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格助词系统的推论

出版时间:2003-5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作者:石卫东  页数:2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着眼于现代日语的实际情况,使用大家所熟知的哲学方法,提出了日语通用语态句型,并且按照其生成的自然语序,由此及彼地推演了日语格助词系统的变化。在适当的观察视野里,相关的变化,首先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的过程,从而构成了进一步理解日语的基本途径。    作者在书中举有大量例句,并提供了一套理论上的说明和论证,甚至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观点。对于这一部分的阅读,研究语法学以及哲学、心理学的读者从中或能得到进一步思考的线索。

作者简介

石卫东,生于1955年,太原市人。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日语系,师事于刘耀武等先生。毕业后曾任教于山西矿业学院和太原理工大学,现为扬州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

书籍目录

0  绪论  O.1  研究的背景  O.2  研究的经过  0.3  研究的方法  0.4  研究的目的  0.5  日语通用语态句型的提出  0.6  有关的研究内容1  「主题」及其后续助词け的由来  1.1  一组例句和几幅图表   1.1.1  反映日语概况的一组例句   1.1.2  日语格助词系统的生成图   1.1.3  认识论的日语格助词结构图  1.2  对前一组例句的说明   1.2.1  该组例句的特点   1.2.2  以上三个特点的意义  1.3  关于「か」   1.3.1  「か」的来源及其分类   1.3.2 有关语法的分析   1.3.3 有关认识论的讨论  1.4 关于「ぉ」   1.4.1 「ぉ」的来源及其分类   1.4.2  关于语法的讨论   1.4.3  「か」在主体成分范围内的分裂   1.4.4  对「の」「そ」的补充说明   1.4.5  有关认识论的讨论  1.5  关于「せ」   1.5.1 「ね」的由来及其分类   1.5.2  关于语法的讨论   1.5.3  关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讨论   1.5.4  有关的补充说明  1.6  日语主体格助词的小结2  日语句子的时空模式  2.1  机械运动的哲学思考  2.2 「は」和「ぉ」的对立   2.2.1  有关例句的简要分析  2.3  「で」与「そ」和「た」   2.3.1  对一种观点的批评   2.3.2 「で」的由来及其用法分类   2.3.3 「で=た+ゅ」  2.4  有关的补充说明   2.4.1  关于「に」   2.4.2  关于「かち」和「まで」   2.4.3  关于「へ」   2.4.4  关于「すち」3  句子的谓语和格  3.1  谓语及其由来   3.1.1  谓语是什么?   3.1.2  谓语是如何产生的?……后记

章节摘录

  2.1机械运动的哲学思考  机械运动是正式的说法,人们平时习惯把它说成位移。日本人称之为「檄械的运动」,生活中多使用「移勤」一词。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和最简单的一种现象了,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从比较单纯的意义上来说,机械运动只涉及语言中在与不在、来来去去和挪移搬迁之类的词语,别无它义。如果说得宽泛一些,它可能还直接关系到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者减少,在空间规模上的膨胀或者缩小,等等。前人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理论上的推断,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机械运动的过程中,无一例外。自然科学对它的研究开展得较早,例如经典物理学在牛顿那里就已经完成了。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机械万能论,表明人们曾经图通过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例如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大概是最著名的例子了吧。物质有各种运动形式,诸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思维的,机械运动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能替代其它的运动。不过,它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构成了其它所有运动形式的共同基础,并且直接和间接地参与那些运动。换句话说,它是一条四通八达的环路,可以将我们带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并且以本身的方式将事物发生的各种变化展示给我们。例如,我们一般人不可能真正懂得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内容,更多的是在机械运动的意义上去理解它的,诸如膨胀和收缩等。同样,我们——般人也不可能真正懂得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进行的,更多的也是在机械运动的意义上去把握它的。尽管如此,正如前面说过的,例如农民中有一种所谓的说话人,他们能够非常巧妙地驾驭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那么机械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哲学上又做如何解释呢?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本论战性质的著作,同时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讲到运动和矛盾的关系时,他举了下面一个简单的例子。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机械运动是事物相互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并且直接表现于时间和空间形式的结果。下面分为三个方面,简单谈谈我的理解。①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看,事物的各种运动都是统一的,都是它们相互矛盾、对立和斗争的表现。例如,日语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日语,总的来说,都出于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具体一些,有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大和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先进和落后,以及个人利益的驱动等。据说现在西方人出版了《未来的冲突》一书,主要讲21世纪太平洋经济圈内,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的合作和争夺的。我们每个人的活动、包括日语学习都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中,都构成了其中的一个细节。②事物的各种运动形式中都包含着机械运动的成分,并且最终都要借助它来实现。例如,日本人特别喜欢使用「追出」这个中性的词,有的反映侵略战争,有的反映贸易活动,有的反映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等。我们中国人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话听起来不免有流寇的味道,但是运动战的本质就在于走,我们的国内战争主要是依靠它来完成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等,都与机械运动有关。③机械运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显而易见的相对静止,其二是不易觉察的绝对运动。富上山肯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这是绝对运动。这种变化通过漫长的地质过程才能表现出来,至少直到现在它似乎还是老样子,这是相对静止。机械运动和其它运动互为因果,一定是由其它运动促成的,然而具体的成因数不胜数,一言难尽。不过,仅就其本身来看,正如恩格斯所言,即在于一个物体同时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的矛盾性。哲学的解释只能如此,只能在对立统一的意义上,泛泛地这么讲。相对于同一的时间和场所来说,在这里构成相对静止的一方,不在这里构成绝对运动的一方,双方总是共存的。不仅如此,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在个别的场合,虽然有一方胜过另一方的倾向或者趋势,但是机械运动毫无例外地只有在双方达到相互平衡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为从总体上来看,任何一方的胜出都意味着机械运动的最终消失,而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大学刚刚毕业时,语法知识大多遗忘了,没有想到工作以后,还会返回到老路上去,更没有想到会做这么一种研究。开始的一段日子里,一来由于理不出头绪,二来又由于性情疏懒,所以做的并不怎么认真。断断续续思索之下,几年过去了,渐渐感觉有了一个朦朦胧胧的东西。我一直试图将它清理出来,但盲目的猜测多,实际的想法少,总也写不成。现在好了,不管别人今后如何评说,书总算是完成了。  现在,我心里尚留着一些不安的事情,其中之一是这本书缺乏学术上的严谨性。  读者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我其实并不在学术圈子里,也很少涉猎U语的语法史,以及经典作家们的经典著作。尽管我能够找出种种理由来搪塞这一切,诸如以前几乎见不着那些东西,压根儿不具备研究所需的条件,等等。当然,退避到这一步,也就彻底否定自己了,而事实又不完全如此。我的想法主要来自于教科书和词典,至多受到过杂志上个别论文的影响和修正。由此可能产生出各种问题来,例如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不当,甚至无中生有,给别人栽了赃。其中,尤其令我感觉不安的是,本书多次提到山田孝雄的“述语中心论”,由于未曾接触过原著,疑心是否自己说错了。然而,我不打算改写这本书了,所以先行在这儿检讨,请学术圈里的人们给予谅解。  不过,出于下面谈到的原因,我对于自己的研究结果,还是有一点儿自信的。总的说来,现在语法学的研究仍很滞后,例如主语是什么?谓语是什么?这样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或许有人认为,你太狂妄自大了!或许有人认为,你怎么竟糊涂到这种地步!实际上,日语的情况大致如此,英语等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不准备为此提出什么证据,例如某位教授怎么说的,某位博导怎么讲的。如果把学术研究和教学应用视为对立着的两极,应该说它们是相互渗透和彼此依赖的。依此而论,一项成功和卓越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语法学上的根据,更大程度地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反之,教学一线很少问津的东西,它的理论成就也有限,大概主要是主观的臆测和杜撰吧。我的这本书的原型,只是一些零星和片断的讲稿,经常带上课堂的。后来逐渐积累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仍然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偶尔还要拿给学生们看看。我并不奢望它们全部正确,但其中的某些部分,对于学生和初学者来说,兴许还是有用的。总之,这本书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希望大家仍然看作一本讲义吧。  另一个不安的事情是,如何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左邻右居的人们。我做了一种语言的研究,因而经常到他们那里去,寻找必需的工具和根据。大家都看得出,我怎样使用了它们,和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过它们。然而,那是极为困难的,也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大概首先得用来解释汉语,而由于汉语缺乏助词方面的对应,一切都显得非常茫然。另外,现在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明显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因为后者还是一种实验性质的科学。按理说,辩证法是最有批判精神的东西,即使在完全抽象的领域,也能够发现属于逻辑上的毛病。可是,归根结底,相关的讨论都会追究到语言及其语法那里去,因为无论就认识和实践来说,脱离了语言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除非同时熟悉包括日语在内的两种语言,并且通过对译,才有可能进行相关的论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语格助词系统的推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