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与仁义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清平  页数:389  字数:39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由刘清平编著。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依据“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
”的终极正当原则,立足于儒家经典的文本解读,通过学术性的分析批判,集中探讨了先秦孔孟荀的核心观念,考察了自董仲舒经宋明儒学直到当代儒学的演变脉络,指出了儒家伦理陷入的深度悖论:当忠孝与仁义出现冲突时,为了维护本根至上的忠孝规范,不惜否定依附从属的仁义观念,从而造成种种违背正当原则、严重坑人害人的负面效应。只有在后儒家的普遍主义架构中赋予群体性仁义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终极地位,儒家伦理才能克服这些恶劣流弊,重新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刘清平,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美学。已出版学术论著、译著六部(含合著);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十五篇(包括AHCI学术期刊论文八篇),中文学术沦文、译文一百三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原儒追根
第一节 亲亲尊尊
第二节 天下为家
第三节 元典意向
第二章 至圣大成
第一节 夫子何为
第二节 安则为之
第三节 子罕言利
第四节 苟志于仁
第五节 孝为仁本
第六节 孰不可忍
第三章 亚圣英气
第一节 近墨者黑
第二节 心性端实
第三节 天生一本
第四节 事亲为大
第五节 舜其大孝
第六节 善推所为
第七节 民贵君轻
第四章 荀子时义
第一节 性恶善伪
第二节 圣王为大
第三节 忠孝两难
第四节 引法入儒
第五章 心路历程
第一节 党而不群
第二节 屈民伸君
第三节 私胜失仁
第四节 家为恶源
第六章 无量罪恶
第一节 有私无公
第二节 损人利亲
第三节 损民利君
第四节 礼制腐败
第五节 君民一家
第七章 翻本开新
第一节 以仁为本
第二节 一视同仁
第三节 爱有差等
第四节 忠孝新释
第五节 和而不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二,在上述话语的文本关联中,仔细解读还会发现,“道义”并不是指“仁者爱人”、“行一不义仁者不为”意义上的普遍性“仁道”、“公义”,而首先是指特殊性意义上的“父子”之“道”、“君臣’’之“义”。 例如,第二段话提出了“孝子所以不从命”的三大理由:“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很明显,头两条理由完全是旨在避免“亲危亲辱”,确保“亲安亲荣”;最后一条理由一方面是不让自己沦为“禽兽,,(不妨由世联想起苟子“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的警句),另一方面是为了符合礼义的“修饰”(不妨由此联想起荀子“子之让乎父”的名言)。结果,在这三种“孝子不从命”中,表面上的“不孝”都不是为了实现普遍性的“仁义”,而只是为了达到特殊性的“大孝”:“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结果,正如舜的“不告而娶”一样,这里的“孝子不从命”其实就是出于“亲”之荣辱安危考虑的“曲线尽孝”,颇类似于说:“亲爱的父母大人啊,为儿我之所以不从命,不是因为自己猴急着要敦伦,而是担心二老后代绝了将来没人上坟”——确实是“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结果,举例来说,倘若父亲在攘羊杀人后良心发现想要自首,儒家的孝子就应该鉴于这样做老爸有锒铛入狱的耻辱危险,断然拒绝“从命”,坚持“父子相隐”、“窃负而逃”,以确保他老人家的一生“安荣”。结果,第三段话中提到的“父有争子”,实质上也就意味着“父有真正的大孝子”。 再如,第三段话在否定“臣从君命,贞矣”的命题时,也给出了几乎雷同的充分论证:“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不必细说,在这三种“贞臣不从命,,中,表面上的“不贞”都不是为了实现普遍性的“仁义”,而是为了达到特殊性的“大贞”:确保君主的封疆不削、社稷不危、宗庙不毁。

编辑推荐

《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忠孝与仁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作者刘老师是我新浪微博的粉丝,呵呵。
  •   对刘先生的观点不敢恭维,暂且先看看吧。
  •   同一批次的书,这本封面较脏,郁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