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葛兆光  页数:179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内容概要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治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中国思想史(套装上中下册)》包括:《中国思想史(上册)》、《中国思想史(中册)》和《中国思想史(下册)》。

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 ),原籍福建。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本书共分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其中,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与阐述。本书不仅关注中国古代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知识来源和依据,同时也注重从古代星占历算、祭祀仪式、出土文物、医学著作、地图、绘画、墓室壁画等文献中挖掘蕴含的思想价值。本书改变了传统思想史教科书中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并参考中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亦有重要创新。本书使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史(上册)》的目录:上册导论(上)引言思想史的写作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长时段——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学术与思想:近年来学界的一个争论话题——思想史的知识源头与背景:以数术史与经学史为例——知识的变动与思想的变动之间——知识影响思想的一些历史例证——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关于这一想法的来历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马王堆帛画的联想——探寻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历史源头处——天经地义: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或亲近自然的口号——天崩地裂:终极依据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变局——处处碰着它:朱熹直觉中领悟到的终极依据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种写法——历史的连续性与福科的疑问——连续性追寻的三种思路——教科书模式与章节的割裂——思想史连续性的三种类型——对一个思想命题的不断解释——脱魅或理性的排斥,断中的连续——对外来思想的回应中重新发掘和解释思想传统中的资源——个人性写作与重写思想史的想法导论(下)续思想史的写法至今思想史仍难以把握:中心清楚而叙述的边界模糊——与宗教史、学术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与思想史——目前我思考的几个问题——一切尚无明确的答案第一节 无画处皆是画……《中国思想史(套装中册)》的目录:第一编引言 遥远的古代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大同世界:天下、领袖、村落——回溯式的想象——把时间距离转化为空间差异:人类学家关于“人类出于同源”的普遍主义观念——神秘力量、分类秩序、技术权威——我的三个疑问——过去对考古资料的一般理解——对生命来源的好奇、死后世界的敬畏、美感的追求与用符号表达记录与交流——良渚玉琮、濮阳龙虎、凌家滩玉龟玉版的思想史意义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神秘力量的秩序化——祖灵崇拜观念及其与世俗权力系统的匹配——祭祀与占卜仪式中所表现的知识系统的整合——思想世界中的三种基本知识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殷周的连续性——“帝”的崇拜与……第二编第三编第四编主要徵引书目后记《中国思想史(下册)》的目录:第一编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奉天承运”与王朝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获得途径——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真正实现——统一的国家有了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考试的意义:作为背诵与记忆的知识——承平的时代与平庸的思想——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整个思想世界没有疗救的药方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经历了思想与秩序的双重危机之后——八世纪初的中国官方重建思想与秩序传统的愿望:开元礼、历法、封禅与祭孔——失去了洞察力与诊断力的知识与思想世界——知识的教条与简化——教育与考试中的导向——类书、礼仪范本和书信范文背后的思想史意味——思想趋向装饰与表面:从贵族的知识独占到士民的文化普及——礼法为基础的生活模式和……第二编第三编主要徵引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中册  第一编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上古思想世界是一个很难解的谜,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在那个离今天已经几千年,只能依靠古代传说、考古实物和晚期人类学调查来重新拟构的时代,人们究竟想什么,怎么想,他们并没有留下文字的直接记载,只能由后人去想象、推测和揣摩,《管子·侈靡》有一段对话说:“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古人和今人虽然都在同一个时间过程中生存,但是不同时间阶段的今人与古人,所思所想其实已经大不一样,所以这些想象、推测和揣摩,也未必真的能够重现古代,只是说我们尽可能地经由这些途径,去探寻和重构最接近真实的上古思想世界。  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上古的文献资料,其实大多是已经远离了上古的文化人的想象和追忆,而不是上古人自己的实录和记述,事隔许久,回忆常常会带有很浓厚的情绪,“追忆”就像“怀旧”这个词所表示的那样,往事给人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隔帘望月式的憧憬和向往,时间把许多人们不愿意回忆的东西过滤出去,留下来的总是想象中值得留恋的事情,于是,追忆中的古代往事很美妙,特是当追忆者对现实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古代的追忆就成了他们针砭现实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总是温馨的历史背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三本书,上册好薄啊。
  •   中国思想经典
  •   说实话哈,葛兆光这个人真的不怎么样!
  •   葛兆光的成名作
  •   提朋友选的
  •   中国思想史(套装上中下册)
  •   这这书挺好的,惦记很久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