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全二卷)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文英 编  页数:9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配合“面向21世纪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哲学系本科生学习中国哲学史而编写的一部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选修或自学中国哲学史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我们力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新成果和新面貌,从整体上系统地梳理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全面地展现中国历代哲学的丰富内容,尽可能突破旧的思想模式,实事求是地揭示中国哲学史的普遍价值和民族特色。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共十编,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下卷包括宋元明、明清之际与清代中期和近代、现代时期。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 导言 第一编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 第一节中华先民原始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创世神话中的世界图式与万物来源 第三节宗教信仰中的灵魂观念与人神关系 第四节社会实践中的实在信念与人文智慧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开端(殷末至周初) 第一节《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与变易观念 一、《周易》古经的时代 二、《周易》古经的性质 三、《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 四、《周易》古经的变易观念 五、《周易》古经的吉凶观念 第二节《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与睿思观念 一、《尚书洪范》的时代 二、《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 三、《尚书洪范》的睿思观念 第三节周公的天命、敬德和礼乐观念 一、对传统天命论的改造 二、“敬德”与“保民”的关系 三、“制礼作乐”中的人文教化观念 第二编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 第一章先哲们的思想开拓 第二章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 第三章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四章孙武的“知彼知己”与兵家哲学 第五章墨子的“兼爱”与墨家学派的形成 第三编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 第一章《五千言》与道家哲学的新趋向 第二章黄老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 第三章子思、孟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 第四章庄子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 第五章名辩思潮与名家哲学 第六章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与名辩逻辑 第七章《易传》的形上追求与辩证法思想 第八章阴阳家的宇宙图式与历史观 第九章荀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 第十章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 第四编儒家经学的统治与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 第一章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家哲学 第二章《淮南子》的哲学倾向 第三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哲学特点 第四章谶纬的神学特征与宇宙图式 第五章扬雄的“法言”与“太玄”论 第六章桓谭与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 第七章王充“疾虚妄”的哲学精神 第八章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 第五编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与“得意忘言”论 第二章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 第三章裴颁的“崇有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第四章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冥之境” 第五章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学 第六章佛教的传人与僧肇、慧远的佛教哲学 第七章形神之辨与范缜的《神灭论》 第六编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王通的“三教可一”论与哲学思想 第二章孔颖达的儒家经学则学 第三章天台宗与唯识宗的佛教哲学 第四章华严宗的佛教哲学 第五章禅宗的佛教哲学 第六章成玄英与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 第七章李筌的“盗机”论与军事辩证法 第九章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及其新的趋向 第十章《无能子》与《化书》的哲学思想 第七编宋明新儒学的发展与不同的哲学派别(宋元明时期) 第一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立人极,,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邵雍的“先天图”及象数哲学 第三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与哲学特点 第四章张载的气本论及其哲学体系 第五章二程的理本论及其差别 第六章朱熹的理学集大成的哲学体系 第七章陆九渊的心本论及“自存本心’’的修养方法 第八章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影响 第九章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第十章罗钦顺与王廷相的气学本体论 第八编宋明理学的衰落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明清之际至清代中期) 第一章李贽的“童心”说和反封建精神 第二章刘宗周的心体即性体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黄宗羲的理气、心性新说及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第四章方以智的“通几”与“质测”相统一的哲学 第五章玗之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宋明哲学的总结 第六章颜元重“习行”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戴震的气一元论和理欲观 第四章方以智的“通几”与“质测”相统一的哲学 第五章玗之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宋明哲学的总结 第六章颜元重“习行”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戴震的气一元论和理欲观 第五章谭嗣同的维新意志与“仁学”体系 第六章严复的天演之学及其历史作用 第七章梁启超的思想演变与哲学倾向 第八章章太炎的革命活动与哲学历程 第九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哲学基础 第十编中国现代哲学的不同思潮与理论创造(1919~1949年) 第一章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章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 第四章张君劢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五章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张东荪的哲学思想与唯物辩证法论战 第八章金岳霖的道论与知识论 第九章贺麟新心学的哲学思想 第十章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人类历史两个阶段代表了两种社会政治的原则。“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齐俗训》)一个是因任自然的道与德,一个是强调仁义礼智的自觉。这两种政治原则的对立代表了道家和儒家学派的对立。《淮南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强烈地批判儒家的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政治思想。儒家和道家都认为历史是倒退的,现实社会与上古社会相比是倒退和堕落,但是道家所主张的上古社会是某种自然原始状态,而儒家所理想的上古社会乃是仁义礼智完备的王道社会。儒家认为既然上古三代社会是最美好和完备的,因而其社会政治的基本原则也是以后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所以儒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是非常简单和明确的。就是坚持恢复上古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理想,以保守和复古为其特点。而先秦道家思想则强烈批判社会道德文明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主张回到上古时代的自然和谐的状态。《淮南子》与先秦道家思想还有差别,它继承了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思想,并不完全反对仁义礼智,其所理想的上古自然状态的社会依然是有君臣父子等社会道德关系,只是强调必须根据人的自然本性,根据宇宙大道的原则来治理社会,其自然原则并不是指返回到原始社会,而是指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在坚持自然和尊重道德的前提下,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淮南子》所反对的是儒家将仁义礼智原则当做绝对的原则来运用,不懂得仁义礼智的实质,因而败坏了人的本性,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所以《淮南子》提出了“本末”概念,强调要根据宇宙大道的本质来运用各种社会政治道德原则,不可像儒家那样机械地、僵化地将仁义礼智当做绝对的原则而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在《淮南子》看来,“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同上)。

编辑推荐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中国哲学史(套装共2册)》可以作为其他专业选修或自学中国哲学史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哲学史(全二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帮同学买的,这书不错,可以学到好多,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底蕴
  •   书在运输过程无破损。
  •   书还行把 , 都是有稍微划痕~书还行把 , 都是有稍微划痕~书还行把 , 都是有稍微划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