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终结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贵生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见及此,《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特以清代扬州学派文论为题,深入考察有关问题,希望弥补现时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不足。除了有助我们了解清代经家学文论的特色外,这项研究亦可以增进我们对传统儒家文论的认识,为其他类似的研究张目。扬州学派是清代考证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其学术成就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较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学派初被揭橥之时,其实与文学方面的问题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汪中、凌廷堪、江藩、焦循和阮元等,俱是雅擅文学的考证学者。他们从经学家的角度所阐发的文论,不但是西学东渐前中国最后一套原生态的文学评论,同时亦标志着传统文论的终结。这一派的文论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讨论,其影Ⅱ向力甚至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的学术界,可惜这段历史至今仍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作者简介

  李贵生,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通识教育统筹主任、罗富国堂舍监,主要研究兴趣为文学批评理论、传统学术文化和汉语思维教学等。著有专书《灵化无穷——中国神话解读》,发表论文《钱锺书与洛夫乔伊——兼论钱著引文的特色》、《经学的扬弃——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等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西风东渐前的原生态文学评论第一章 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的研究意义第一节 突破现代学科分类的盲点第二节 重拾儒家文论的传统第三节 深化清代文论史的研究第四节 结语总论扬州学派文论的两大方向第二章 汪中、凌廷堪文学思想的异同第一节 为文不专一体的汪中第二节 以《骚》、《选》为正宗的凌廷堪第三节 汪、凌文论的根本分歧第四节 江藩对汪、凌主张的误解第五节 结语分论一经学与文学之交汇第三章 焦循文论的三个层次第一节 不学则文无本第二节 学之所以待于文第三节 文莫重于注经第四节 结语第四章 焦循性灵说探微第一节 性灵、性情与性善第二节 从“通变神化”到“一以贯之第三节 性灵与经学、文学之关系第四节 结语分论二骈文正宗论的经学根据第五章 阮元文论的发展与完成第一节 滥觞期:尊骈而不废散第二节 奠基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第三节 成熟期:《文笔考》与《文韵说》第四节 结语第六章 阮元文论的经学义蕴第一节 不当的批评第二节 经学研究的指导信念第三节 《文言说》与训诂学第四节 《文选》学与《经籍纂诂》第五节 学统与文统的分合问题第六节 结语余论传统文论的夕照余晖第七章 扬州学派文论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 儒家文论中的同质异构现象第二节 本土文论的终极论争第三节 新文学运动前的独特地位第四节 结语附录附录一 论乾嘉学派的支派问题第一节 学派的构成与含义第二节 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平议第三节 结语附录二 焦循阴阳互补的诗学理论第一节 从“诗亡”说谈起第二节 本于性情的创作论第三节 结合训诂与辞章的诠释论第四节 余论引用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在清代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桐城派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章,因为它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影响深远,并且发展出不同的支派。在这个大派别之外,论者间或提到它的反对者,如谓:  然桐城之说既盛,而学者渐流为庸肤,但习为控抑纵送之貌而亡其实,又或弱而不能振。于是仪征阮元倡为文言说,欲以俪体嬗斯文之统。江都汪中质有其文,镕裁六朝,导源班蔡,祛其缛藻,出以典雅;而仪征一派,又复异军突起以树一帜。道穷斯变,物极则反,理固然也。①这类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汪中、阮元等考证学者是为了反对桐城派才提倡骈文,即清代骈文的复兴不过是桐城古文既盛之后“物极则反”的结果,而考证学者与桐城派在文论方面的分歧,亦仅仅体现在骈文与散文之争。类似的意见虽然颇为流行,却大有商榷的余地。要准确掌握清代文学和文论的发展情况,我们必须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着眼,突破过去以桐城派为中心的论述模式。  事实上,考证学者与桐城文士之间的攻讦在桐城派尚未成派之前已经出现。章太炎便曾对这段历史作出简要的说明。

编辑推荐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的初稿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夏,我在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继续留校深造,开始以“清代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为题,撰写博士论文。论文其后于199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评审,不必作任何修改,但我觉得文中个别章节的观点仍然未够显豁,尚有发挥的空间。为了精益求精,我接受了先师黄继持教授的建议,没有即时把整部论文付梓,仅把当中一些重要观点分拆出来,改写成单篇论文,投向设有匿名评审机制的学术刊物,以便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结果先后刊出以下几篇文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统的终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