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绝与眷恋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耿传明  页数:3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清末民初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着重从社会心态的演变入手,分析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共分四章。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清末民初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领域,作者力求会通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对清末民初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做一系统深入的分析,形成该领域的一家之言。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天演论》的回声与文化上的“西进东退”趋势  1.《天演论》:现代“天道”的启示  2.“适者生存”论对“礼仪之邦”的震撼  3.“父子冲突”与代际文化鸿沟的形成  4.“突驾论”与追赶“时代”的急迫心态  5. “开明”与“保守”:“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  6.反乌托邦的市民写作和“道”与“政”的分离  7.《孽海花》与《广陵潮》:“士人心态”的变迁第二章  癸卯年的“大觉悟”与“乌托邦”心态的涌动  1.《民约论》:革命时代的“圣经”  2.“群体主义”时代的政治动员与“文风丕变”  3.《回头看》与近代乌托邦溯源  4.感性解放浪潮与东西“情圣”的合流  5.“文明论者”的“西方”想象与激进“现代性”诉求  6.“政治小说”的兴起与“公理至上”的文学政治  7.近代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第三章  “共和初建”的兴奋及对民初“宪政”的失望  1.“民初乱象”与“老新党”的退隐与转向  2.“鸳蝴派”的兴盛与民初“共和”语境  3.林纾与“新青年”派的文化对峙  4.鲁迅:“英哲大士”及精神与物质的对立  5.从“名士”到“志士”再到“狂人”的精神嬗变  6. 《域外小说集》、“林译小说”与“文化资本”的升降  7.“文明戏”与“黑幕小说”:民初文艺的“低俗化”及引发的反弹第四章  《新青年》的崛起与“西体中用”的文化定局  1.“欧化中国”的文化总体性变革与“唯理主义”现代性  2.“涅槃情结”、“宇宙革命”与“新世界的曙光”  3.“文学革命”的合理化论证与“文学达尔文主义”  4.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5.周作人的“人学”观念及其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钟情  6.郁达夫:“卢梭主义”与现代感性“自我”的镜像  7.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分格局”与“新文学”的场域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轮心理波动源于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正如梁启超在《改革缘起》中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甲午一役始也。”随之而来的维新变法唤醒了中国人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天演论》终结了中国人的继嗣者心态,开启了一种进步、创造者心态,由此引发了社会的一种崇新风气和厚今薄古的心理,为文学的诗、文、小说三界革命提供了心理基础。  第二轮大的心理波动主要在辛亥革命前发生。它集中表现于1903年“革命排满”思潮的狂飙突起。这一年,相继发生了江浙知识界的新觉醒、留日学生风潮、“拒法抗俄”运动、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与《警世钟》的出版、《苏报》案等等,“排满”、“革命”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据时人记载,当时大江以南的知识界“翘然于旧政治、旧学术、旧思想之非,人人争从事于新知识、新学术,迄今而自由民主之论飘沸宇内,莫能禁遏,固不得谓智育之无进步矣”,卢梭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理论和“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开始在新型知识分子中得到普遍认同,新型知识群体与清政府的对立开始公开化、激烈化。  第三轮心理波动产生于立宪运动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发生。立宪运动的失败使改良主义者纷纷转向革命,武昌首义,民国建立,中国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共和国。人们沉浸在咸与维新的共和主义氛围之中,但不久成功的喜悦就被民初政局的乱象冲散,欢呼共和的人们又陷入幻灭失望之中。文学也失去精神超越的目标,陷入了低俗化的泥沼,都市市民文化进入了繁荣时代。它是清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的兴起所形成的都市世俗文化。突出表现为依托于沿海口岸租界的“洋场风气”,其特征为重物质、讲实用、趋新崇洋、世俗主义的价值取向。民国初年,这种都市文化更由于政治上的失望而具有颓废、虚无、享乐主义色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决绝与眷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