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出版时间:2006-06-0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葛兆光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时间流逝,古代渐渐离我们远去,古代的那个中国文化世界,现在想想也只是一些“记忆”,当“过去”成为“历史”,而“历史”变成“文献”,我们靠着“文献”唤回“历史记忆”的时候,仿佛雾里看花,这个世界就有些面目不清了。说一下我的经验吧,大概在几十年以前,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偷偷地看过《万花楼》、《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时候,古代中国在我的印象里,“社会”由好汉、英雄和恶人组成,要说“文化”,印象里就是豪气干云和尔虞我诈。再过十年,在那一场大混乱里面,偶像坍塌,传统崩溃,在政治预谋和集体意识共同制造的想象中,古代仿佛又在我心里变成了一个很残酷和很恐怖的专制社会,被贴上“奴隶”和“封建”标签的古代中国,没有了《清明上河图》中那种熙熙攘攘的生活图像,只剩下了鲁迅《狂人日记》里面背后写了“吃人”那几页冷冷的文字。再过十年,随着文化热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文化图像又一次变得朦胧暧昧,一半是唐诗宋词老庄佛禅中那种超脱的飘逸,一半是《大诰》、《圣谕》制造出来那种心灵的禁锢,对飘逸的向往是想象的境界,对禁锢的恐惧似乎仍然在心头蔓延。好在那个时候,对于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观念,也渐渐地显出心平气和来,五四以来形成的让传统为现代还旧债,叫历史替现实背黑锅的简单方式,也渐渐被反省。

内容概要

这里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在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

作者简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等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屈服史及其他》、《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等。

书籍目录

自序:揣一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第一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引子:《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像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像到张骞的凿空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八、关于“世界”的想像与心情  九、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十、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十一、从天下到万国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像古代中国  引子:想像古代,如何想像?  一、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四、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六、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七、长幼有序:孝和悌  八、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层放大  九、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十、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十一、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十三、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 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儒学的确立与瓦解第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一、“发现”,什么是“发现”?  二、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第五回 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第六回 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第七回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像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建议阅读文献大陆版后记

章节摘录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我,在利玛窦地图绘制出来以前,中国人是怎么看世界的? 且慢,你要知道,汉魏以前,古代中国人通常不说“世界”,“世界”是佛教的词儿,现在当然大家都习惯说“世界”了,可是,古代很长的时间里面,汉族中国人通常说的是“天下”,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个“天下”,“天下”就是天底下的那个“世界”。 现在,当然每一个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很大,地球是圆的,中国只是在亚洲,东半球与西半球相对,大海对岸有另一些国家,到另一些国家去要办理护照和签证。可是,这都是现代的事,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世界以后的事情了。近代的“国家”观念的形成与“世界”图像的确立,是很晚的事情,在十四十五世纪之前,至少中国人并不这么理解国家、世界或者说是中国和他国。说起来,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有人说是殖民主义,有人说是文明推进,有人说是地理大发现,有人说那地球本来就在那里,又有人住,什么叫发现,充其量就是欧洲人到达那里,这当然有点像是后殖民理论的说法。可是,无论现在看上去有多少争论,在过去几百年里,它都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大事件。因为这象征着人类终于完整地认识了自己居住的这个“地球”、这个“世界”。而且,特别是从西方人的眼睛里看去,看到了世界上原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传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这对于西方人来说很重要。因为:第一,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系统中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球形的世界图像,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地球的完整认知,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他们在异地民族文化传统的比较中,确立了自己处于中心的或较高的地位,在他们的知识谱系中,特别是在当时普遍追求富庶、文明的价值观中,由于有了“未开化民族”、“东方人”、“蛮族”等“他者”(the others),于是确立了西方人自己的世界中心与巅峰地位;第三,由于对自己的地理与文化位置的确认,使西方充满了把握世界的自信心。我们知道,人不能单独地观察自己,就像人要照镜子一样,要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形象,就要借助其他的东西,就要照镜子 ,而就连镜子,也要靠那层不透明的膜来反射,才能映照物体。西方人在扩张的时候发现的异文明,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面镜子,看看其他民族和文明,然后再看看自己,这时就发现自己长得如何,是丑还是美,在没有认识其他人之前。

后记

在台北版的序文里说过的,这里不再重复。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概论性著作,自从日本的白河次郎、国府种德的《支那文明史》以来,近百年间出版的已经很多了,且不说早期流传甚广的高桑驹吉《中国文化史》、柳诒征《中国文化史》,就说近年来出版的书,要论详细,阴法鲁先生等人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有三册,冯天瑜先生等编的《中华文化史》也有两册,要说精深,《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是汇编王力等专家讲座而成的,而杜正胜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也很有特色。这些关于古代中国文化或文化史的著作,大体上可分两个类型:一是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把中国各种文化如制度、宗教、艺术乃至衣食住行,编成一个脉络,突出的是“历史”;一是根据文化门类的分别,把天文地理、宗教信仰、生活风俗以至于服装车马,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强调的是“文化”。可是我总觉得,有一个理论问题很难充分说清楚,这就是文化史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是无所不包的一切,即所谓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吗?是文学、艺术、制度、衣食住行、宗教信仰、节庆风俗等,还是使得精神和生活不断进步的观念、知识和技术呢?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要么就把“文化”变成了一个没有国境、没有国土、没有人民,甚至没有一切的虚幻国度,看起来好像什么都管,却实际上什么也管不了,要么就把“文化史”的领域无限扩张,成了代替历史的庞然大物,最后只能是捆绑各种专门史来凑成一个大拼盘。所以我在最后一回中讲,我一直建议使用伊里亚斯(NorherltElias,1897-1990)的说法,第一,把“文化”看成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把“文明”看成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进步和成就。第二,把“文化”看成是一个民族中每一个成员经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把“文明”看成是常常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被看成是“教养”和“知识”。第三,“文化”与传统有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形。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在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0条)

 
 

  •   也许力荐已经不足以说明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讲解很精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暂且放开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学者这一条,光看书中涉及的内容就足够一个好字。废话不多说,绝对值得一看。
  •   关注葛兆光从《学术思想史》开始,这个《中国文化讲义》将中国人的生老病死、天地观念都统入了文化范畴,每个话题都有所深化,特别是讲到“葬礼”和“风水”的一章,很精彩,也经典。建议大家看看,比起所谓的《百家讲坛》,真是高明、“硬”得不少。
  •   看此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刻,研究领域的拓宽令人耳目一新.
  •   加深了对古中华人的了解,从而更了解现代中国人的习俗及人文。不过我唯一对此书不满的地方就是讲佛教的篇章太多了。其实就像作者所说的,普通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学术上的佛学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才知道了原来道教比佛教的世界观要积极得多。
  •   书的内容以通俗的语言,详实的事例,娓娓道来的方式,讲出了古代历史文化的真正内涵,不愧为大家之名呀。
    惜在印刷上,书还没看,书皮和内文就分离了呀。
  •   好久没读这么淋漓畅快的书。作者知识广博,语言风趣活泼,每篇短小精悍,是了解中国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   一本通俗易懂的读本,让人对中国的文化有一大致认识。
  •   葛教授的作品还是不错的。中国思想史、门外谈禅,反正,读着玩儿呗。
  •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不错。作者以一种闲散的方式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比如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问题,以及如何本土化。无论是把本书作为一种消遣还是严肃的学术读物都可以。要做到深入浅出很不容易。作者的功底确实不错。
  •   很高兴能在现在还有葛老这样的学者,为我们不足的历史文化补课。很偶然看到朋友推荐葛老的作品,仔细读来,才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片面与浅薄。如同读黄仁宇先生的书一样,都从不同方面来讲述历史文化,值得仔细深读,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到自己以后的读书方法。
  •   多看看这样的书不会没文化
  •   不错的书,我刚买回来,看了下体系和一写具体内容,言之有物,史料丰富。
  •   书的可读性很强 印刷也很好
  •   葛老师的书值得一读
  •   这本书言之有物,值得一读。
  •   作为休闲读物这本书是不错有普及作用从中也可思考一些问题
  •   刚买回,给人的感觉很好,要好好读了
  •   挺深刻的
  •   相当不错~
  •   对年轻人了解中国古代和传统文化很有用处,比如什么是五行、节气等等,是中国人就该了解的知识。
  •   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了解的人还是可以看一下,通俗易懂。但是买了这本千万就不要再买他那本古代中国文化十讲,大同小异,看来他老人家新壶装旧酒,又来赚一笔了。
  •   主要是讲古代的几种思想,扯文化讲义的话这个题目整得太大了
  •   清华历史系教授编写的讲义,里面涉及得比较多的是古代宗教和信仰的问题,古今结合论证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   儒释道的思想贯穿其中,足以看出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   书的内容好像我在葛老师的其他著作中都能看到。。。。毕竟是讲义嘛。。
  •   作者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历史就是要先听百家之言,再成一已之见.
  •   纸张有些脆弱呵,但内容丰富,作为了解,值得一读
  •   葛兆光先生的書。不過快遞過來的時候書頁給弄損了一點,有點遺憾。
  •   书还好,就是内容简单。不过作为讲义不能强求
  •   葛氏《文化史讲义》,框架和内容都比较独特,值得一读。
  •   大家写的通俗读物,文浅而意深,最适合广大普通读者作为入门读物。
  •   涉及面这么广,浅白而又有深度的研究,当属不易。思路很正。可以作为试金石,看看你能否看出哪怕一点瑕疵。
  •   题目过大,内容难以填充
  •   内容很对我胃口啦!
  •   这本书写得不错,喜欢
  •   作者写的有点简单,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波澜壮阔,而且遗留下来大量的史料。在历史上它有伟大的贡献,也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和缺陷,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考察分析,从而取精用宏,希望能有更优秀的书籍。
  •   中国思想史的普及版。因为是普及版所以有很多废话如果没有一目十行的功力,请直接看葛先生的思想史吧。
  •   大概因为是讲义,介绍的不太系统,关于佛教的论述过多
  •   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介绍得较简单
  •   给初三的女儿买的,自己翻了一下,感觉深了点
  •   此书写的比较广,但内容过简单,前几章写的很荒诞,
  •   这样的学者不多,不错
  •   全书12回,竟然有10回讲宗教,能用《文化讲义》这样名字吗?一个名学者也走投机取巧的哗众取宠的路子,悲哀!!
  •   佛学居多,和预期不一样,每个人对文化理解不同吧。
  •   了解传统文化不错的书籍,推荐
  •   这次一共买了四本书,最喜欢这本。很中国的内容,有种亲切感。是一种了解、认识自己文化的很好方式,内容有深度,但却不刻板,看书的感觉就像在听大师讲学,娓娓道来。
  •   被我們老師當必讀課本,自己讀起來稍微有些太學術了
  •   顶,以后还会在这里购买书!
  •   老师推荐的读物,对于古代中国有个初步认识
  •   那个老许说过,在中国时,以为中国就是世界;但出国后,世界之大没有中国。也不奇怪,因为现代社会是以西方的世界建构起来的,东方只是他者。此书慢慢帮助我们梳理了自己历史,主要是思想史的角度,用了比较公平,客观的方法了,讲了,对比其他民族(虽然西方文明没有提到,但这其实还是强大对比物)中国文明之种种特性,与外族不一样的地方。特别喜欢本书用平静的口气谈论一个个论题,理性的思维的光明之下,才能真正指引我们。收获良多,此书明为中国文化,但实其是给对整个世界更感兴趣的人们。
  •   葛兆光先生潜心研究思想史和文化史,这本书是他的讲义,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积累,无论是作为学习还是教学参考,都是有必要仔细拜读的。
  •   也是作为入门的书,深入浅出,不落俗套
  •   花了一个月来读这本书,大开眼界,原来身边还有这么多古代文化的影子,越来越能理解爷爷辈儿的人了
  •   内容很广,浅显易懂,讲的很有趣,不错的!
  •   内容稍显枯燥,还是看完了,能增长知识
  •   作为我们文化课的辅助资料 内容还行 但是需要自己去深入拓展
  •   已经按时收到 , 终于可以完成我的读书报告了
  •   内容还不错 值得一看但是纸张略显粗糙 不影响阅读
  •   书相当不错,功夫下得很细,理论比较新潮,适合高中生普及文化知识,当然大一的学生也可以作为入门书读读
  •   一本有关古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