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象愚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之一。  比较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发生过怎样的影响?产生过什么样的危机?出现过什么样问题?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它要不要自己的学科理论?它与现有的各种文学研究如国别文学、民族文学、地方文学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与其他人文学科以及文化研究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从不同角度讨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论证它的学科性质,描述它形成演变的历史踪迹,总结它的成果,分辨它的危机,剖析它的问题,探索它的走向。

作者简介

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两次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赴美威斯康星大学研修与讲学。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外国文学研究。著有《比较文学概论》(合著),译有《文学理论》(合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编有《乔伊斯精选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

书籍目录

主编:谢天振//陈自序第一辑 学科鸟瞰与历史线索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比较文学学科前史述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三阶段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第二辑 对学科理论发展的思考比较文学方法论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阐发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依据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比较文学的变与不变第三辑 与国际比较学者的对话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及其当代意义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危机说”辨析巴斯奈特比较文学“反思”之反思第四辑文化及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文化观念的演化法农与后殖民主义类后现代主义或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误读与创造——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心理学评述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关于“内部研究”,作者首先从文学的研究对象即文学作品本身切入,提出了文学作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等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他们首先驳斥了文学艺术品是“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经验”、“一切经验的总和”等观点,而主张把文学艺术品看作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结构”。作者借鉴了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一种现象学的阐释模式,把文学作品分成了以下层面:(一)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二)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及其规则;(三)意象与隐喻:文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四)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作品的特殊“世界”或者说“诗的神话”。按照这样一个结构模式,作者安排了3章,顺序讨论了这些不同的层面,接着又专章讨论了叙事性作品形式与技巧,最后用3章的篇幅分别讨论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与文学史的问题。毫无疑问,内部研究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在这一部分倾注了最大的心力.对于许多概念和范畴作了十分出色的论述。《文学理论》的第二个贡献是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三个分支作了辩证的界定,既指出了它们的区别,又指出了它们的联系。作者指出,为了对文学作总体的、系统的研究,区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三者的关系是必要的。“文学理论”通常是指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之类问题的研究,包括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而文学批评通常是指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静态的)的研究;文学史则是将文学看作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序列而对之作历史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文学研究中,这三者又往往是互相包容的。文学理论如果不以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和研究为基础,文学的准则、范畴乃至技巧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空泛而无所凭依;反之,如果没有理论的观照,没有一系列准则、范畴和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就无所遵循、无法进行。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关系也是如此。文学史家必须懂得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每个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因为,文学史编写过程中任何材料的取舍都离不开价值判断,再说文学史的编撰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的指导。反过来说,文学史对于文学批评也是极端重要的,因为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单凭个人好恶的主观判断,不能无视文学史上的关系,换言之,文学批评家必须具有历史的观念。

编辑推荐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是作者自选文集,学术性较强,不建议初学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