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选举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杨云彪  页数:3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公民的选举。作者解读了选举权发展的历史,分析了选举中参与者行动的逻辑和选举竞争的必要性,揭示出中西方选举实践上的共性,提倡选举法治化和选举权的合理配置,引导人们走出选举认知上意识形态化的误区,倡导公共权力的有限参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关注了2008年美国大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2007年香港区议会选举和立法会补选、深圳部分地区人大代表选举等个案,为我国基层一线选举工作者讲述了选举背后的内在经济机理,以期推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战略目标的解读。

作者简介

杨云彪,1970年生,江苏金湖人,法学博士。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选举理论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  第一节  认识选举    (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    (二)选举的功能:多数人统治与少数人治理    (三)各类选举制度比较  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与公共选择    (一)君主悖论:尼泊尔和不丹的变革    (二)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    (三)公共选择的回应  第三节  公共选择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从布坎南到唐斯    (二)方法模型:“聪明人”的选择第二章  选民偏好  第一节  民主与偏好    (一)偏好为王    (二)单峰偏好与双峰偏好  第二节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国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批判    (二)阿罗的启示  第三节  选民主导下的选举    (一)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困局    (二)马英九的选民战略第三章  选举规则(一)多数规则的神话  第一节  规则的起源: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第二节  全体一致规则、少数规则与少数人的权利    (一)昂贵的全体一致规则    (二)少数规则:爱斯基摩人的福音  第三节  多数规则与多数人的统治    (一)政治是一种“高贵”的事业    (二)点人头优于砍人头    (三)奥巴马与麦凯恩之争——达尔论多重少数人统治  第四节  我国选举规则的改革    (一)改复合选区为单一选区    (二)改简单多数为相对多数    (三)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第四章  选举规则(二)策略和交易行为  第一节  互投赞成票的“潜规则”    (一)形成条件    (二)利益计算  第二节  “潜规则”的实例与评判    (一)修路有多难    (二)利益集团的策略    (三)次优的选择  第三节  选举中的策略行为    (一)我国基层选举中的策略行为及对负面因素的控制    (二)台湾蓝营的选票交易和政治分肥    (三)柬埔寨的政治交易与政局稳定第五章  选举权(一)产权分析与历史解读  第一节  选举权的产权特征  第二节  西方普选权的历史状况    (一)人权公约    (二)群体歧视    (三)权利不平等  第三节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的应用分析    (一)科斯三定理    (二)选举权的产生、歧视与不平等  第四节  普选权发展的历史抉择    (一)历史趋势    (二)交易成本左右普选权  第五节  我国选举史的解读    (一)曲折的发展史    (二)产权约束与公私权的博弈第六章  选举权(二)选举法治化  第一节  选举的法治约束    (一)法律规则的制定    (二)选举立法与纠纷裁决    (三)选举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程序正义与我国选举立法对策    (一)选举的程序正义    (二)我国的选举程序正义    (三)完善我国的选举程序  第三节  选举立法的成本分析  第四节  我国选民选举权约束与制度改进    (一)权利界定成本    (二)权利冷漠与权利的“公地悲剧”    (三)参选立法第七章  选举行动(一)理性选民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理性的“无知”    (一)科斯谈判理论的“失灵”    (二)理性选民“理性的无知”  第二节  选民行为对宪政的影响    (一)选举影响宪政走向的路径    (二)人民的胜利  第三节  选举中的选择性激励    (一)搭便车的诱惑    (二)选择性激励    (三)我国选举动员制度改进  第四节  盐田预选:“选择性激励”的实证考察第八章  选举行动(二)参选、参选、参选  第一节  选举中的竞争    (一)政治市场的垄断成本    (二)适度开放  第二节  重构唐斯投票模型    (一)唐斯投票模型    (二)对唐斯模型的修正  第三节  我国1998~2006年选民参选的实证考察  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7年议会选举考察    (一)区议会选举概况    (二)屯门选举温而不火    (三)从旺角到大埔    (四)港岛立法会补选明争暗斗  第五节  竞争性选举的困境第九章  议会制度代议制基础和代表行动的逻辑  第一节  代议制的基本变量与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一)代议制的四个变量    (二)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  代表结构比例的实证考察与合理性分析    (一)结构比例现状    (二)分析评判(以深圳福田为例)    (三)解决结构比例困境的出路  第三节  代表行动的逻辑    (一)代表的收益计算    (二)代表服务选民的困惑与选择  第四节  选举规则与代表约束规则的冲突与整合    (一)“选得好”与“做得好”    (二)选举规则与代表自律  第五节  从公共选择看基层人大制度创新    (一)杨剑昌的道德自觉与“得失”    (二)月亮湾片区代表联络站的“选民收益”    (三)龙岗询问的合法化功能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选举理论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  第一节 认识选举  (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  关于选举,《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通过投票选择公职人员,或接受或拒绝某种政治主张的正式程序”。《大美百科全书》称为“由合格参与者投票选择官员或作出相关政策规定的过程”。《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则定义为“选举国家机关代表和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可见,选举既包括选举议员和政府官员,也包括选民对某些政策的决策。后者主要是指将政策交付全民进行公决的情况。这种选民决策一般包括“创制”和“复决”。“‘创制’是由一定人数发起的全民投票,用以提出特定法律草案、修正案或公共政策;‘复决’单在法、美及其他国家采用,借着全民投票直接决定重大问题。”比如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民进党捆绑提出的“入联公投”和国民党提出的“返联公投”,就是一种“复决”。当然,这种公投因没有得到台湾选民的支持而破产。  选举是政治选择的一种方式,它并不专属于某个社会形态,也不必然与民主划等号。在初民社会、古希腊民主共和时代、封建专制时代甚至西方教权统治时代都有选举作为政治选择的方式。当然,政治选择的方式很多,人类社会的政治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选择或抉择方式。概括起来,这些方式不外乎对外来强权的默认、对神灵代言人的遵从和反抗、重建政权、改革现有体制四种,而选举则蕴涵在这些方式之中。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民的选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作者试图运用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的选举制度和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判,变提供了不少的实例,可谓用心良苦。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制度太僵化了,选举实质只是党实现统治的一个工具以及证明统治合法性的一个象征而已,任何的改革,前提就是不能损害和削减这个首要的功能。换言之,只要这个功能仍然能够实现,就不可能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因此,许多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比如竞选优于内定,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代表专职优于兼职等,不少有识之士费尽口舌、苦口婆心地提出建议,其结果只是对牛弹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