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现代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杰伟,张潇潇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华语传播学社群,采取对话的笔调而舍拘谨的理论书写,目的在于营造探索与对话的气氛。顾名思义,本书强调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主要线索在于分析传统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宏观变化,把传播议题安置其中并作理论推敲。核心概念是“现代性”的特征与轨迹。全书共九章
,重点分析十本重要理论著作及十多位社会理论家,最后一章
综合各家之言,并推出“媒体现代”的理论构想,力图对前人作出修正与开拓,为传播学与社会学筑起对话的桥梁。

书籍目录

序:寻找传播学的社会学视野
第一编 第一现代
 第一章 现代社会的源起与论述
 第二章 第一现代:特征、影响与诠释
 第三章 媒介化的现代性与社会机构
第二编 第二现代
 第四章 个人化:机构化的个人主义
 第五章 液态现代与社会变迁
 第六章 媒介事件与现代社会
 第七章 符号经济与创意产业
 第八章 网路社会与传播权力
第三编 媒体现代
 第九章 “媒体现代”理论初探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所谓现代性,根据吉登斯(Giddens,1990,p.I)最早的一个定义是缘起于17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或组织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扩散开来,并且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们对于现代性的讨论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社会变迁的讨论。现代性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去传统”的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社会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其中,宗教和传统的影响不断削弱,知识和科技得到了推崇和扩散,工业化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成为基本模式,市场机制被广泛推行。民族国家形成,并成为国家政体的普遍组织形式。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且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西方化问题”(western ization),即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扩散,有关世界其他国家是否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广泛影响,是否存在被“西方化”甚至被“美国化”(Americanization)这样一个过程与现实。在此必须指出,以西方现代性为典范的取向已被质疑。西方“先进国”早得先机发展现代体制,“后发国”争相效仿。这一历史过程毋庸置疑。但这种西方强势,却建基于殖民扩张与剥削,是殖民帝国强夺资源并压抑后进国发展现代格局。翻查历史,中国与中东在殖民扩张之前均有现代规模的雏形。当然我们认知的现代性是以西方先进国为主要对象,但这不应被视为“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发展论,更不应把“概括化的西方”优于“概括化的东方”视为本质上的必然(Darwin,2008)。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学者们又对第一现代和第二现代进行了区分和论述。当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已基本实现去传统后,现代性自身也有了发展。

编辑推荐

《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媒体现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本书期待了很久。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本很好的学术专著,只能算是一本上课笔记,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学理性不够,但香港学者治学的作风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融合,使这本书值得购买和阅读。
  •   本书较像是一门课程的课堂笔记和相关资料整理,不过读之甚有启发,大爱香港学者学识渊博娓娓道来的风格,书中插图也很值得回味,装帧排版不错但是价格不贵,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传媒学者和学子一读。
  •   导师让看的书目,应该很不错。
  •   缺点是案例结合理论的讨论部分不够深入、细致。
  •   好几次翻开都没看下去 面壁去。。
  •   还没有仔细看,翻翻吧。
  •   有益处与专业学习
  •   想认真读
  •   对于准备考传播学研究生的我来说,一直想系统的学习下社会学。但是每每想到浩瀚的书海和理论的汪洋以及时间的紧迫就放弃了。算了,废话不多说了,就直接讲本书讲了什么。1,马老师先从社会学的三个大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着手,论述了现代性的缘起(韦伯的工具理性,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涂尔干的社会分化),以及以三位大家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代表的三种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即批判主义,实证主义和诠释经验主义。2,然后马老师走到了吉登斯,阐述了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吉登斯提出来现代性的三大主要动力:反思性,时空分延,和抽离。不得不说对于许多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与解释都可以追溯到这三点上,可见吉登斯的理论深度和抽象能力及操作化能力。其后就是汤普森(吉登斯的学生)带着现代媒介来到现代性的理论探讨之中,媒介参与的现代性的广度与深度,汤普森用“媒介化”加以概括,其影响在传播学中是研究的重头戏,因此我也说不明白,但总而言之还是可以上溯到现代性的三大动力。3马老师主动厘清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说实话,之前看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的书籍时我也是非常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耿耿于怀,自己也去查看了一些文献资料,但感觉不是很幸福,总是笼统的文化概念的范畴大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范畴之流,看了马老师的书之后不觉沾沾自喜,原来我跟马老师想的一样。意识形态概念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其背后的权力观,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权力有意识主动操纵的文化,而文...化是自然的,自发的。4再后来就是贝克的个人化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以前接触贝克都是在有关危机管理和风险沟通的传播学文献上,论述都比较浅显,没有多少意思。马老师对风险社会与个人化之间的关系论述的很棒。第二现代的社会结构逐渐衰落,让位于个人化(非常类似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化的理论),个人化由于缺少社会机构的保护而遭遇风险社会。5,再后来就是鲍曼,才没几天前看过鲍曼的新穷人的理论,然后想到了卖肾买IPone5的那个女孩,怎样的一个消费社会让穷人如此不堪啊?其实我也是个新穷人,因此超级喜欢鲍曼,不过他的大作还没来得及读。液态社会——字面意思在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流动性,归结于几个僵尸概念:解放、时空、工作、个人和共同体。以目前仅有的一点有关鲍曼的知识的看,感觉其理论跟贝克的思路很像,理论阐述更加细致微观。6再就是对媒介事件的解读。其中媒介事件在新媒体时代以及全球化时代的一些变化对我个人的考研来说有相当的契合度。暂时看到这里,反正马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思路非常清晰,整个论述过程的脉络看了一遍基本上就储存在脑海中了: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吉登斯——汤普森——贝克——鲍曼——戴扬与卡茨。这些学者之间的转折都有一定的理论上的勾连,贯穿整条线的则是现代性这一理论命题,很清楚。 阅读更多 ›
  •   很学术的一本书,所以啃起来比较累。但是其中穿插了不少大家熟悉的例子,内容比较新,会让人会心一笑,不死板。
  •   作者从后现代社会几位研究大家如吉登斯,贝克,鲍曼思想介绍入手,层层递进地说明媒体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及对人们感知认同系统的影响,提出自己的媒体现代思想。思路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是很好一本有关后现代与媒介方面的入门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