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兰州大学  作者:杨恕  页数:454  字数:498000  

前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今天,“2004年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暨国际关系学院(系、所)主任联席会议”在兰州大学开幕了!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兰州大学党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体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历经九十余年的风雨磨砺和数代兰大人的拼搏进取,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省部重点共建高校,兰州大学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学校现设有23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109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校本科生11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多年来,兰州大学遵循“做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办学思路,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列出中国13所著名大学,我校名列第六,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了2004年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的50余篇论文,内容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邓小平的外交战略;21世纪中国国际环境;中国对外关系;国际政治学科建设五篇内容。 预定

书籍目录

代序一 在2004年“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二  在2004年“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前言第一篇  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崛起的创新之路 中国国际行为的调整 和平崛起:中国探索新的世界强国模式 关于未来10年中国外交战略定位和外交策略的思考 邓小平国际战略理念与中国和平崛起 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递进性界定 积极参与国际机制  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邓小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平崛起的地缘经济学思考 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对外关系的价值定位第二篇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科学预见性和实践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贡献和在当代受到的挑战——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 邓小平现代国防思想成因浅析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科学内涵与特色践行 关于“时代主题”与“两大课题”的认识 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世界主题论的基本内涵 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 和平、发展与历史大时代——试论邓小平时代理论的深远意义 再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第三篇 21世纪中国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关于国际石油供求形势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思考与对策 21世纪初期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及其对外战略的选择 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的国家安全 关于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外交战略的若干思考 国际恐怖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思考 传媒与外交——搞好对外传播,为中国外交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非理性与中国可采取的外交应对策略 突破死结,摆脱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外交困境 美国大战略的新构思与中国外部环境的可能变化 21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问题研究 俄罗斯政治制度转型的全球化约束与政治传统张力——什么是俄罗斯政治制度重构的主导因素 试析美国在环境外交中倡导合作的实质——以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为例 论世界大国的外交哲学 浅析印度的地缘环境和大国战略  ……第四篇 中国对外关系第五篇 国际政治学科建设后记

章节摘录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全人类共同利益不断凸现的物质基础。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经济和科技落后,各国处于封闭状态,少有国际交往,既不存在国际社会,也谈不上什么人类共同利益。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出现,主权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越来越与其他国家相联系,从而国际社会和人类共同利益等等才能成为现实。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构建国际社会的帷幕。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世界的联系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它冲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使各国的经济活动、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社会理念和共同利益意识。一方面,各国普遍地把本国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寄托于国际社会。他们要抢占最富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以增加自己的力量;他们要与其他大国纵横捭闽,借助与他国的联盟来打击敌国,增强自己。国际关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日益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他们把本国的利益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为实现本国利益不惜损害别国那怕是盟国的利益,甚至损害人类生存的利益。二战后期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实际上是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向盟国显示威力,抢占远东利益制高点的利己主义行为,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人类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高度发展,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国际社会进一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日新月异,极大地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地球村、一体化、全球化等成为人们判断国际社会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各国民族利益的实现紧紧地作用于其他国家,作用于周际社会。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把原来只是某些国家面对的困难与问题,转化为世界各国、整个人类共同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人类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再也不能分割了。马克思在讲到权利关系时曾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⑥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权利的内容和范围必然相应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一国内部社会关系是如此,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其次,时代的新发展新特征,强化了人类活动的依存性和人类利益的共同性。

后记

2004年7月9日至11日,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亚问题研究所承办了“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2004年年会。该论坛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发起。全国51所高校和《求是》杂志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为了促进全国高校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发展,会务组决定将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结集出版。为了保持研讨论文的原貌,同时尊重作者的意见,我们未对论文的主论和分析作实质性的修改。因而本文集收录的论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看法。由于编辑力量有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作者、读者见谅。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徐鹏彬同志,研究生邱林森、余蓝贤、马得汶、张娜、纪洪涛、徐秋涛、赵文辉参加了论文的编辑、整理工作。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秘书处一直关注论文集的出版工作;兰州大学科研处、人事处、政治与行政学院、中亚研究所、出版社对文集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编辑推荐

《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