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传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文江  页数:17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钱钟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主要叙述了作家钱锺书的一生经历及其主要作品。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早年生活和求学时代(1910—1938)一、“我家江水初发源”二、从清华到牛津(上)三、从清华到牛津(下)第二章 意园神楼(1939—1949)一、在创作和评论两路精进二、《围城》意象三、“咳唾随风生珠玉”——《谈艺录》第三章 沧浪之水(1950—1965)一、“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二、碧海掣鲸——《宋诗选注》第四章 槎通碧汉(1966—1978)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二、天 琳琅(上)——《管锥编》四种文献结构三、天 琳琅(下)——《管锥编》十部书简义第五章 群峰之巅(1979—1989)一、跃上成就的高峰二、“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上)——《谈艺录》补订本三、“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下)——《七缀集》结语 中国现代文化和钱钟书一、中国现代文化和钱钟书二、若干可能存在的局限附录一 钱钟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一、写作分期二、著作系统附录二 钱钟书简易年表后记又记

章节摘录

第三章 沧浪之水(1950—1965)一、“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总的形势是向上的。但是在政治和文艺界,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大的斗争。仅以文艺界而论,在1949—1956年间,比较大的运动已经有了三次: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如果分析这三次批判的性质,就会发现它们的矛头所指各有不同,而且一次比一次严峻:批判《武训传》“行乞兴学”的“至勇至仁”,批判的根子是封建主义,其时间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前;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观点,虽然从《红楼梦研究》作者俞平伯入手,而总根则是“五四”以后居于“右翼”的代表人物胡适;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其根子已涉及“五四”以后同居于“左翼”文化阵营内部的不同派别。这里历史和逻辑似乎有着一致:三次批判对象由封建阶级、“五四”启蒙主义到三十年代左翼,呈现由外而内的状态;而且从批评、帮助到定性为反革命集团,一次比一次激烈,最后在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由内向外翻出,终于达到高峰,衍成1957年涉及全民的反右派运动,并成为后来更大规模的“文化大革命”的前驱,前十七年的形势也就此转折。在三次批判之间,还有过一些其他小运动,比如在1951—1952年间,和全国规模的“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结合,有过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运动的方式还是相当和风细雨的,但对思想也有深刻的触动。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为“洗脑筋”,杨绛后来用长篇小说描写了这次运动,把它称作“洗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新环境的考验。钱钟书1949年举家北上,定居北京。清华是他的母校,他来到的是一个熟悉的旧环境;但他所身处的已是一个新时代,这里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环境。新环境不得不影响着他,他也作着调节和适应,智慧增长了。在新时代的清华园里,钱钟书教过书,带过研究生,他非凡的才华和惊人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故事甚至接近传奇。当时在清华读书的人回忆道:四十年代,笔者在京就学时,钱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他的惊人记忆力,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叫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从图书馆遍寻未获,正巧碰到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到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钱钟书先生笔锋犀利,不少人都有些怕他。虽然他待人宽厚,常开玩笑,但他学识之渊博,却使学生产生敬畏之感。还记得有位同学在学期末交了一份读书报告,他没有好好思考,只是从几十本书中东抄西凑成一篇,草草交账。钱先生看后,不加一句评语,却把他所引的话的出处一一注出。当时大家表面都笑话这位同学,但从心里不得不佩服钱先生的学识和记忆力。钱钟书其时已经不发表作品了,只是静静地读书,既用人类文化知识丰富着自己,也适应着时代。在清华园里,钱钟书也接待过客人,例如傅雷夫妇、黄裳等。傅雷来访时,钱钟书夫妇曾受吴晗之托请他留在清华,但傅雷没有听从,还是回到了上海。。黄裳来访时,见到的是一个典型的夜读情景。黄裳回忆道: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第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因此我就把访问安排在第三天的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只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环境。这里提到的吴晗当时已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并且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来又担任北京市副市长。黄裳回忆中的“第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云云,指吴晗参与政务工作的繁忙,这和钱钟书的静静读书,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黄裳回忆中提到西餐长台旁的“两把椅子”,实际上是记忆失误。钱钟书后来纠正说,那间大房间确有一只讲究的西餐长台,但椅子是没有的,那只不过两只竖摆着的木箱。。“椅子”原来是“木箱”,可见当时条件的确简陋。而“冷板凳”竟然也有“椅子”和“木箱”的区别,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更正,钱氏夫妇事事求真的细腻风格,也可见一斑。钱钟书北上后,继续广收博览地读书,当时清华所藏的西文图书,几乎每一本的书卡上都有他的名字。他似乎不用藏书,因为都藏在脑子里了。钱钟书在1950年还生过一场病,沪上的友人如冒效鲁等对此也极为关心,冒氏有《讯默存疾》一诗寄京,诗中用了维摩诘、孔夫子等典故,那是尊重这位大学问家的身份了。P61-63

编辑推荐

《钱钟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钱锺书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不仅仅介绍了钱老的生平,更结合钱老的各个著作,反馈了钱老的思想
  •   钱钟书先生最近几年很热门,不少人都在写他的传记,张教授写的这个版本是比较好的了。
  •     钱先生的又一封信
      
      张文江
      
      文江先生撰席:忽奉
      赐书并大著;自惭老物馀生,何足劳
      君用为题目?刻画无盐,疏凿混沌,真有昌黎所谓“汗生颜变”之感。容当细读。“年谱”未及弟去春住院三月卧手术台上六小时割去左肾事。衰疾相因,已成废朽。草此复谢,即叩
      新禧 弟钱锺书敬上 杨绛同候 一月十六日
      
      钱先生这封信写于一九九四年,是收到我寄赠的《钱锺书传》后写的。所引昌黎语,当出于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蹙然汗出以惭……愧生于中,颜变于外,不复自比于人。”钱先生用以自谦。《谈艺录》177页、486页亦略及此语。“年谱”指《传》中的《简易年表》,此表修到一九八九年。“割去左肾事”,钱先生在他处亦有所言及。我们祝钱先生早日恢复健康。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二日
      
      录自《钱锺书评论》卷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     后记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师友们各方面的帮助。其中老一辈作家有施蛰存先生和柯灵先生。施蛰存先生谈起当年的一些史实,使笔者了解了一部分有关的背景;柯灵先生惠赐他的一封通信供笔者参考,这也是笔者喜欢的一篇文章。友人也为笔者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陈思和先生通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谷梁先生慨允笔者在结语章第一节中采用了他所提出的观点。安迪先生在资料上给予了笔者积极的帮助,没有他多方面的帮助,完成此书将增添大量的困难。北京李洪岩先生慷慨提供了许多他珍藏的资料,补充了笔者见闻之所不及。给笔者提供各方面帮助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永翔、陈子善、胡范铸、胡河清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夏咸淳、黄任轲、袁进和张晨先生。上海的王郓女士和无锡的张大年先生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回答了各种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兴康先生也帮助查找了一部分书籍。请他们接受笔者真诚的谢意。
      
      
       张文江
       1992年7月17日
      
      
       又记
      
      《钱钟书传》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一九九三年六月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十二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又重印了几次。这本书收集的材料到一九八九年为止,当时钱钟书先生还健在,有着积极的活动,还有好几种书籍准备出版。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完整的人物传记,也没有论全传主的所有著作。如今看来,此书只是我初步的写作练习,它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客观材料,写出了我对一位大学者的憧憬。
      时间过去了十六年,此书得到了重版的机会。由于当年的情怀已然不再,我只作了力所能及的局部修订:改正了若干误字,省略了一些冗词。在《宋诗选注》节删去了一条原文没有的题注,此错误承大连范旭仑先生指出。此外,还增添了一篇《钱钟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原载《钱钟书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作为附录一,原附录《钱钟书简易年表》移为附录二。修订后减少了一些错误,可供初学者了解钱钟书先生及其著作时参考。
      此书出版以后,一直有人来问我,序言中提到的和鲁迅、钱钟书并列的第三位作家是谁?到了今天,大概可以说了吧:那就是金庸。在我看来,鲁迅、钱钟书、金庸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三种不同类型,他们都超迈古今,风华绝代,走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当然,后人不应该在他们脚下止步,中华学术远有更深入的内容,绝非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所可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敬以钱钟书先生赠予的诗句结束此书,并与读者共勉。
      
      张文江
      2009年10月3日
      
  •   感动,肩负起民族的兴亡,我们义不容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