受现实纠正和约束。而且年龄愈长,对于现实的认识愈精确,现实的压迫也就愈沉重,是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就逐渐增加。此外,年龄渐长,游戏中容易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艺术的创造
        一般平凡的作家大半苟且偷安,得到一个意向便欣然自足,不肯做进一步的思索。真正的艺术家却要鞭辟入里,要投进深渊里披泥探珠,所以他们得到的意象精妙深刻,不落俗套。
        刚性美与柔性美
        秀美的事物,立刻叫我们觉得愉快,它的形态恰合我们的感官脾胃,好比一位亲热的朋友,眉开眼笑的迎上来,和我们握手道情款。我们对于秀美的事物的情感始终是欢喜的,肯定的,积极的,不经丝毫波折。雄伟的事物则不然,它仿佛挟巨大的力量排山倒海而来,我们常于有意无意之间觉得自己渺小,觉得它不可了解,不可抵挡,不敢贸然尽量地接受它,于是对它不免带有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是这种否定和消极的态度只是一瞬间的,我们还没有明白察觉到自己的迟疑时,就已经对他的浩大气魄景仰敬畏,我们不觉忘却自我,聚精会神的审视它,接受它,吸收它,模仿它,猛然间自己也振作奋发起来,精神比平常更严肃,更激昂。
        山的巍峨,海的浩荡,在第一眼看时,都要给我们若干震惊。但是不许须臾,我们的心灵便完全为山海的印象所占领,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
        
      【关于阅读】
        
      尼采说,摆脱人生的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把这个奇异的世界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另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于你就是一间最合适的实验室。
      
      按照尼采没发疯时的观点,我现在正处于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从早到晚在实验室里忙活,超声、悬蒸、回流、离心、透析、进样……等反应的时间里还能看看书!
      
      小时候看书喜欢看故事和情节紧凑曲折的小说,那时候最喜欢的是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比如悬疑推理、人物传记;
      
      后来有段时间喜欢看著作的品读和点评,也是从那时起开始阅读思想类专著,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类综述,比如冯友兰,梁漱溟,朱光潜,宗白华,阅读口味也开始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在看书专捡费脑子的饶舌书,喜欢和作者一同停留在某个孤立意象上苦苦思索,那种纠结你半天然后又浑身被打通的感觉实在太爽了,至于对话和情节,越少越好,没有也行。
      
      有一种阅读不过是消磨时间而已,甚至来说,在那段所谓阅读的时间里,思维处于停滞,只是眼球在被迫接受同一大小的铅字而已。这样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上发生,在内心里,这些发生过的事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另一种阅读,可以把自己从头脑中分裂出来,它不是让你享受思想上的独处和平静,而是寻找别人思想对自己产生的冲击或者共鸣。这种阅读引发我们更多对于生命存在,生命意义的思考,更多对天地间最高的美与和谐的追求和欣赏,甚至让你想要对人生进行系统彻底的反思。
      
      有些书初读时往往觉得字字珠玑,极平常的字句也似乎有很大的价值,可是再读就觉得那些是太炫技的东西,其实难以流传下来,真正流传到最后的,大多是以情感取胜的,那种情感是不落流俗的,真诚的,动人的。
      
      还有些书读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要在空白处做很多标记,有的是对作者观点的补充,有的是对作者例证的补充,有时还有为其添加一章的想法,虽然读一本书只花了几天,但书里的内容会伴随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写下的书评也会惦记着反复修改,改着改着竟然有了想写一本书的冲动。
      
      有些文字,掷地有声,力透纸背,在思想成熟以前对启蒙的作用不小,但是正因为明白直接,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些原本无比明白的道理,被现实的纷繁芜杂掩盖后,被一些足够深刻敏感的思想者们发掘出来分析通透,阅读的我们由此获得了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愉悦,也长了些智慧。但随着智慧的积累,这些道理的震撼也就愈减。
      
      另一些文字,是被称作隽永之作的古老经典,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无论是思想的珠玑还是美学的意境都能一直保持深远,时看时新。这些文字或是慰藉心灵,或是启发灵性,或是洗涤胸襟,或是表现对于人生世相的深广观照……我们愈是透过道听途说而自以为了解它们,当我们实际阅读时,愈会发现它们是具有原创性,出其不意,而且革新的作品。
      
      每次看完一本书,我都想用一篇书评来总结主旨,写完之后我才安心把书放回书架上,通常主旨总可以归到一个二律背反的人生命题里。譬如出世和入世,本我和超我……可偏偏有些书看完之后竟找不到一句可以总结的话,使我心绪不宁、坐立不安、辗转反侧、朦胧恍惚、不可究诘,书也就一直这样放在了手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猜想应该是这本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写了出来,一部分没有写,而没写的那一部分更重要。要读懂那一部分,必须先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生活中来,积累学问,储蓄经验,收藏阅历,等到心智成熟之时,再来思考这些目前还想不清楚的问题,那时方可感受到热烈灿烂畅快淋漓的阅读快感。
      
      
      
      
      
      
      
      
      
      
      
      
  •     很喜欢先生的思想。
      但是看到先生的自传,又仿佛看到了文革的影子,心中隐隐作痛。倘不是因为阅读过“谈美”脑海中已经有了先生的形象,看到这样的自传我恐怕是难以将本书阅读下去的。
  •     喜欢朱光潜,是从中学时代在某次作文考卷的阅读题上读到他的一篇关于美的文章的,被此吸引后开始寻找他的著作。喜欢他因为他深入浅出的大家风范,喜欢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喜欢他文笔清爽如和风细雨,即使是论及学术的,让人读起来仍觉得如沐春风。这本书是我读他的第二本书,和读《谈美书简》一样,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感受到他对于理论深刻的理解和平易近人的表述,希望能够有更多朋友重新认识朱光潜,享受到到他的作品所能带给你的快乐!
  •     正像作者说的,喜欢文学、哲学、心理学的肯定会涉及到美学,这本书是中国审美领域早期的经典,化深入浅,娓娓道来。
  •   文艺对人生实在是一种解脱。
  •   再做岸瑛哥哥的作业的时候看到了你这篇文章~~
  •   貌似对做他的作业没什么用~~你们怎么现在就上他的课呢~~
  •   不同的年纪课程安排不同吧
  •   可能你们大跃进了吧呵呵~~~你们也写海德格尔了?
  •   他这学期上的是美学课。。。
  •   BTW还在台湾?
  •   嗯嗯~!~待到过年回家~~~~你们申请交流了吗?
  •     尼采说,摆脱人生的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把这个奇异的世界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另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于你就是一间最合适的实验室。
    马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