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俗礼仪大全

出版时间:2003-1-1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作者:冯逢  页数:433  
Tag标签:无  

前言

  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历代相沿袭用积久形成的。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认为,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风俗的内容包括非常广泛,种类也非常繁多,内容也非常庞杂,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心理、行为和语言三个大类。心理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习尚,也称为无形风俗。主要包括各种禁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行为风俗主要是指与心理风俗密切关联而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包括祭礼、婚仪、祈禳等仪式和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习俗,也称有形风俗;语言风俗主要指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和意愿要求的传统性艺术,如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歌谣、说唱等。  我国传统风俗孕育发生于原始社会前期,发展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及奴隶社会。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进程中,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56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创造并继续创造着宝贵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风俗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丰富宝藏。各种风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活劳动实践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特定的风俗是特定的社会时代人们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我国传统风俗是我国古代人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的产物,是古代社会风貌的反映。  我们中华民俗的魅力在于它的差异性与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民风习俗,从而使中华风俗千姿百态,非常丰富多彩。  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源泉,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底韵,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之推陈出新,将俗变雅,达到雅俗,共赏,让古老的文化重放光彩,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化生活。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还有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被遗忘了,流散于民间;未登大雅之堂,不被重视。这些民俗文化往往遭到歪曲,难免精糟杂糅,良莠并蓄,结果被人不作选择,不作分析,统统当做垃圾毒物进行无情抛弃,这就使优秀的民俗文化遭到了践踏,古老的优良传统得不到传承和发扬。  的确,民俗文化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也存在“良俗”与“陋习”之分。特别是在我国古代,封建迷信、风水测字、手相八字、属相生克、姓名测命等迷信落后的陈规陋习严重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剔除,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应择优而取、因陋而弃,保留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不论我们的民族怎么发展,我们都可以从风俗文化中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分析我国的现在,规划我国的未来,就一定会使传统风俗能为今人树立时代新风尚再作贡献。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都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奔小康,我们有批判地发扬、整理和继承民俗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我们继承历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移风易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使传统风俗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本书在介绍民俗文化时力争做到雅俗共赏,使广大读者能够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吸取那些符合时代的、科学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自觉剔除那些不符合时代的、不科学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糟粕,达到古为今用,达到各地各民族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建设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内容概要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都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奔小康,我们有批判地发扬、整理和继承民俗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我们继承历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移风易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使传统风俗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中华民俗经典丛书:百姓民俗礼仪大全》在介绍民俗文化时力争做到雅俗共赏,使广大读者能够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吸取那些符合时代的、科学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自觉剔除那些不符合时代的、不科学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糟粕,达到古为今用,达到各地各民族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建设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书籍目录

一、民间年节风俗春节的起源春节拜年的习俗春节守岁的风俗春节扫尘的由来“除夕”年夜饭除夕压岁钱鞭炮的由来春节对联喜盈门大年百姓贴窗花除夕不杀鸡元旦的由来元宵抹黑脸元宵节的由来正月十五闹花灯清明节的起源踏青的风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吃糕重阳节赏菊重阳采茱萸腊月的由来腊月合允喝粥藏族的望果节藏族的雪顿节藏族的香浪节藏族的沐浴节蒙古族那在慕大会苗族的爬山节苗族的赶秋节苗族的羊马节苗族吃新节苗族龙船节壮族的娅拜节瑶族达努节崩权族采花节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的剽羊节彝族庆年节白族的青姑娘节白族斗鸡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跳花会黎族的情人节布朗族过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布依族的赶查白节二、民间礼节风俗三、民间称谓风俗四、民间起名风俗五、民间生活风俗六、民间婚死风俗七、民间禁忌风俗八、民间绝技风俗九、民间信仰风俗十、民间佛庙风俗十一、民间吉神风俗

章节摘录

  主食系列 藏族农牧民都喜欢吃“糌粑”。糌粑可以意译为炒面。它的制作方法是把青稞、豌豆或燕麦粒洗净晾干炒开花,然后磨成粉。一般的吃法是先在碗里倒些酥油茶或清茶,然后加人适量糌粑,左手端碗,右手搅拌糌粑,其干湿程度是既可捏成团,而又不会因水多而粘手。拌好后捏成小块送人口中。生活稍好些的,吃糌粑时拌人酥油奶渣糖,平时多加盐,其味道犹如甜点心,很香而且抗饥,久食可治胃溃疡。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喜欢吃“帕罗”。“帕罗”通常的汉语叫法是“抓饭”。它是用大米、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混合做成的饭,其风味有点接近炒菜拌米饭,但是有葡萄干等干果时有甜蛛,而且它是焗制而成,油量较大,吃时用手抓,故得名。早在唐代的《酉阳杂俎·酒食》中对它就有记叙。新疆少数民族的烤馕也很有特色。一般用白面粉(也有用玉米或高梁面的)和上盐(或糖),做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外面抹些油,粘些洋葱芯渣,贴在专门的烤炉内壁烤熟。  自然可口 这里所指的是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制作食物的饮食习俗。海南省的黎族多居山林之中,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和树上的松鼠都是黎家的美食。在野外捕鼠后以篝火燎毛刮净,带回家除去内脏或烤或煮佐以调料食之。黎族腌泡酸菜,其中也要加入畜骨或兽骨。黎族称作“南沙”的这种酸菜,酸味浓烈,开胃消暑,四季都食用。  南方吃竹筒饭的少数民族有好几个。黎族的竹筒饭在家中和野外都可以做:砍一节较粗的嫩竹装入当地特产的香糯米和适量的水,或再抖人些猎获物的瘦肉与盐,架在火堆上熏烤,水沸后以树叶或木塞封口,随时转动竹筒使其受热均匀,待饭香溢出取下稍候,以刀剖简便可食用。傣族的竹筒饭叫“香竹饭”,香竹的竹节较长,但竹管不粗内壁有层很香的竹膜。先将淘好的糯米装进竹筒里以清水浸泡六七小时,然后用芭蕉叶封口,放进火灰里煨或在火塘上烤。筒口冒出蒸汽10分钟后取出竹筒,用木棒将竹筒捶软,然后撕开竹片,顿时清香四溢。竹筒米饭白软细腻。滑爽可口。  傣族的“剁生”食品也较多,有猪肉、牛肉、鱼肉、黄鳝、青蛙、马鹿肉、麂子肉等数十种。所谓剁生就是生吃,不用烹炒煎炸蒸煮烤烧焗,但要加入葱、蒜、姜、芜荽、野花椒、辣椒面、盐、味精、香油、柠檬汁等调料。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姓民俗礼仪大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