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与中外交流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复旦大学历史系 编  页数:438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所谓“江南”范围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者作过讨论,其中李伯重也作过详细的讨论。他认定的范围为北从南京(江宁府),南至杭州府的八府,多数的后辈学者也接受这样的见解。笔者认为如李伯重将江南八府作为一个地域(rcgion)是可能的,又进一步更广泛的,如施坚雅所划定“巨区(Macrorcgion)”中的“长江下游(Lower Yangtze Valley)”(施坚雅,1977,页212与页213的图1),那样,江南也包括浙东沿海,也包括本文中鲁迅的农村故事发生地绍兴地区。笔者从自然地理以及社会经济构造上的特质,将南直隶苏松常三府与浙江嘉湖两府作为一个地域。10世纪开始低地开发的太湖流域,除湖州西部的天目山系丘陵、山间盆地和常州府西北部的台地外,全部都是“圩田”地带,其灌溉完全不是重力灌溉(自流灌溉),而是全面依靠人力扬水的圩田灌溉。和杭州、镇江相比,耕地景观明显不同,因而农业的基础条件完全不同。其次,江南五府在16世纪以后是市镇非常发达的地区,市镇史研究第一人樊树志教授与多数学者已经进行过详细的考察。要注意的是江南五府与邻近地域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些学者认为和世界的多数文明一样,中国的市镇形成也沿着不定期市-定期市(市期频率的上升)-每日市、常设店铺这样的发展规律成长。江南五府是近世中国最早形成市镇网络也是市镇密度最密集的地区,但在这里,完全看不到定期市。

内容概要

复大学历史学科有着江南史研究的传统,历史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江南研究”开展了国际性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江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历史空间,非常有利于我们通过古代到近现代这样一个上下贯通的研究系列发挥历史学科的传统优势,也有利于从时间的纵向和中外地域的横向联系,来整合复旦大学历史学科的中外关系史、中国文化史、上海史、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江南物质文化史等研究力量的群体优势。

书籍目录

【江南社会与中外交流】 · 明代中后期江南士大夫的乡居和城居  ——从“民望”到“乡绅”〔日〕滨岛敦俊 · 政府利益最大化原则下的民间社会  ——湘湖水利集团解体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内涵 钱杭 · 西式牛痘接种在上海的传播与影响  ——以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中心 马长林 · 近代上海节庆风尚中的外来因素 陈江 · 近现代江南的村落社会与民间信仰  ——以吴江市的口述调查为中心〔日〕佐藤仁史 · 西学东渐与近代苏州文化世族的教育转向 徐茂明 · 雍正禁教与江南天主教的处境 周萍萍【江南文献与外来文化】 · 近代上海法租界研究的重要文档  ——法册道契及其研究价值 马学强 · 清、民国时期徽州征信录及其史料价值 王振忠 · 《几何原本》的续译及晚清江南知识者的学术互动 邹振环 · 《嘉兴藏》与《铁眼藏》 章宏伟 · 清代江浙方志流传日本考 巴兆祥 万霞 · 19世纪后期的江南:循着《清国漫游志》的路程 冯贤亮【江南城镇与海外贸易】 · 江南市镇与海外贸易 樊树志 · 日本漂流民眼中的清代乍浦港 华立【江南经济与社会】 · 19世纪初期松江农民经济中的农具 李伯重 · 从生产性到观赏性?  ——明清苏州园林型态的再思考 巫仁恕 · 明清乌青镇的行政管理 张海英 · 18世纪以降江南农民的粮食消费 黄敬斌【江南人物研究】 · 潘曾沂与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 王卫平 王伟伟 · 关于刘师培变节问题的再探讨〔日〕富田昇 · 论黄人与清末民初上海出版界之关系 龚敏 · 师教与博学  ——罗汝芳与晚明王学的精神转折 邓志峰【专家论坛】 · 晚明至晚清江南士人与西学的关系 周振鹤 · 对江南史研究前景的看法 王家范 · 城市·市镇·乡村  ——明清以降上海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 刘石吉 · 江南边缘地带未刊史料的介绍 包伟民 · 江南与宋代对外开放陈国灿【学术动态】 · “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冯贤亮等 · 2008年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学术会议纪要 ·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目录(2008年1月—2009年1月)编后

章节摘录

插图:外出观剧、听书、看电影,也是近代上海人节庆活动的重要方式。一首描写沪地过年的竹枝词称:“看戏听书与品茶,呼朋招友乱如麻。小东门外三茅阁,举国若狂驾马车。”①约自宋代以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已摻人不少娱乐性内容。不过,旧时的节庆娱乐多局限于家庭、宗族、村落的范围之内,即便是大型的社火赛会,也多属非营利性的自娱自乐形式。而近代上海人节日外出寻乐,活动范围已扩至全市,且多携妻带儿、呼朋邀友,群体前往,其活动方式与先前不可同曰而语。有两首描写新年看戏、听书的竹枝词唱道:“约赴梨园兴更赊,谁家出局貌如花。京班把子昆腔曲,看到香浓便着麻。”“闲步寻春乐未央,南词弹唱又登场。说来倒有三分像,一种风来吃粉香。”④近代上海作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其戏园、书场多属营利场所,由专业演员进行商业性演出。为招徕观众,各戏园多于节日期间上演应时戏。时人记载:“节届天中,沪地各剧院多演《白蛇传》,此后逢七夕则演《天河配》,中秋则演《阴阳河》及《蟾宫折桂》等剧。”演出之际,“红氍乍展,光分月殿之辉;紫玉横吹,新试霓裳之曲。每演一戏,蜡炬费至千余条,古称火树银花,当亦无此绮丽。先期园主人遍发戏单,招人观赏,至是轻车怒马,蚁拥蜂喧,隔座花枝向人招展,直至银蟾彩匿,珠凤烟消,始唱‘陌上花开’之句”⑤。许多剧院在迎合观众的祈吉心理与欣赏口味的同时,还竭力引进西方的舞台美术,构建西式舞台,在灯光、布景上大下工夫。“《大香山》一剧,略有白雀寺房屋及十殿地狱等奇形,此实为灯彩戏之滥觞,然其时仅有彩切而无灯火也。同时文班三雅园以营业不振,乃于新年排

后记

江南史的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最为成熟的专门领域之一。早自20世纪40年代起,傅衣凌、谢国桢、谭其骧、洪焕椿等先生就先后开始了江南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为硕果竞出的领域。日本的滨岛敦俊先生等,台湾的刘石吉先生等,上海的王家范、樊树志、周振鹤等先生,都是江南史研究领域卓然成家的著名学者,近年来江南史研究群体中又汇聚了李伯重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科由历史系、文物博物馆系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三个实体组成,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学术转变。本校历史学科有着江南史研究的传统,历史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江南研究”开展了国际性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樊树志、周振鹤等先生有关江南史方面的研究论著,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历史学科中又逐渐成长了一批研究明清江南史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成果也陆续受到了学界的瞩目。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江南”所指有所不同。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长江中游以南,即今湖北南部与湖南全部;唐代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自湖南南部直至海滨;明清以来,“江南”通常指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和浙江一带。这些年来,在历史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历史系的同仁一直努力在寻找贯通上下、整合自身优势的突破点。“江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历史空间,非常有利于我们通过古代到近现代这样一个上下贯通的研究系列发挥历史学科的传统优势,也有利于从时间的纵向和中外地域的横向联系,来整合复旦大学历史学科的中外关系史、中国文化史、上海史、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江南物质文化史等研究力量的群体优势。

编辑推荐

《江南与中外交流(第3辑)》:复旦史学集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南与中外交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的学术辑刊,但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