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忘录

出版时间:199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莫雅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笑忘录》一九七九年在法国出版,曾荣获法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梅第奇大奖』,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遗忘也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作品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界,我欲辩却已忘言。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是米兰·昆德拉奠定大师地位的关键代表作。在这部批评界奉为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现代派小说杰作中,昆德拉试图打通小说、哲学和政治议论以及自传之间的隔膜关系,籍以用罕见的政治正确的角度,探讨人生、音乐、性、哲学、文学和政治等重大话题,用笔诙谐独到,常常使阅读者在沉重的阅读中邂逅绝妙的幽默趣事,以致忍俊不禁。小说在法国出版后引起西方舆论界高度关注,获得当年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大奖。但是,它也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当时的捷克政府以此书在法国的非法出版为由,剥夺了昆德拉德捷克国籍。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昆德拉,使其成为国际驰名的小说家。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
《不朽》
《慢》
《身份》
《被背叛的遗嘱》
《雅克和他的主人》
《玩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笑忘录》
《好笑的爱》
《生活在别处》
《告别圆舞曲》
《无知》
《小说的艺术》

作家文章
《小说的艺术》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可能性》
《现代主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笑忘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胡言乱语几句,祥瑞御免。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国家要求领土内每个“健康、积极、要求向上”的儿童加入少年先锋队、佩戴红领巾,真是意(yu)义(chun)非(zhi)凡(zhi)之举。看上去好似公民的政治生活从幼童便迈出了第一步。当然,“政治生活"四个字的含义,我到今天——10余年后长成青年的今天,也不能完全参透,甚至在我自不量力的猜测里,大多数同龄人也未必参透。可彼时作为儿童的我,或我们,只热衷于玩玻璃球画简笔画的我们,身不由己也于己无关似的,早就戴上属于政治的徽章,打上属于政治的烙印了。入队时,退队时,当孩子们在寒风瑟瑟的操场上嗫嚅着唱起“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时,大家都“同床异梦”着呢——你在担心尚未完成的作业,我在考虑下课后玩扔沙包还是跳皮筋,他在盘算口袋里还有多少零用钱可以买几包零食……也许真的有人会认真地、严肃地、真真正正地端详胸前的红领巾,皱眉思考着类似于“红领巾为什么这么红”的问题,我揣度这样的孩子将来的人生想必会有一些波澜,要么走到那红色金字塔中,成为塔尖钻石或塔底的基石,要么一念之间,就被流放到了世界的隔壁。
       不管是60年代的捷克,还是其他前途无量的伟大国度,真正属于“人”的本真范畴内的东西,总是与“主题思想”所倡导的东西毫不相干,或者背道而驰。如果这样说过于绝对,至少真正把激情投入其中的人,是寥寥无几的。也不光是无知无邪的孩子,除去那寥寥无几的在“绝对正确”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的少数人,其余的平平常常庸庸碌碌的我和我这样的人,都只是或主动或被动,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这个闪闪发亮的漩涡,这个人云亦云到最终已经忘记是由谁制定的规则里罢了。因为忘了,他们说人民拥护这个规则,我们必然胜利,胜利终将到来。哦,这里面最不该排除在外的,恰恰是在赤旗下握拳宣誓、热泪盈眶的大人呢。
       “孩子们,你们是未来!”
       “我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向后看!”
       我想我会选择塔米娜的态度,关上窗户,听不见这悦耳的,激昂壮丽的声音。
       但愿孩子们都不要仿效这种喜欢想入非非的大人,只要在“理应如是”的道路上永远积极,永远前进,永远快乐,永远热泪盈眶。
      
  •     看这本书总能把里面的历史背景和本国上世纪环境背景联系起来,所以一定程度上能体会主人公的纠结。而且书中有的人物他的行为方式也与现在的我们产生共鸣。现在才发现本书讲的东西里面就有“笑”和“忘”。
      不过实在受不了里面的关于性爱的内容,所以最后一章都是快快看完的。
  •      以前一直很喜欢昆德拉,他和对人性的精准审视,以及特有的文字方式,都让我着迷,但是看了笑忘录以后,我有点别样的情绪生出来了,这个人,会不会太冷血和残酷了一些?刻薄这个词好像不足以形容,如果说张爱玲是刻薄的话,他的文字,可以用残忍来形容吧,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受得了这样的残忍,,看完心里很难受,非常难受。。。
  •     论变奏式小说:
      “笑”和“忘”是作品中的两个主题(即音乐原旋律),《笑忘录》用了七个不同的章节,以塔米娜故事为线索,串联并讨论这两个主题。
      讨论“遗忘”主题的变奏章节有同名为《丢失的信件》的第一、四章和第二章《母亲》;
      讨论“笑”主题的变奏章节有同名为《天使》的第三章、六章,第五章《力脱思特》和第七章《边界》。
      昆德拉在小说中所用的“变奏”,是通过不停置换故事背景、变换故事内容来具体阐释小说的两个主题的写作方式。
      他用上述第一、二、四章的故事背景,引出了三个讨论“遗忘”主题的变奏线索:“人与强求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瑞克为了遗忘去寻找“丢失的信件”、以及塔米娜为了记忆而寻找“丢失的信件”;
      又用上述第三、五、六、七章所设置的不同背景,引出三个讨论“笑”主题的变奏线索:拉斐尔夫人和岛上孩子们极权主义的笑、魔鬼的笑和“力脱思特”的笑。
      
      昆德拉用以上所述的变奏方式来掌握小说的节奏,阐释小说的双重主题,正如他自己在书中对《笑忘录》的解释一样,整个这部书就是变奏形式的一部小说。相互连接的各个部分就象是一次旅行的各个阶段,这旅行贯穿着一个内在主题,一个内在思想,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在情境,其中的真义已迷失在广袤无际之中,不复为我所辨。
      
      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内容上都采用变奏述法完成小说。
      读完后虽没有《生命不能承受之情》的紧迫和酣畅淋漓之感,却能清晰得使人感受到昆德拉其实对作品看似随意,实则用心良苦。
      
      还有有趣的是,在读完正本小说后
      好像真的会因为他变奏式的述法而遗忘某个章节,但刻意回想又会立即记起。
      
      于此我仿佛能看到米兰昆德拉狡邪的笑。
      
      俗话说的好:没受过音乐熏陶的作者不是好艺术家。
  •     也许是我的素养不够吧。这些日子,米兰昆德拉的书也读了不少了,可是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觉得其余的写得并不是非常好。当然,对于各种奇妙的比喻我依旧是心向往之,但是有些情节实在是理解无能。恰巧前几天刚看完了加缪的《鼠疫》,内心深觉昆德拉比之加缪还是差得太远了些
  •      本书由七个故事组成,看的有点浑浑噩噩想睡觉了。不知道有什么内在连贯性。看书不应该那么执着于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重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但是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塔米娜想要回在布拉格她丈夫给她的信那一部分把她的心理剖析的还是挺深刻的。为了能让皮皮帮她拿信,故意对她好,介绍她想认识作家给她,这样的心理其实我也是有的,有求于人时候就会对某些人好一点,但是没有利害冲突时就会显得那么无所谓。能说这这样的心理是很灰暗吗?很多人都是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吧。人的本性。塔米娜在咖啡馆做服务员工资那么低,但是还是接受了她不喜欢的男的雨果,为了希望能让雨果帮她去布拉格拿信,为了能在他家打电话,这样的女的人生是可悲吗?可是我也不清楚我处于她的状态时应该怎么改善自我的生活状态。
       第六部塔米娜到了一个小岛上受小孩的蹂蹑,这一部分看不懂了。与世隔绝一段时间都会厌的?不管生活境遇怎么样,我们都应该热爱生命?
       第七部更加不知所云,好困,就是因为看了前六部不想半途而废所以把书全看完了。
       第一部写米克雷想拿回曾经的信。虽然曾经他也许是爱过兹德纳,但是由于其是丑女人,一个女人可以允许男人丑,但是如果这男人有过美女前任也就可以一笔勾销,但是有过很丑的女人前任不可饶恕,这是多么深刻啊。忽然深刻觉得我应该减肥,但是就是没有恒心和魄力。在那时捷克社会没有自由是多么可悲一件事。
       第二部写了3p以及结婚后对母亲的态度,母亲真的有很多地方不了解我们的。即使夫妻也是有些建立在互相欺骗之上,人性真实有好多奇葩的弱点。
       第三部写匿名为一个报刊写占卜学,知识分子的没有地位和受迫害。很喜欢书中对跳舞那部分的描述,把跳舞描述的很有深刻含义。围成一个圈一起往这边跳往那边跳。
       第五部创造了个名次力脱思特,很多人都有这个心理。所以这个心理是应该受人鄙视的但是没办法我们不能完全逃避这个心理。大学生追求卖猪肉人的妻子也是情有可原。高雅和诗歌艺术并存。大家总是喜欢聚在一起讨论这诗歌也比聚在一起说一些无聊的废话有意思多了。好想有个能专门讨论艺术的小团体。
       难道这个书背景离我有点遥远所以感触不大?过了几天一定很快把这本书完全忘记了。
  •   哈士奇变身学术狗
  •   ...这都被你发现了
  •   我嗅觉不逊于你
  •   这段 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自己说的吧
  •   不是,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解释的是《生活在别处》这本书
  •   有点记不得了 都是很久前看的了。
  •   嗯 并且解释的是小说节奏的问题 他在书中和采访中都从未较多的讨论过变奏的问题
  •   就记得这段在哪里看到过 具体哪里真记不得了。 米兰昆德拉还是非常棒的作家
  •   这是我自己写的并且第一次PO。。。在哪里看到的额。。。恩 my favourite
  •   不不不 不是指具体文字 而是指变奏式小说这一说法
  •   啊~那是昆德拉自己说的呀,在《笑忘录》里面
  •   恩 是的 我记成在小说的艺术里说的了
  •   你可以再多看几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