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年报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君才 等编选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收入丛书的文章是编者从2010年至2011年国內公开出版发行的数千种报刊申精选出来的的。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国內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既有高层决策者,也有普通老百姓;既有外国知名人士,也有港澳社会贤达。被选入丛书的文章,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各位作者在有关领域所取得的最斋成就,或许也不能完全反映年度內知识界对相关问题的权威阐释。但它们都传递了对这些问题的最新思考,都是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论证有力并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好文章。
  为了使文章们容更加洗练,观点更加突出,避免背景介绍方面的重复现象。编者对平分文章做了删节或摘要,有的甚至对标题也做了改动,在此恳请原文作考的谅解。西为编者和作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知识,服务读者。

书籍目录

导论:时代呼唤人文关怀
辛亥百年: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
红色记忆:坚定面向未来的信念
道德重建:寻找文明发育的动力
社会心态:社会现实的折射
叩问幸福:追求与创造并重
文学观察:在质疑声中突破
影视评论:顺势而为 乘势而上
学术论坛:从《自觉反思》到《文化自觉》
文化万蠏:剪不断理还乱,亦喜亦忧患
青春飞扬:成长进步中的新一代

章节摘录

  重说道德  很长一段时间里,“道德”一词似已不合时宜,遇到实在不好回避的时候,以“文化”或“心理”来含糊其辞,便是时下很多理论家的行规。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一件锈痕斑驳的旧物,一张过于严肃的面孔,只能使人联想到赎罪门槛、贞节牌坊、督战队的枪口、批斗会上事关几颗土豆的狂怒声浪。因此,道德无异于压迫人性的苛税与酷刑,“文以载道”之类纯属胡扯。与之相反,文学告别道德,加上哲学、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纷纷感情零度地noheart(无心肝),才是现代人自由解放的正途。  柏拉图说过:“强者无需道德。”(语出《理想国》)现代人应该永远是强者吧?永远在自由竞争中胜券在握吧?现代人似乎永远不会衰老、不会病倒、不会被抛弃、不会受欺压而且是终身持卡定做的VIP。因此,谁在现代人面前说教道德,那他不是伪君子,就是神经病,甚至是精神恐怖主义嫌犯,应立即拿下并向公众举报。20世纪90年代针对“道德理想主义”的舆论围剿,不就在中国不少官方报刊上热闹一时?  奇怪的是,这种“去道德化”大潮之后,道德指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成了流行口水。道德并没有退役,不过是悄悄换岗,比如解脱了自我却仍在严管他人,特别是敌人。美国白宫创造的“邪恶国家”概念,就出自一种主教的口吻,具有强烈的道德意味。很多过来人把“文革”总结为“疯狂十年”,更是摆出了审判者和小羔羊的姿态,不但把政治问题道德化,而且将道德问题黑箱化。在他们看来,邪恶者和疯狂者,一群魔头而已,天生为恶和一心作恶之徒而已,不是什么理性的常人。如果把他们视为常人,视为我们可能的邻居、亲友乃至自己,同样施以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条件分析和原因梳理,那几乎是令人惊骇的无耻辩护,让正人君子无法容忍。在这里,“去道德化”遭遇禁行,在现实和历史的重大事务面前失效--哪怕它正广泛运用于对贪欲、诈骗、吸毒、性变态、杀人狂的行为分析,让文科才子们忙个不停。在一种双重标准下,“邪恶国家”和“疯狂十年”(更不要说希特勒)这一类议题似乎必须道德化甚至极端道德化。很多人相信:把敌人妖魔化就是批判的前提,甚至就是够劲儿的批判本身。  这种看似省事和快意的口水是否伏下了危险?是否会使我们的批判变得空洞、混乱、粗糙、弱智从而失去真正的力量?倒越来越像“邪恶国家”和“疯狂十年”那里不时入耳的嘶吼?  敌人是一回事,主顾当然是另一回事。当很多理论家面对权力、资本以及媒体受众,话不要说得太刺耳,就是必要的服务规则了。道德问题被软化为文化学或心理学的问题,绕开了善恶这种痛点以及责任这种难事;如果可能的话,不妨进一步纳入医学事务,从而让烦心事躺入病床去接受仁慈的治疗。一个美国人曾告诉我:在他们那里,一个阔太太如果也想要个文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学文凭了。心理门诊正成为火暴产业,几乎接管了此前牧师和政委的职能,正在大谈“情商”或“逆商”一类时鲜话题,通常是大众不大明白的话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年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