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伟  页数:382  

内容概要

  《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在方法论和研究视角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作者尝试采用信息经济学中博弈论的均衡机制解释局中人的利益选择,其他数理模型简明有效。同时,作者将传统财政理论中强调的财政总量风险范畴拓宽至公共财政运行的各种职能风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

李伟,男,汉族,1980年11月出生,天津塘沽人,中共党员,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讲师。先后师从天津财经大学张进昌教授和武彦民教授就读税务专业和财政学专业,并最终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西方财税理论和财政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问题,曾赴上海财经大学进修半年、赴天津市河西区财政局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主讲“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多门本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挂牌选教课,教学效果优秀,获得校“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一项、学校启动性项目一项,并参与完成国税总局、天津社科、天津市教委等十余项研究项目;参编教材两部、专著两部,其中一部专著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各种公开出版的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EI和ISTP检索英文论文四篇,核心以上级别期刊上二十篇。

书籍目录

0.导论 0.1问题的提出 0.1.1“次贷”危机和美国债务风波引发世界各国对财政和金融安全的关注 0.1.2中国的财政金融风险问题关系密切 0.1.3财政金融风险共生性研究的理论意义 0.2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0.2.1财政风险 0.2.2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0.3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 0.3.1内容结构 0.3.2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1章财政风险的基本理论 1.1财政风险的概念和内涵 1.1.1财政风险的理论研究历程 1.1.2财政风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2各类财政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 1.2.1总量型风险 1.2.2干扰市场运行的结构性风险 1.2.3收入分配型风险 1.3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 1.3.1公共风险的形成与特征 1.3.2公共风险的分类与构成范围 1.3.3公共风险推动财政体制的进步 第2章我国财政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 2.1总量型显性风险 2.1.1财政赤字和收入风险状况 2.1.2国债风险状况 2.1.3国债余额管理制度 2.1.4对中国当前赤字和债务负担可持续性的模型分析 2.2结构型隐性风险 2.2.1财政收入结构风险 2.2.2财政支出结构风险 2.3收入分配型财政调控风险 2.3.1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调控风险 2.3.2城乡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财政调控风险 2.3.3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财政转移支付风险 第3章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及其基本理论 3.1金融风险的概念和内涵 3.1.1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历程 3.1.2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3.1.3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3.2金融危机的概念和内涵 3.2.1金融危机的危害性 3.2.2金融危机的概念及分类 3.2.3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 3.3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 3.3.1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 3.3.2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演化的传导机制 3.4金融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 3.4.1市场开放程度(MarketOpendegree) 3.4.2经济状况(Economicalcondition) 3.4.3货币国际化程度(Currencyinternationalizingdegree) 第4章中国金融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 4.1金融机构市场风险 4.1.1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 4.1.2证券市场和券商的风险 4.1.3房地产金融风险 4.2金融指标管制风险 4.2.1汇率管制风险 4.2.2利率市场化风险 4.3政府监管缺位风险 4.3.1地下金融风险 4.3.2金融监管制度风险 第5章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联动机制与传导关系 5.1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及传导过程 5.1.1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直接关系是风险联动的逻辑起点 5.1.2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特征 5.1.3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传导机制 5.1.4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传导机制 5.2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 5.2.1银行对国有企业不良贷款导致财政风险的静态博弈模型 5.2.2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均衡模型 5.2.3国有企业“债转股”风险的博弈分析 5.2.4.土地财政风险博弈模型分析 第6章财政金融风险联动的案例分析和现状评述 6.1西方国家几次大规模财政金融危机经典案例 6.1.1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橘县)政府破产 6.1.22001年阿根廷以支付危机为主要特征的债务危机 6.1.3冰岛国家破产风险 6.1.4墨西哥金融危机 6.1.5东南亚金融危机 6.1.6俄罗斯危机 6.1.7西方财政金融危机的共有特征及经验教训 6.2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量联动性模型分析 6.2.1经济变量的选择 6.2.2回归分析及模型结果的解释 6.2.3政府收支与货币供给量相关性分析 6.3我国财政金融风险联动状况和政府调控措施 6.3.1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引发的联动风险 6.3.2我国财政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的宏观背景 6.3.3我国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现实表现 6.3.4.我国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现实表现 第7章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借鉴意义 7.1公债运行基本理论与制度 7.1.1公债风险理论 7.1.2公债的经济效应 7.2西方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发展状况回顾 7.2.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7.2.2美国国债风险 7.2.3日本债务风险 7.3西方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对中国公债运行的启示 7.3.1重启经济加速增长模式所必须的扩张财政政策风险 7.3.2两大宏观调控政策救市步骤不一致导致程序性风险 7.3.3财政投资的增量投入导致经济结构被扭曲 7.4警惕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7.4.1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 7.4.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第8章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运行风险 8.1我国养老金债务的运行风险 8.1.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8.1.2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债务(IPD)的形成及规模 8.1.3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危害 8.1.4破解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沉重债务负担的机制设想 8.2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风险 8.2.1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8.2.2我国现行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 8.2.3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位风险及原因分析 第9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带来的公共财政运行风险 9.1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回顾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9.1.1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 9.1.2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未来的路径选择 9.2文教科卫事业财政支出总量风险决定投入规模 9.2.1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和地位 9.2.2财政教育经费支出 9.2.3财政科学研究经费支出 9.2.4财政医疗卫生经费支出 9.2.5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9.3文教科卫事业财政支出结构风险决定投入重点 9.3.1教育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 9.3.2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 9.3.3科学技术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 9.3.4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 第10章控制我国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的政策建议 10.1明确政府活动和市场活动的界限,控制财政风险 10.1.1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10.1.2提高财政规范收入能力 10.1.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10.1.4公平收入分配应成为财政着力解决的重要风险 10.1.5建立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公债运行机制 10.2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控制金融风险 10.2.1完善各金融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10.2.2强化对金融机构进行的外部监管 10.2.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特种救助银行 10.2.4营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 10.3有效抑制财政和金融风险的传导联动 10.3.1市场经济转轨阶段财政与金融职能的错位 10.3.2试图完全割裂财政金融风险的联系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10.3.3控制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传导联动的政策建议 10.4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控制政策性风险 10.4.1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公共财政 10.4.2完善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10.4.3加快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 10.4.4为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0.5完善分税制,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10.5.1匹配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0.5.2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存量 10.5.3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新增流量 10.5.4加强财政和金融机构协调配合,规避债务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6.2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量联动性模型分桥 债务危机所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政府有可能对央行施加压力增发货币弥补财政赤字,如此操作也必然产生货币扩张效应,形成一种财政风险金融化的传导链条。在现代财政金融运行体系当中,政府一旦出现财政赤字可以借助公债(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财政透支等手段加以弥补。金融机构不仅可能成为公债券的承购包销主体甚至是直接认购者,更有可能成为财政透支借款的直接求助对象。央行和商业银行分别作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透支借款的实施者,如果在给中央财政借款透支时,央行能够利用手中的商业银行业务监管权限,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膨胀,将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那么因财政透支导致的货币发行就不会发生。如果商业银行在给地方财政透支后,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总行和央行,由总行控制其他地区分行的信贷规模膨胀、由央行控制给中央政府的透支规模,一样也不会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虽然规定各级财政不得向银行透支借款,但事实上由于各级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财政风险金融化是难以避免的:第一,因为我国的政府赤字额是在年终财政决算时才能准确把握,而国库资金的支付是在年度执行财政预算中就已经拨付的,因而无法随时根据赤字数额调整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安排;第二,尽管央行不能直接给中央政府透支,但是作为货币政策重要工具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并且这笔资金作为基础货币量将直接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第三,实际操作中由于既得利益的牵制,在原有的预算信贷规模基础上压缩信贷的实际执行规模来促使货币回笼同样比较困难;第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观”的需要都有进行经济扩张的冲动,因其他地方官员的信用扩张压缩本地的政府信贷资金需求也不现实。 此外,政府部门的债务负担结构差别也会形成不同形式的金融风险。在中央银行过于依赖财政性货币发行向政府透支的前提下,财政主权外债比重过高就会因过量的货币发行导致本币对外贬值,将本国的财政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财政内债比重过高就会因过量的货币发行导致货币对内贬值,进而引发通货膨胀,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甚至是货币危机。由于人民币并不具备美元的国际基础货币地位,并且我国的政府债务结构主要是以内债为主,通货膨胀风险比较突出。下文正是试图利用计量经济学相关软件和工具,对中国近年来财政赤字规模、货币供应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找出其相关性,说明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传导所产生的危害。 6.2.1经济变量的选择 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乘数理论,商品经济市场环境中货币供给量高低取决于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发行量和由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一存款比率等指标决定的货币创造乘数,并且基础货币发行量并非单纯是由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的取向所决定,还要受到外汇占款(F)和央行给商业银行支付的再贴现数额(Y)的影响。综上所述,以上指标中只有公开市场业务决定的基础货币发行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由中央银行独立决定,而外汇占款、再贴现、超额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等中央银行并无独立支配并决定的权力。因此,在建立我国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风险的线性回归模型中,应该以货币供给量M为被解释变量,以财政赤字E、外汇占款F、再贴现Y作为解释变量,并考虑允许存在一定误差的随机扰动项C。

编辑推荐

《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在方法论和研究视角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作者尝试采用信息经济学中博弈论的均衡机制解释局中人的利益选择,其他数理模型简明有效。同时,作者将传统财政理论中强调的财政总量风险范畴拓宽至公共财政运行的各种职能风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