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农业史述要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帆  页数:488  

内容概要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历代安徽人民在神奇的江淮大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辉煌,其中,不少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明。本书所及起自原始社会,止于清末,跨越五千年历史长河,较为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了安徽农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包括农业种植、畜牧、水产、食品加工、森林变迁与林业发展、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科技以及古代农学著作等,彰显了安徽人民辉煌创造的奋斗历史,从而为奋战在农业一线的管理干部、科技工作者、相关院校师生和所有关心“三农”事业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史料,学习先贤,古为今用,为推进安徽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帆,1930年生,安徽省宿州人。高级农艺师,曾任安徽省农业展览馆、农业博物馆馆长,中国农史学会会员。应聘兼任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教师,中华特禽研究会和鹌鹑养殖协会主持人等职。一生服务于“三农”工作,曾从事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论文被收入《中国农学遗产文献综录》。坚持科技扶贫四十余年,被专业户誉为“财王”。  主要著述有《安徽大农业史述要》、《安徽农具发展史图说》、《家庭养鹌鹑》、《魔芋》以及《安徽历代农产贡品录》、《安徽古代林业史料》等书籍。  1954年获中央林业部全国林业劳动模范,1955年获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

书籍目录

学史鉴今发展奋进
校正序
编者的话
农业篇
 弘扬先贤精神投身科技兴农
  ——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四百周年
 安徽古代农业概述
 第一章 从远古到战国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与“和县猿人”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与“中国原始第一村”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农家历——《夏小正》
  第四节 《管子·地员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理论
  第五节 安徽古代稻麦简史
  第六节 安徽农具发展史概述
  第七节 安徽古代长江的大型水生动物
  第八节 安徽农业之始迹小考
 第二章 西汉·三国
  第一节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第五大贡献——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
  第二节 魏、吴在安徽的屯田史
  第三节 华佗与《华佗兽医秘传》
 第三章 唐·宋
  第一节 安徽茶叶史略
  第二节 安徽渔业史实录
 ……
林业篇
水利篇
气象篇
农业科技篇
古代农学著作篇
历史遗训
参考文献
鸣谢

章节摘录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烧焦稻谷、炭化麦粒,盛酒陶鬲、酒杯,石制及铁制农具以及牛、马、羊等角、骨的化石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华夏的先民们已在江淮这片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了。  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两淮地区开始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楚国令尹孙叔敖在寿县修建的芍陂(今安丰塘)能灌溉农田万顷,楚地人民世代受其益,直到今天,这一亘古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秦汉时期,安徽农业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庐州一带传人牛耕技术,一改过去火耕水耨的落后局面,而且还发展了经济作物,种茶、栽桑、养蚕。三国时期,东吴在长江南北进行大规模屯田,魏将邓艾在淮河流域也大兴屯田,促进了农业发展。南北朝时期,江南水稻亩产达1.1石[1],比秦时提高了一倍。  隋末唐初,安徽农民反对苛政,起义频繁,迫使唐初统治者对农民施行让步政策,实行“均田制”,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当时在江南垦田兴圩,引进良种,粮食产量有了提高。至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江南水稻亩产达到1.39石。其时,茶叶和蚕桑在皖南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祁门一带“业茶者十之八九”,宣城有“惜寸土以养蚕桑”之说。  南宋以后,宋金对峙,宋室南逃,为阻金兵,于河南决开黄河,遂使河道东决夺泗入淮,开始了黄河夺淮的漫长历史,富裕的淮河流域从此成为多灾多难的贫困地区,于是安徽经济文化中心转向江南。在农业方面,沿江和江南一带广兴圩田,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生产力有了提高。茶叶生产由于焙制法的发明而大有发展,不仅名茶济济,产量也因之大增。南宋时全国有13个买卖茶叶的山场,安徽就占5个。当时,宁国年产茶100万斤以上,徽州年产茶200万斤以上。植棉也在安徽各地逐步兴起。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安徽大农业史述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