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忻平  页数:395  字数:38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忻平教授的新著本书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刚刚过去,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大变化。“文革”的结束给当时的年轻人上大学造就了机会,忻平就是其中之一,一晃30年过去了。忻平在学史30周年之际,选出了30篇论文编成此书,颇有意义。翻阅着厚可盈尺的书稿,我甚感欣慰。作者向我索序,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忻平中学毕业后,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不发展生产力,城市无法容纳新增的劳动人口,因此那个年代的中学生被冠以“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的名义统统下乡当农民。作为下乡“知青”,他曾在安徽滁州市来安县农村历练了多年。在农村,他学会了当农民必备的十八般武艺,直面当时中国农村现状,这对他以后学习中国历史是十分有益的。1978年恢复高考后忻平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数年后他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我建议他不断开拓感兴趣的新的研究领域。他提出希望以现代化和社会史为切入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我十分支持。三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以其博士论文为主体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一书199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学界引起了反响。一些高校还将此书列为研究生参考教

作者简介

忻平,祖籍浙江鄞县,1954年8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兼任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中日关系史学会、上海市党史学会、上海市民俗

书籍目录

序史学理论与方法 全息社会史观:一种新史学方法的探索 论王韬的史著及其史学理论 治史须重考据科学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 时代的变迁与党史研究的拓展中国现代化之路 甲午战争: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与加速器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论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边缘化现象——透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帮会 论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阶层的尚武意识 民国时期农村现代化之一例: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 运动论略 论新县制 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社会生活史 梦想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现实观与未来观 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试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社会整合机制 上海人人格特征刍议——兼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人多重复合的人际关系 193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水平与状况的一个调查及分析 从生存本能向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质的飞跃——193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消费研究 社会生活与方言变迁——以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方言为例 人·建筑·空间·文脉——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建筑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青楼业兴盛的特点与原因 无奈与抗拒:20世纪20-30年代上海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思想、文化和宗教 王韬与《循环日报》 试论黄遵宪的比较民俗文化研究——兼论黄氏对中日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 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在华传教与拓展若干序文 历史研究应重实证性和量化研究——为楼嘉军著《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序 近代地域社会群体研究的探索——为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序 国家与社会:近代苏北区域社会变迁与地方政权控制力的考察——为李巨澜著《失范与重构——1927-1937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序 人物研究:一种视角的选择——为徐临江著《郑孝胥前半生评传》序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以往的历史研究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往往抽象地、孤立地去研究所谓的“宏观”,而忽略了对全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细胞与胚胎的实证研究。“一滴水可以见大海”,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全息元的实证研究,足以窥视不同时代与社会的风貌。譬如服饰,虽其保暖、遮羞、审美的基本功能从产生之初历代相沿迄今未变,但荷载其上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种信息却各异,从中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观、审美观、廉奢观及价值观,进而可以更进一步探视物价、消费、生活程度、民众心理取向等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全息元,如衣食住行、家庭宗族、人口职业、风俗习惯、方言俚语、工资收入、消费倾向、文化教育、社会组织、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公共设施、市政建设、民居建筑等,都应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年鉴学派大师们曾经大声疾呼历史学家们必须重视社会生活的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沉浸在生活中,沐浴在生活之中,把自己与人类打成一片”。列宁认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转变,对立面的转化、转换、相互联系。”①在他看来,辩证法应该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因为这些都是辩证法体系的缩影与全息元,从中可以建立起整个体系。这又可以从马克思以研究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细胞开始进而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规律,恩格斯通过对家庭这一社会缩影的研究成功地从掌握私有制与国家起源的奥秘中得到启发。  第二,就个体而言,每一个自我也都是社会的缩影、细胞与全息元,社会不过是这个细胞在不同程度上的有机发展与整体实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自我是整个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各部分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他身上凝聚了社会相互作用后留下的印痕——整个社会的信息。当社会全息体因外部条件改变,新的全息元与全息体建立起来,而激化了原来被隐抑的某些弱势全息元转化为强势全息元,其能量随之释放并带动了社会转型,这时,被原先的全息体强化而保持同一的全息元——自我也必须随之转型,从而面临着一个重新社会化——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后,再次使个体与当代社会达到同步全息的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没事可以翻翻,开卷有益吧。
  •   帮朋友买的,一本近现代中国史的论文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