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用学导论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韧弦  页数:286  字数:33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形式语用学导论》是一本形式语用学的入门级读本。本书作者系统阐述了形式语用学的学科缘起、研究特点和研究工具,并以语言语用学的四大传统领域——指代(前指)、言语行为、预设、会话含义——为阵地,详细探讨了对语用现象和语用问题的形式化研究方法。全书结构清晰、逻辑缜密、英汉结合、深入浅出,旨在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形式语用学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    全书共分六章,第1章概述形式语用学的起源和研究特点,以及与语言语用学的关系,有助于读者入门;第2章讲述形式化研究基础,主要探讨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形式语言学的基本工具,有助于读者理解后面章节的符号系统和形式阐述;从第3章起至第6章为全书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在语用学的几个传统研究领域中的形式化工作,包括前指(指代)与话语表征理论、言语行为与语力逻辑理论、预设与潜预设理论、一般会话含义与缺省逻辑理论。本书的前三章以诠释国外学者的理论为主,加以适当的评价与阐发,第6章内容主要来自于作者本人近年来的研究所得。

作者简介

张韧弦,男,1976年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从2001年开始在《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多种外语类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精读英语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泛读教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

书籍目录

序前言(代自序)第1章 语用学与形式语用学  1.1 语用学的定位和研究概况    1.1.1  语用学的历史发源    1.1.2 语用学的定义    1.1.3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别    1.1.4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课题  1.2 形式语用学的起源和研究对象  1.3 形式之辩    1.3.1  两种“形式”    1.3.2 形式化研究的优势第2章 形式化研究基础  2.1  自然语言的逻辑内容  2.2 集合与函项    2.2.1  集合    2.2.2  关系    2.2.3  函项  2.3 命题逻辑   2.3.1 命题联结词   2.3.2 充分必要条件   2.3.3 命题推理规则  2.4 谓词逻辑    2.4.1  一元谓词与直言命题    2.4.2 二元谓词与关系命题    2.4.3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  2.5 非经典逻辑    2.5.1 模态逻辑    2.5.2  归纳逻辑    2.5.3 溯因逻辑    2.5.4 缺省逻辑第3章 话语表征理论与前指  3.1 从指代现象到前指    3.1.1  “指”“代”综览    3.1.2 前指分类  3.2 话语表征理论(DRT)    3.2.1 DRT产生的背景    3.2.2 DRT的理论基础    3.2.3 DRS的建构    3.2.4 DRS的语义解释    3.2.5 DRT的典型应用  3.3 前指的DRT形式方案  3.4 评价与讨论    3.4.1  懒惰代词前指和间接前指    3.4.2 歧义现象与DRS连续蕴涵中的部分前指确认    3.4.3 双重否定和否定析取    3.4.4 比例问题    3.4.5 话语中的前指第4章 语力逻辑理论与言语行为  4.1 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理论    4.1.1 施为句与表述句    4.1.2 适宜条件    4.1.3 言语行为三分说    4.1.4 语力行为的分类    4.1.5 间接言语行为 4.2 语力行为理论   4.2.1  语力行为的基本概念   4.2.2 语力的基本组成   4.2.3 语力行为的重新分类 4.3 言语行为的语力逻辑(ILT)形式方案   4.3.1 ILT中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实体   4.3.2 语力七要素的形式定义   4.3.3 五类语力的形式定义   4.3.4 语力行为及其成功条件的形式定义   4.3.5 ILT中的部分规则   4.3.6 英汉语力动词的实例分析 4.4 评价与讨论   4.4.1 运算中的“语言学意义”   4.4.2 语力行为动词形式化vs语力行为形式化   4.4.3 语言分析系统vs逻辑系统第5章 潜预设理论与预设 5.1 预设的传统认识与研究    5.1.1 从弗雷格到斯特劳森的研究传统    5.1.2 语义预设的定义与否定问题    5.1.3 预设与焦点    5.1.4 预设的触发结构 5.2 语义/语用界面上的预设   5.2.1 语义预设的难题   5.2.2 “塞子、漏洞、过滤器”   5.2.3 语用预设的定义   5.2.4 预设与会话含义和规约含义的区别 5.3 预设的潜预设理论(PPT)形式方案    5.3.1  简单肯定句中预设和蕴涵的双重性    5.3.2 潜预设的定义与公式表述    5.3.3 PPT的系统定义    5.3.4 预设投射的实例分析 5.4 评价与讨论   5.4.1  形式系统的缺陷   5.4.2 列文森对PPT的批评及重分配方案   5.4.3 盖士达的反例第6章 缺省逻辑理论与一般会话含义 6.1 会话含义与一般会话含义    6.1.1  言语交际中的含义现象    6.1.2 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6.1.3 列文森的一般会话含义理论 6.2 缺省逻辑理论(DLT)   6.2.1 缺省逻辑的定义   6.2.2 缺省逻辑的扩展   6.2.3 缺省逻辑的细化式及意义 6.3 一般会话含义的DLT形式方案    6.3.1  Q/M/I三含义的缺省逻辑理论    6.3.2 一般会话含义推导的缺省逻辑模型(DLG) 6.4 评价与讨论    6.4.1 逐例系统的缺陷    6.4.2 理论的拓展前景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语用学与形式语用学1.1 语用学的定位和研究概况“形式语用学”是个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词是“语用学”。因此在了解形式语用学之前,有必要先从语用学谈起。如果将索绪尔(F.de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1916)一书看作现代语言学的滥觞,而将莫里斯(C.Morris)的“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1938)一文视为语用学的缘起,那么,语用学的起步比语言学整整晚了22年。但有趣的是,一般人似乎更“熟悉”语用学。曾经有一位不懂语言学的朋友问笔者是做什么研究的,答日“语言学”,朋友一脸迷惑,笔者改口道“语用学”,朋友顿悟:“原来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学问”。恐怕即使是最懂语用学的大师也不会认为这个最不懂语用学的回答是全错的。看来一个“用”字足以令人浮想联翩:使用、应用、实用、用途、用处……而这些联想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事实上,“语用学”至少在本源上不等于“语言使用学”,如果知道英语的pragmatics根源于哲学中的pragmatism(实用主义),就不难认识到这一点了。因此要真正理解语用学,必须回到这门学科的发源处。1.1.1 语用学的历史发源“语用学”是对pragmatics一词的翻译,而pragmatics源自pragmatism,即符号学大师皮尔斯(C.S.Pierce)开创的实用主义哲学,而首次使用pragmatics一词的是哲学家莫里斯。在他经典的符号三分说(Morris 1938)中,整个符号学(semiotics)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syntactics(即syntax);(2)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之间关系的semantics;(3)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关系的pragmatics。syntax,semantics和pragmatics当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但实际上这只是语言学家的借用。在莫里斯的论述中,三者都是符号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说,正统的语用学产生于哲学而不是语言学。莫里斯的三分法很快遇到了另一位哲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挑战。卡纳普(Carnap 1942)将符号学的研究分为纯粹的(pure)和描写性的(descriptive)两种。所谓纯粹研究,即先定义一批最重要的概念,如指称、真值或句法合适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人工符号系统,这种研究运用标准化的规范和定义阐明概念间的内在理性;所谓描写性研究,即对人类经过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实际符号系统的实证研究,目标是全面地描写各种实际的复杂现象。当时的卡纳普认为syntax和semantics都应归为纯粹研究,而pragmatics应该属于描写性研究,甚至所有的描写性研究都是语用的(pragmatical),因为它们都涉及符号的解释、来源、使用或效果。可能是受到卡纳普的影响,莫里斯在1946年对他的符号三分说进行了微调,将pragmatics确立为对符号的来源、使用和效果的研究,而且将semantics扩展为对所有符号指意行为中意指(signification)的研究,syntactics(syntax)的定义则保持不变。时隔六年,卡纳普(Carnap 1952)也对其“描写性研究=pragmatics”的初衷作了让步,认为语用学中的“信念”(belief)和“内涵”(intension)等概念也可以纳人纯粹研究的范围。作为纯粹研究和语用学结合的产物,pure pragmatics(纯粹语用学)便酝酿而生,formal pragmatics(形式语用学)的种子也就此埋下,不过这方面的具体内容留待第二节详细介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形式语用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刚开始涉及这方面的知识,看着不错,挺基础
  •   书本不错,包装内容都不错
  •   可能不是非常严格的一板一眼的教材。还是有新颖的感觉,也有收获,喜欢。
  •   对我而言是新的领域,值得仔细读读。
  •   有兴趣的读者值得一读,强力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