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及其土地利用研究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树海  页数:319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我国城市化模式,并力图以这一新的模式来分析和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对于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及相关制度创新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受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制度的多重约束,既制约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数量,也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有着不同的机理、特征与效果,科学选择城市化模式是缓解目标与约束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而发展需要、时代背景和多重约束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片面追求增长、不计成本、忽视约束、单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采取层层递进的思路进行研究和论述。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阐明选题的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指出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本书的铺垫和立论的基础。在第二章,本书首先对城市化的概念进行重新阐释,深入认识城市化的本质,作为城市化模式研究的基点。然后,对世界城市化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如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韩模式、拉美模式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从中得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在第三章,本书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模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指出我国以往城市化模式的缺陷,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忽视成本、粗放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在第四章,本书对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约束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在此条件下,要实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只能遵循“成本一收益”原则,选择“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是本书的核心,旨在深入研究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的模式概念、内涵与实现机理。在第五章,本书对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充分论述,对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进行了定义: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而实现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它以较低的城市化成本获得较高的城市化收益,其目的是实现净城市化收益的最大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书还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既是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核心,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关键。书中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评价指标。在第六章,本书分别确立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效用函数,构建了城市空间不变即静态条件下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型,构建了城市空间不变和城市空间扩张两种条件下城市化动态变化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主体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紧凑型是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谐发展是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核心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根本目标。在第七章,本书结合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下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型,基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选取天津和上海两个城市作为案例,分别从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两个层次对两城市进行了综合比较。总体来看,上海在实现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方面要优于天津。最后,本书还指出了天津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八章和第九章是本书理论的应用和总结。在第八章,本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如何实现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九章是本书的总结,提炼了全书的核心观点并指出了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

  杨树海,2007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现任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总经济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天津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公路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曾参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主持多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天津市若干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工作,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生产力研究》、《经济问题探索》、《城市》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摘要
Abst 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世界典型城市化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第三节 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中国以往城市化模式的绩效与缺陷
第四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约束与模式选择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多重约束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五章 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内涵与表征
第二节 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核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型城市
第四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
第六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学描述
第二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静态模型构建
第三节 城市化条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模型构建
第七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 指标确定
第三节 案例比较研究
第四节 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第八章 实现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的制度创新建议
第一节 实现农业人口低成本转移为城市人口的制度创新建议
第二节 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创新建议
第三节 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产业升级的制度创新建议
第四节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
第九章 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章节摘录

  这种转变给我国的城市化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的前29年(1949~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由0.57亿增加到1.7245亿,城镇化水平由10.6%提高到17.92%,年平均增长0.2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在近30年里只净增1.15亿。改革开放之后的25年(1979~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到5.4283亿,城镇化水平也升至41.76%,年平均增长0.9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净增3.7038亿,较前29年年平均增长快0.66个百分点,25年城镇人口增长了3倍,也是世界同期城镇化平均速度的2.25倍。从此,我国城镇化过程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166]。  二是城乡、地区、贫富之间差距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研究员认为,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到了不容忽视的水平[167]。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改革效应释放完毕后,城乡差距就停止缩小而转向扩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3年的3.2倍,是世界上最高的差距水平。若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隐性福利收入考虑在内,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6倍。我国地区差距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喀斯特山区还有上千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GDP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在12倍以上。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2002年上半年调查资料显示,城镇最富裕的10%家庭的财产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而最贫穷的10%家庭的财产只占1.4%,即二者之间的财产差距为32倍。我国反映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自1994年就达到0.434,超过0.4的临界点,而且近年来仍在缓慢攀升,2000年达到0.458。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及其土地利用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我的写作十分有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